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侨商熊德龙: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却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南山友 2021-06-22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我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百分之百的客家情“,这是熊氏集团主席、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侨商熊德龙: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却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熊德龙

高高的鼻梁、棕色的皮肤、一头银白色的卷发,明明是一张外国面孔,为什么说着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还对中国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


1948年,在印度尼西亚谋生的广东梅州籍侨胞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了一个七个月大的婴儿,他是荷兰和印尼的混血儿。父母给他取名熊德龙,希望他是一条光宗耀祖、德才兼备的龙。

熊德龙还有四个姐姐,其中三位都是父母收养的印尼孤儿。夫妻俩平时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以卖面点为生,生活并不富裕。不过母亲对这位养子疼爱有加,从没有亏待过他。家里面的母鸡只要一下蛋,她总会先想起自己的小儿子。


熊氏夫妇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们像其他客家人一样,乐善好施,吃苦耐劳。平时也爱唱客家山歌、童谣给孩子听。客家人的文化就这样悄悄地扎在熊德龙的心底,并深深地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

此外,夫妻二人还会背《增广贤文》,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孝义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熊德龙的血液里。

当时海外打拼的华人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总是记挂着远方的亲人,所以每逢过年他们都会往家里寄钱。

据熊德龙回忆:有一年年关将近,为了给家里老人寄钱,身无分文的母亲翻出仅有的手镯,准备去当铺当掉。在去当铺的路上,年幼的熊德龙望着母亲一边抚摸心爱的手镯,一边心酸流泪,可当时他并不懂。养母告诉他说:“孩子,就是再苦再穷,也不能忘家忘本。”这句话,熊德龙铭记了一生。

侨商熊德龙: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却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熊德龙养父母


熊德龙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1966年,18岁的他在养父母和亲友的支持下,开设了一家小海绵厂,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将18万元外债全部还清。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一天一大早,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跑到熊德龙家,对他说:“你的厂被火烧掉了!”听到消息后,熊德龙心急如焚,一路狂奔到厂房,然而一切已经来不及了。看着自己的心血瞬间化为灰烬,这位乐观、坚韧的小伙子失声痛哭,急忙赶来的父母亲也抱着儿子哭起来。

为了让儿子重新振作,夫妻俩安慰熊德龙:男子汉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为了让他东山再起,老两口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这份恩情,叫熊德龙如何忘得了……


终于,历经十多年的打拼,熊德龙的事业又壮大起来。从当初被烧毁的小海绵厂到烟酒制造、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等各个领域。不久他移民美国,成为当地侨领,开始为维护华人华侨利益而奔走。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消息传遍了世界。熊德龙闻讯,立即带着夫人奔往了这块他从小就心心念念的土地。一踏入国门,他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这就是我养父养母的祖国,我现在踏进来了!她,也就是我的祖国啊!

他回到了养父养母的家乡——梅州,看望了家乡亲人,并受到地方政府和乡亲的热情接待。他参观了工厂、农村和学校,还瞻仰了叶剑英元帅的故居。

侨商熊德龙: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却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叶剑英元帅故居

当时的中国刚刚起步,还很落后,熊德龙觉得建设这里也是自己的责任。于是借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他将生意做进了中国,也将对养父母的爱带进了中国。

据统计,他先后捐资数亿元人民币,为中国兴办了40多所学校、医院和敬老院,公共设施不计其数。对父母家乡梅州的建设,他更是不遗余力:梅州嘉应大学、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市华侨博物馆、梅县人民医院凤庚楼、发明桥、贤母桥、德龙大桥、如淡长廊、中山大学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这里到处都是熊先生的心血。

侨商熊德龙: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却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在海外,熊德龙视自己为华人世界的一份子。每逢中国国庆节,总能在庆祝的场合看到他的身影。

1995年10月1日的国庆节上,熊德龙组织了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等近12000人,在美国洛杉矶隆重举行升旗仪式,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庆祝中国国庆。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熊德龙饱含热泪将五星红旗升上天空。当天他还租用了两台飞机,拉着横幅从城市上空飘过,横幅上赫然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份对中国的爱,令人感动。

侨商熊德龙: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却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时光流转,养父母不知不觉已白发苍苍。为了圆二老的梦,熊德龙把他们接回了梅州老家。养母去世的一幕,熊德龙至今难以忘怀。

当时他的母亲已经昏迷两个礼拜,亲人们都在床边痛哭。熊德龙希望让老人快快乐乐的走,于是他让家人们都出去,独自一人坐在母亲床头,把从小到大母亲唱给他的歌谣,又一首一首唱给了母亲:

“柑子跌落古井深,一半浮来,一半沉,你若要沉,沉下去,莫来浮起,动郎心……“

唱到后来,母亲的眼角流出了热泪,是的,她听到了……熊德龙强忍着泪水,唱啊唱,唱啊唱……直到母亲离开的一刻,才放声大哭……

侨商熊德龙: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却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熊德龙和养父母


养父母走后,熊德龙和中国的关系不但没有陌生,反倒更加密切了。熊德龙进军了传媒业,他说:

我觉得中国需要宣传,当时在美国,在国外,没有中国大陆的声音,只有台湾那边的,一边倒的声音。而西方人的报道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的,报忧不报喜,偏袒一边……

于是,他斥巨资收购了美国华文报纸《国际日报》,随后又在海外义务承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等,帮助当时刚刚起步的中央电视台实现海外落地。

侨商熊德龙: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却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为了让海外华人及时了解中国的新闻,他说:

只要有太阳有水的地方,只要有华人地方,就要有我们的报纸

随后他又推出英文报、印尼文报,他觉得中国的新闻应该让全世界人都看到。让中国走出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父母给了我们第一张脸,文化给了我们第二张脸。熊德龙先生的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因此他是华人世界地地道道的一份子。从对养父母的爱,再到对中国的爱,这份深情,令人动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