分享

聊一聊佛、道、儒之间的差异

 大智若愚wxy 2021-06-22

自秦朝开始,我国正式由奴隶制社会转换到以中央集权政治为主的封建社会,这代表着在那时的人类物质文明成熟到一定的境界,能够以自身来维持相当程度上的秩序,我们的文化在安定中迅速发展,思想由此产生。中国古代家庭的伦理关系正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封建社会的秩序与封建家庭中父权式的上下模式相同,强权为首要的原则,公理其次。

对于手握强权,制定规则的上层社会而言,儒家思想是他们的利器,他们依靠这种理论依据建立秩序,因为父权模式的强制性不免有欺压、虚伪之疑,被压迫的人民若是没有精神依托必然会揭竿而起,儒家思想就是这样的一个精神寄托,儒家并不像道家一样否认秩序,消极避世,而是积极的出世甚至于出仕,将天下为先,建功立业作为首要目标。

儒家孔子图片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道、儒三家源远流长,流传到后世时已无墨家身影,替而代之的为佛教,事实上,墨家之所以失败,正是儒家之所以成功,儒家并没有像墨家一样执着于打破旧秩序,实现一个以平均为原则的社会,因为这在封建社会中是行不通的,人们的心理中,即使只有一个不公平的秩序,也比完全没有秩序强。

在研习中华民族的思想这门课程中,儒家无疑得到了满分,墨家既已被淘汰,剩下的儒、道两家本就不是绝对不相容的,现在更可以携手共进了。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南朝宋、齐、梁、陈为首的各代帝王都十分推崇佛教,我国的佛教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星火燎原之势突飞猛进,与儒、道两大传统思想并肩。本文从思想观念入手分析佛、道、儒三家之差异。

百家争鸣图片

一、佛、道、儒的世界思想之差异

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言,古代君子将天视为榜样,这是因为儒家思想中认为,天是世界的起源,是万物的主宰,它代表着世界的规则,有着超乎自然的神奇力量。人力所不能扭转的都归结为天命,而人也是由天应运而生,所以儒家思想发展到如今仍以天为尊,像“天尊地卑”“唯天为大”等古语中都包含着人们对于天的敬畏。

道家不同于儒家将世界转化为天,而是提出了一个“世界即宇宙”的抽象概念,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是宙,可以说宇宙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体,它无边无际,无穷无尽,“道”在宇宙中的作用与儒家的“理”相似,都是统治世间的根本道理和规则,其次道家理解的世界有一大特征就是“虚无”,提倡人们去繁从简,回归自然。

道家老子图片

《史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与道家儒家对比起来,佛教对于“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世”分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前世今生来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世,无数个周期的连续就是生命的过程。在佛学中“界”是一个计量单位,小世界是所有世界的基础,小世界组成中世界,中世界又构成大世界,以此类推,世界就是由无数大千世界组成的。

世界上的万物也可以归结为地、水、火、风,正是因为万物俱备了这四种性质,才具有自身的意义,正如道家的“道”,儒家的“理”都是万物的起源。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我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佛、道、儒三家的精神实质各不相同,对于世界思想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分别对应“克己复礼”“有余为害者”“凡夫即佛”等各家思想。

佛经图片

二、佛、道、儒三家人生思想之比较

从儒家的角度来说,人生在世应当成为一个立德立言的君子,儒家认为道德在人生中至关重要,“德者,得也”上天赐予人们“德”上天的根本道理则是“道”,因此道德就是秩序,是将人们从歧途中引上正轨的唯一法则,世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合乎道德,始终坚持道德这个标准将人们教化,小到一言一行大到人生活动都要循规蹈矩。

道家则以生命作为人生准则,道家认为人生无常,命运更是人们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因素,除了外界强加给人的各种附加价值,人剩下的唯一且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生命,所以应该坦然面对生与死的桎梏,尽情享受生命带来的欢乐和苦难,同时道家还强调生命高于一切,社会上的名誉、地位、声望都没有生命重要,如果没有生命那么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道家庄子图片

《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佛家则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思想观念,人生的本质就是苦难,世界只是一个容身之地,苦难就是人生的真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佛经里人生即苦海,人身就是承载苦难的“苦器”,人是消灭不了苦难的,唯有化解或超越它,唯有觉悟才能让众生从苦难中解脱,正是认识到人生即苦难,所以佛家才能四大皆空,拥有大智大慧。

在禅宗看来“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就是众生,众生即是佛,人生七情六欲,吃五谷杂粮,自然会生出许多贪嗔痴念,这些显现出不同于“佛”的一面正是人们需要修行的体现,人生在世要不断的磨练自己,修炼心与修性,要让自己保持清净,修出佛心,才能度一切苦厄,摆脱凡世的烦恼与痛苦,直达生命的尽头。

佛家八苦图

三、对比佛、道、儒的生死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思想中占主要地位,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主流思想,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华夏民族心理的深层因子,具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杀身成仁”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可以看出儒家对于生死之论不以为意,“仁”更是统治了生死,成为人生的第一目标。

而道家正是与儒家相反,道家并不讲究积极入世,或是杀身成仁,而是用“道”来解释自然现象,用“气”来诠释生死。“大道无形”“道法自然”道家思想有着强烈的唯心主义思想,对于自然规律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人生长在“大道”中,大道即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由“气”组合而成,死亡只不过是“气”的消散,回归自然,回归大道罢了。

儒家思想图

《庄子》:“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性也。”

这正是“道”运行的体现,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反而是开始。佛家对于生死伦理的理解则比道家更为细致,或者说佛家之所以身为异质文化还能打败诸家思想成为流传至今的主流思想之一,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套精妙完整且宏大连贯的理论体系,因果循环,自相融洽。佛家将生死轮回分为六道,即人们常说的六道轮回,人只是这六种形态之一。

而人生的本质就是苦难,人的一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难,可见生死在佛家看来是十分痛苦的,生与死和其他苦难没有区别,佛家常说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生死轮回之中人们更应该不停的结善因,种善果,应当不断的修行,达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如此才能涅槃重生,修出“佛”性。

道家思想图

结语

儒家思想在当今人们的思想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人们将生死看作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生”代表着希望是开始是一切的开端,而“死”则是痛苦是结束是一生的终点,儒家寄余“生”无限的希望,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应该修身,齐家甚至治国平天下,要实现人生的价值,以”仁“为首,立德立言,考取功名,将人生的价值无限的扩大,最终成为圣贤。

道家认识到生死不过时自然规律,儒家将现实世界的意义无限扩大,道家将现实世界的意义归于附庸,这是因为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跳出生死的界限,”生“固然是大事,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人生来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的,不能为了外在事物劳心劳力,透支生命,人生在世要学会“全生保身”,这样才能悟得大道,飞升成仙。

儒家将生死看作起点和终点,将人们的一生分为礼教森严的各个部分,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思想,道家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自然的态度来看待生死,将生与死看作一件事,有”生死齐一“之说,有着强烈的“出世”思想。而佛家则将生死放在一个生命长河中去体现,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人生就是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生”是痛苦的,“死”则是解脱。

“生”和“死”本就是相生相克,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众生百态,对于生死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儒、道、佛三家并不是仅仅讨论人生或者生死,而是在这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所长,将大众心理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看待,最终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体系,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佛、道、儒三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以理性的态度给予人们见解,使人们启发。

参考文献:《庄子》、《史记》、《汉书·艺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