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元日

 余一梦2005 2021-06-22

故乡读书会

    

    

余梦楼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何成果,仍乐此不疲。  

  行年八十,不知老之早至。

  

[此图为故乡读书会专用会标]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元日

文|李全修

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日”,又称“元旦”、“元正(zhēng)”、“元辰”、“元春”、“元朔”、“正(zhēng)日”、“正(zhēng)旦”。辛亥革命后,以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元日又被称为三元,即岁之元、时(四季)之元、月之元。 所以自古至今元日都被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数千年的中华民俗文化在这一天得到十分集中的展示。

为庆贺元旦,无论朝野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种仪式早在帝舜时期就已存在。《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译文:正月元日,舜来到尧的太庙。咨询四方诸侯之长,打开明堂四门,明察四方政务,倾听四方民情这种天子于元旦朝见诸侯群臣的仪典,以后历代都在实行,称为“元会”或“正(zhēng)会”。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旦大朝会》、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宋代元会仪式甚详。

最早以元会为题的诗是曹植的《元会诗》: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序,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黼黻玄黄。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隋代,隋炀帝与群臣有《献岁宴宫臣诗》的唱和。唐代写元会之诗更多,兹举二首,以见唐代元会典仪之盛:

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花冠萧相府,服霍嫖姚。寿色凝丹槛,

欢声彻九霄。御炉分兽炭,仙管弄云韶。日照金觞动,风吹玉佩摇。

都城献赋者,不得共趋朝。(包佶《元日观百僚朝会》)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帝居在蓬莱,

肃肃钟漏清。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

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

宫女天中行。六蕃陪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

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泰阶备雅乐,

九奏鸾凤鸣。徘徊庆云中,竽磬寒铮铮。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

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王建《元日早朝》)

民间元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元日民间风俗云:

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shēnshū),右郁垒(yùlǜ),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

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埽上,云“令如愿”


从以上记载可知,至迟南朝梁代,在民间,元日就已经有了燃爆竹,贴画鸡,挂桃符,贴门神,戴春胜,饮椒、柏酒,饮屠苏酒,食五辛盘,打如愿,等民俗活动。这些风俗都含有庆贺和祈福的双层意义。这些风俗都在梁以后古代诗歌中得到反映。

燃爆竹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说明燃爆竹是迎接新年到来的第一个节目。燃爆竹起源于发明火药与纸张之前,以火燃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故称爆竹,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燃爆竹的原始意义是以爆裂的巨大响声恐吓、驱逐役疠之鬼,后来逐渐演变为庆祝新年的到来,制造欢乐热闹的气氛。后世燃爆竹(鞭炮)的时间应该是在新年与旧年交会之时,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即明确地说:“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休。”因此,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都是在题咏除夕、守岁的诗中写到燃爆竹。如最早写到爆竹的唐代张说的《岳州守岁二首》其二: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又如写燃爆竹流传最广的王安石的《除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再如下列宋代诗词:

一杯椒醑。惜饮难成醉。爆竹声中人未睡。共道今宵守岁。    不如且就衾。谁能细数更筹。三百六旬过了,明朝却是年头。(王炎《清平乐·嘉定壬申除夜》)

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去来时转眼,新旧岁中腰。立地符先钉,倚门钱未烧。土人珍裂饼,聊以荐金蕉。(邓深《除夕把酒》)

范成大的《爆竹行》则对燃爆竹进行了细致的叙写,使读者对这一习俗能有很具体的了解: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贴画鸡

古代曾有对于鸡的崇拜。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韩诗外传》认为,鸡是具备五德之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晋·王嘉《拾遗记·唐尧》:“(重明之鸟)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於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於牖上,此之遗像也。”《荆楚岁时记》亦云:“﹝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清·周亮工《书影》卷二:“按《岁时记》:'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剪以插首,中州画以悬堂,中贵人尤好画大鸡於石,元日张之,盖北地类呼'吉’为'鸡’,俗云室上大吉也。”

又,《北史·魏收传》引董勋答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正旦画鸡於门。在类似创世纪的中国神话中,鸡是最先被创造出来的动物,故以元月一日为鸡日。以上各种记载说明,在元日画鸡张贴于门户之俗来源甚古,其用意是在表示求吉避凶的愿望。贴画鸡之俗在宋代以后诗中多有反映。如:

