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岛湖畔,亲人讲述王平将军的往事

 余一梦2005 2021-06-22


心香一瓣 

仙岛湖畔,亲人讲述王平将军的往事

  我们的目的地是阳新王英镇谷贞村。

  早就听说开国将军王平是阳新王英镇东源乡大湖地村人。在从军之前,18岁的王平将军曾经在家人的安排下,和相距5-6里路的东源乡谷贞村女子石春枝成亲,并生养了两个女儿。两年之后,王平将军追随彭大将军从军,从此就是戎马一生。此次,我们要去拜访的是王平将军在阳新的亲人——他的外孙石聿铄一家。石聿铄是阳新县王英镇谷贞村人,出生于1948年5月。

上午9点,从黄石出发,一个多小时的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水绕湖中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宛在水中央的谷贞村,这里的风景有十里画廊的美誉。在阳新县档案局局长徐为节和阳新作家石立昌的带路下,上午11点,我们抵达见到了王平将军的外孙,2018年满70岁的石聿铄,还有石聿铄的小儿子石绍鹏。一段尘封的历史,被娓娓道来。

往事

王平将军原名王惟允,曾用名王明。1907年10月12日生于阳新县三溪口镇永福里横溪沅乡大湖地村。这是老地名,现整村搬迁,更名为王英镇大湖村。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中,他排行最小。他的两个哥哥因病夭折,三个姐姐送别人家做了童养媳。王平不满周岁时,母亲鲍美玉病故了。

5岁的王平开始帮着家里放牛补贴家用,生活过得比较艰难,但是王平的父亲王幼钦是知书达理之人,知道读书的好处,王平7岁的时候,父亲送王平到王平的的大伯父开的经馆(教私塾)读书。王平开始随其读书,主要学古文。后来王平去父亲的好友王巍之的药铺打工,最大的收获是读了一些书,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后转到前清秀才尹韬修开的经馆就读。尹韬修是个见过世面的先生,他常常和学生们谈到外面的世界,年少的王平有了一个愿望,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经馆里订有《大公报》等进步报刊,学生们常常在一起自由谈论,从中了解一些时事新闻。少年王平就是从这时开始认知世界,也就是这时,明白了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在这个小天地里,他和同学们开始接触新事物,接受进步思想启蒙。

1925年,18岁的王平在家中长辈的安排下,娶了一房妻子,妻子名叫石春枝,是横溪沅里石港湾(老地名,即现谷贞村)的姑娘。石春枝和王平两个人一般大。1926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名叫王金秀;1927年2月初二,二女儿出生,名叫王银秀。

1926年,鄂东南地区的大冶、阳新、通山、崇阳等县都先后建立了党组织,工农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岁的王平被推选为横溪沅乡农民协会组织委员和大湖地村农协负责人。1927年2月27日,阳新县地方反动势力残酷杀害省农民协会特派员、县农民协会委员、县工会干部9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阳新惨案”,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王平得知后义愤填膺,他迅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千人农民集会,抗议反动派的暴行;稍后,他还参与联络临近各乡村的农会,带领农民群众前往阳新县城,揭露反动县长的罪行,赶跑了反动县长。一时间,王平声名鹊起,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活动家。1928年10月,几名共产党员从通山县来到黄沙镇开展秘密组织活动,王平即和他们建立了联系,把参加过农会的人重新组织起来,成立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农委会”,由王平任主任,继续展开活动。

1929年3月,由三溪口镇的共产党员樊镇玉、尹善卿介绍,王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月,他受中共组织的指派,到骆家山上一所学校以教书为掩护,担任乡党支部副书记,接待过往的共产党秘密工作人员。1930年1月中旬,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二次攻占阳新县城,王平随即组织宣传队,发动群众支援红军,支持苏维埃政府,并率领农民群众开展抗租、抗捐、抗债斗争。在这里,他遇到了已在第五纵队担任副官的阳新老乡鲍顺成,便要求参加红军,得到鲍顺成支持。5月,王平带着区苏维埃政府介绍信,参加了红五军第五纵队(不久扩编为红八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从此追随彭大将军,开始戎马生涯。

经历五次反“围剿”,四渡赤水,二万五千里长征,百团大抗战,国共大决战,朝鲜战争,从此将生死置之度外,王平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上将。走出家乡,出走是少年,归来已经是暮年。远离家乡,戎马一生的岁月里,王平将军尽管内心一直牵挂着家乡的亲人,但,毕竟战争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怕自己的革命身份连累家人,加上山高路远,通讯不便,不能时时相见,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和生活都只有勇往直前。

之后,在革命的道路上,王平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战友,毕业于师范学校的范景新,并结为革命夫妻,彼此互帮互助,一直到生命的暮年。

守护

王平家乡的妻子石春枝,生下两个女儿之后,一直留在阳新老家,没有改嫁。石春枝从出生到长成,她所接受的法则,是旧中国家庭女子的教养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裹小脚三寸金莲。她长得聪明伶俐,美丽端庄,性情也待人和善,可她为了孩子,就是不改嫁,独自拉扯两个女儿长大。

1962年,王平和石春枝的大女儿金秀36岁那年因病去世。石春枝就一直和小女儿银秀和女婿石则燮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女婿石则燮,字煦圃,号调阳,生于1924年七月初十。石则燮与王银秀生子一女四,子石聿铄,女儿石金兰、石慧兰、石冰清。1970年开始,阳新修建王英水库,王平将军的老家大湖地村成为库区,被淹没到水下。石春枝回娘家谷贞村居住。1997年,石春枝去世,享年90岁。

在石聿铄的记忆中,外婆石春枝尽管不识字,却是个非常手巧的人,他回忆说:“我记得我外婆非常会绣花的,做鞋子很拿手,会纳鞋底,还会自己做衣服,手特别巧。”

