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晤良友与故人|评《黄石往事》

 余一梦2005 2021-06-22
故乡读书会

    

    

书影

本书责任编辑:齐大勇

    

戴奇伟

  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档案。

   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奠基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黄石市档案馆收藏有自明清以来的档案全宗126个,各类档案资料30余万卷,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各个领域,其中包括目前发现的湖北省最早的纸质档案——明弘治八年(1495年)的契约《刘氏付约》,以及同治《大冶县志》、中国共产党早期机关报《向导》等珍贵档案史料,是尘封岁月的重要见证。

   如何让档案走出库房,服务大众,一直以来是我们档案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我们档案人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正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与《黄石日报》《东楚晚报》联合开办了《黄石往事》《东楚档案》等档案文化专栏。我们从浩繁的案卷中,挖掘鲜为人知的素材,用确凿的史实,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章或钩沉辨疑,或引人深思,或震撼心灵,可谓精彩纷呈,雅俗共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善于扬弃才能进步。记录历史,启迪未来,是我们编辑出版《黄石往事》最朴素的初衷。《黄石往事》全书共分为五章,汇集了百余篇档案文化专栏文章,是近几年黄石市档案编研工作的一次成果展示。将纷繁的档案转化为浅近的文史文章,在我们也是一种尝试,其中得失,还望读者明鉴。

《黄石往事》内容简介

   2014-2016年,黄石市档案局先后在《黄石日报》《东楚晚报》开设“黄石往事”“黄石记忆”“东楚档案”等3个档案文化专栏,共刊发稿件140余篇。稿件来源,一是黄石市档案局工作人员撰稿,二是档案局约稿,三是作者自由来稿。另外,黄石市档案局撰写的档案编研文章被省级以上报刊采用10余篇。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意在集中展示近3年来黄石市的档案文化编研成果,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

本书以《黄石日报》《东楚晚报》《湖北日报》《中国档案报》等媒体发表的专栏文章为主,从中遴选出100余篇,展示黄石的历史溯源、重大事件、历史名人、重要企业、城市面貌变迁、民俗民情、风物地理等。遴选的最重要标准是真实、严谨,拒绝戏说和杜撰。全书按内容分为5个章节,各章以文章发表先后排序。每篇文章的字数在2500字左右。部分文章配以插图。

编委会主任:戴奇伟;副主任:吴琦、刘远芳、张鹏。

主编:刘远芳。副主编:李震、王婵媛。

评论

如晤“良友”与“故人”

——《黄石往事》读后

文|刘法绥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这是我国古代的民谚。清乾隆六年(1741),一个叫王玉如的读书人将其刻于印章而广为流传。笔者阖上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黄石往事》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句民谚。为什么呢?因为,书中部分文章甫发表时就已读过,这次重读,不啻重逢故人。温故知新,受益和体会又深一层。

 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座城市,早已名声远播。改革开放以来,从“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里,服装新城”,到国际矿冶文化研讨、新兴电子工业集群、香飘云天外的劲酒、园博园、矿博园、近代工业遗产旅游……城市名声更为彰显,影响力更大,吸引力更强。那么,一座城市的品格和张力是什么呢?学者们指出,城市是人脉和文脉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元素;要打造可持续发展、有特色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本土文化方方面面的史实和资料开展发掘、整理、汇总,就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工作。

从历史积淀的文化元素这一层面着眼,笔者读《往事》时,还萌生了两点体悟:一是关于书的内容,二是关于书的编辑和出版。

诚然,书中有些文章的内容,在我市已出版的史、志书中曾重点叙及,但是,《往事》中的文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史、志书中某些节点有所阐释和充实,有的还补充和深化,它们更具可读性、资料性,甚至凸显了学术品味(史、志书这样写有违体例)。这些文章,林林总总,星星点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不经意间完成了黄石厚重历史壮观景象的某些铺陈,触及了从熊挚红建鄂王城至107毫米火箭炮制造、T恤衫获国家金奖等数千年的绵长城市历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近代工业起步阶段诸多先行者的探索和实践、人民军队骁将的战功、支柱企业创始者的奋斗、中国矿业史上的诸多第一、昭示着中华民族不愧礼仪之邦的乡规民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及对资源的劫掠……总之,书中所写,今天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是不应忘记的。米兰·昆德拉认为:“遗忘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死亡方式,是一种存在;恐怖的不是丧失未来,而是丧失过去,对国家对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对于往事,我们应该拒绝遗忘,记住乡愁。

作为黄石档案文化丛书,《黄石往事》是继《黄石历代文选》《黄石历代诗选》之后推出的又一成果。所不同的,《往事》是《黄石日报》“黄石记忆”和《东楚晚报》“东楚档案”等专栏文章的结集。这类报刊文章的结集早有先例。如《人民日报》“今日谈”的结集,又如《长江日报》对黄鹤楼有关文章的结集;30多年前,《黄石日报》曾汰选杂文为《春雨集》等。这些都是嘉惠后人的善举,无论是对资料的保存,或是于阅读的方便,都是极有益的。写到这里,不能不提及发稿的报纸编辑和汇集、遴选这些文章的结集者,他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作。

《往事》的结集出版,只是阶段性成果的展示,路慢慢其修远兮。对于黄石的往事、史事要发掘,文献要查询,档案要梳理,这项工程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捋起袖子继续干。

(《黄石往事》,黄石市档案局编,武汉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原载东楚晚报2018年1月24日17版)

——链接——

1.

我赋严冬一首诗|看看有没有您的作品?

2.

佛陀的困惑|故道白云

3.

不能被遮蔽的过往 |《收脚印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