北湖不道无炊米,也向衡门贴画鸡。(宋·吴则礼《元日》)

不用桃符贴画鸡,身心安处是天倪。(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
儿孙欢饮醺匕醉,笑看山童戏画鸡。(明·万盛《壬子除夕》)

老慵不作画鸡帖,病废何知白虎樽。(明·王世贞《丁亥元日即事》)

小大同欢及上春,蓬门双帖画鸡辰。(清·屈大均《庚午元日作》)

桃符、贴门神

据《淮南子》,桃符以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书除祸降福的吉利话,钉于大门两侧,以辟邪驱鬼。之所以选择桃木,是源于《山海经·海外经》所载神话:“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shēnshū),一名郁垒(yùlǜ),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南北朝以前是在左右两块桃木板上绘上神荼、郁垒的画像,称为门神。五代时,后蜀宫殿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由此逐渐演变为春联。传说第一副春联出自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之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来后蜀为宋将吕余庆所灭,灭掉后蜀后,宋把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日定为长春节,所以有人说孟昶所作春联恰好是后蜀灭亡的谶语。

唐代以后,改以秦琼、尉迟恭画像为门神。这源于《隋唐演义》所载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杀人无数,即位后夜间多做恶梦,李世民就命秦琼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李世民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西游记》第十回则演绎为魏征梦斩泾河龙王,泾河龙王的魂魄晚上经常骚扰唐太宗,唐太宗就命秦琼、尉迟恭守门的故事。

宋代也有以钟馗为门神的。钟馗为传说人物,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记载:唐人题吴道子画锺馗像,略云明皇梦二鬼,一大一小。小者窃太真紫香囊及明皇玉笛,绕殿而奔;大者捉其小者,擘而啖之。上问何人,对曰:“臣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后世乃图其形以除邪驱祟。

至明,则“画门神为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蟢宝马瓶鞍诸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爵鹿蝠蟢宝马瓶鞍”取其谐音,双关“爵禄福喜平安”。

写桃符的诗也以上引王安石《除日》流传最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写到制作、钉挂桃符的过程:

把桃树锯做桃符,钉在门上,着他两个(指门神)替我管门户。

陆游《除夜雪》诗云:“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又《辛酉除夕》云:“铜瓶垂碧井,手自浸屠苏;松煤染兔颖,秉烛题桃符;登梯挂锺馗,祭灶分其余,僮奴叹我健,却立不敢扶。”说明写桃符和挂桃符挂钟馗像都是在元日天亮之前。

饮椒酒、柏叶酒、屠苏酒

椒酒,用椒实浸制的酒。《初学记》四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由此可知,早在汉代就已有了进椒酒的风俗。许多宋诗都写到了椒酒,如“椒酒须分岁,江梅巧借春”(宋·陈造《闻师文过钱塘》),“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陆游《丙寅元日》),“惭愧曾孙来贺岁,劝翁椒酒各斟些”(刘克庄《贺岁》)。

柏酒即柏叶酒。因为柏叶后凋而耐久,故古人取其叶浸酒,元日共饮,以祝长寿。如“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南朝·庾肩吾《岁尽应令诗》),“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唐·杜甫《元日示宗武》),“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宋·朱淑真《除夜》)。

屠苏亦作酴酥、屠酥。屠苏,药名,与肉桂、山椒、白术、桔梗、防风等调酒曰“屠苏酒”。前引《荆楚岁时记》载饮酒之法云:“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凡饮酒次第,从小起。”这种先少后长的饮酒次序在唐代已经形成,所以顾况诗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岁日作》在宋代则被普遍遵守,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辙《除日》诗:“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郑望之《除夕》诗:“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都反映了这种习俗。饮屠苏酒的具体时间则是在燃放爆竹之后、元日黎明到来之时。这有宋人之诗为证:“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邓深《除夕把酒》),“屠苏卯酒红生晕,细菜辛盘翠作堆”(艾性夫《除日立春》),“坐听爆竹浑无寐。明朝末后饮屠苏”(李处全玉楼纯·守岁》),“未厌夜寒烧榾柮,已贪晓色进屠苏”(李石《除夕》),“侵晨书吉向门楣,愿得新正事事宜。手把屠苏揩睡眼,灯前吟足隔年诗”(宋·周密《元日口号》),都把饮屠苏酒的时间指向将晓未晓之时。

明·张岱《夜航船》则云:“屠苏酒。屠苏,庵名。汉时有人居草庵造酒,除夕以药囊浸酒中,辟除百病,故元日饮之。其饮法,先少者后老者。以少者得岁,故先之;老者失岁,故后之。”这说明汉代就已有了元日饮屠苏酒的风俗。

五辛盘、胶牙饧、敷于散、却鬼丸、蓝尾酒

五辛盘,又称春盘。盛装五种味辛食物的盘子。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曰: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岁华纪丽》:“盘号五辛,觞称万寿。”《本草纲目》:“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蓼蒿、芥辛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也有人说五辛是指葱、薤、韮、蒜、兴蕖。

胶牙饧即麦芽糖。晋·周处《风土记》:“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

唐代宴饮,酒巡至末座,谓之蓝尾酒。也作婪尾酒。唐·苏鹗《苏氏演义》下:“今人以酒巡匝为婪尾。又云:'婪。贪也。’谓处于座末,得酒为贪婪。”

敷于散,中药散剂名。《荆楚岁时记》:“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

这些习俗,诗中屡有涉及,如: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箔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梁·庾肩吾《岁尽应令诗》)

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糖。(唐·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二兄》)

三杯蓝尾酒,一胶牙饧。(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

愁闻塞曲吹芦管,喜见春盘得蓼芽。(宋·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

赌酒弹棋真梦尔,胶牙蓝尾亦悠哉。(宋·周必大《元日》)

除以上习俗外,宋代以后又有拜年、戴春胜的习俗。

拜年

按《荆楚岁时记》,南朝尚无“拜年”一词,只是于元旦之日家庭内部长幼“以次拜贺”。至宋代则有“拜年”之俗。吴自牧《梦粱录》一《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复鲜服往来拜节。”宋人写拜年之诗并不罕见,如郑刚中《家旁有庙其巫每岁旦必鸣角作法以觞其神邻里闻角声则知其将晓矣》:

村巫吹角天将晓,里巷拜年争欲早。我惊节物懒下床,眼看屠苏心恅愺

未能免俗出门去,礼数乖烦无所考。春风堂堂不顾人,自向池塘绿春草。

谁知此发不坚牢,一回如此一回老。

明代新年拜年之俗更盛。明·沈榜《宛署杂记》第十七卷《民风》记万历年间拜年风俗:

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烧阡张(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俟三日后焚而彻之。惟佛前则供用果面,阡张至元宵罢,乃焚)。道上叩头(元旦出游,道逢亲友,即于街上叩头)。

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城东内外·春场》记当时北京拜年风俗:“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曰拜年也。”此处所说“投笺互拜”,后代逐渐演变为投送贺年片,如诗所云: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明·文征明《拜年》)

投刺依然驱瘦马,趋朝慎自听晨鸡。(明·江盈科《元旦作》)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记清代拜年之俗与明代大体相近:“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应入朝朝贺。朝贺已毕,走谒亲友,谓之道新喜。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诚太平之景象也。”《清嘉录》记清代拜年之俗云:“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闹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故俗有有心拜节寒食未迟之谑。琳宫(道观)梵宇(佛寺)亦交相贺岁,或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并引范来宗《拜年》诗云:

走贺纷阗岁更,素非识面也关情。添丁夸列怀中刺,过午飞留簿上名。

羽士禅师同逐逐,东家西舍尽盈盈,春明旧梦还能记,驰遍轮蹄内外城。

戴春胜

胜,綵结一类头饰,旧时正月初一妇女所戴的綵胜就叫春胜。《宛署杂记》:“岁时元旦……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鹅、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屠苏先尚幼,彩胜又宜春。(宋·梅尧臣《嘉乙亥岁旦永叔内翰》)

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

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苏轼《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春胜春蛾闹五侯,恩光暗入谁先有。(明·周复元《迎春曲》)

  


——余梦楼出品——

余梦楼诗词集|2018

我的2018:假装在认真生活      

李全修先生文章链接: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立春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人日

李全修:我的“学前教育”| 《散花洲》2017年春季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