在消息闭塞的年代里,石春枝不知道在外征战的王平经历了怎样的革命生涯,他担心他,不知道他生死如何。后来全国解放了,陆续知道王平将军的一些事迹,她内心是骄傲的,知道王平将军后来的妻子是革命路上志同道合的伴侣,她的内心是踏实的,也怕给他多添麻烦。她一生没有再见他,尽管,王平将军后来也曾经邀请她带着女儿去北京,但是,几次机会,她都拒绝了,她托女儿王银秀去北京问候,为他准备爱吃的家乡的腊肉,如此而已。她想,只要他好,一切便是好的,见不见,都不要紧的。

王银秀和父亲王平将军,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见过几次面,山高路远,走很远的路,去北京2-3次,去南京1-2次,每次去都是住一个星期左右,回家的票,总是王平将军亲自托人买好送过来,还一直叮嘱女儿要照顾好石春枝。石聿铄回忆说:“那时候母亲每次从北京归来,总是特别高兴,总是鼓励我们要好好工作,要将外公当作我们的榜样。”

2017年,石聿铄的母亲王银秀去世,享年90岁。

第一次相见

在石聿铄的记忆中,他一生和外公王平见过两次,记忆很深。

第一次见面是在1976年前后,那时候,王平担任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王平和母亲王银秀、一位堂哥、村支书石立祯一起去了武汉,王平安排大家在武汉军区招待所住下,安排好工作,王平就过来和大家见面。石聿铄记得,那天王平很高兴,看起来精神矍铄。

王平首先和女儿王银秀见了面,问了家乡的情况,问家里人可好。王银秀说:“都好。”他点点头,微笑着,走到石聿铄面前,拍拍石聿铄的肩膀说:“这是小普吧?”石聿铄特别激动,因为“小普”是他的乳名呢,他没想到外公不仅一眼认出了自己,还叫出了自己的小名,开心极了。之后,王平关切地问起石聿铄:“想当兵吗?“石聿铄不好意思地说:“28岁了,超龄了,当兵,当不了了。”王平说:“嗯,要是早些年,当兵是可以的啊,找工作,要自己干!”石聿铄点点头,向外公保证道:“一定好好工作。”

王平又问起老家的妻子石春枝的情况,女儿王银秀说:“您放心,母亲和我们一起住,身体很好呢。还给您做了腊肉,让我们带过来。”

王平点点头,说:“嗯,腊肉,是好东西啊,我这些年,南征北战的,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这口腊肉啊。”

村支书石立祯问:“首长,回家吗?”

王平说:“嗯,公路修到家门口,我就回家。”

这次见面的时间不长,半个小时,但是,石聿铄永远难忘。1979年,王平将军念念不忘家乡人民,第一次给家乡人民调来了北京吉普车、一批解放牌,还有一批棉袄。这些物资给当时的王英东源人民解决了不少难题。

第二次相见

1986年11月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阳新县举行盛大的“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落成典礼,时年79岁高龄的王平将军退居二线,继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尽管政务繁忙,但他毅然返乡莅临盛会。在阳新国营的桃花泉宾馆,王平将军安排阳新县政府接石聿铄一家人再度和自己相见。

石聿铄回忆道:“这次见面,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了近十年,外公看上去精神是不错的,但是人也苍老了一些。”

这次见面,王银秀和石聿铄带去了家乡的糯米炒米2-3斤,装在一个布袋子里,还带去了腊肉4-5斤。王平将军很高兴,反复又说起,喜欢家乡的腊肉,还嘱咐大家,要勤劳,要好好工作,爱惜身体,孝顺长辈。

随后,王平将军邀请家人们共同见证“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落成典礼,他在典礼上发表了一个演讲。他对家乡表达了敬意。他感谢家乡人民,革命战争年代,阳新县有20万优秀儿女同赴国难。这些人大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他一起参加红军的邻里兄弟中也只剩下他一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修建水库,阳新人民再一次为了国家建设,舍弃小家,从库区搬迁,是了不起的家乡人民。

王平将军说的是家乡话,听到熟悉的家乡话,石聿铄特别感动,他说:“原本以为外公南征北战多年,早就不会说阳新话了,这次听到,真的很感动。”

石聿铄的儿子石绍鹏,一生没有见过王平将军,但是对这位太公非常的崇拜,说起太公,他最佩服的就是他戎马一生中“红军长征”的那段经历。他说:“过草地,爬雪山,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那么多红军战士啊,红军三大主力出发时总兵力为30万人左右,到陕北会师时就剩下3万多人了。太公真真了不起。”出于那份对军人的崇拜,80后的石绍鹏后来也当兵了。

石聿铄有四个子女,分别是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如今,大儿子石万里,技校毕业之后,在从事交通客运工作。二儿子石绍鹏当兵转业之后,如今在阳新城东新区城管大队工作。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

1998年2月8日16时42分,戎马一生的王平将军在北京病逝,走完了他91年的传奇一生。

后记

当天下午3点,我们一行人结束了采访。从谷贞村上船,回王英镇码头。一路上,阳新本地作家,谷贞村老乡石立昌为我们做向导。他指着一片湖水介绍说,“这里就是过去的大湖地村,已经都淹没了,整村搬迁了。”

我们极目远眺,方圆几十里的水乡泽国,水天一色,未被整体淹没的丘陵在碧波中如小岛一样星罗棋布。丘陵上有牌坊和土地庙,还有一些墓碑,枯水季节能看到,丰水季又淹没。一同沉入水底的,还有许多农田,很多青砖灰瓦的老房子。

石立昌告诉我们,在1970年水库修建之前,王英至三溪有一条王英河,河水流经多个村庄,河流两岸是田畴万顷、屋舍连片,树木繁茂,土地肥美。东源和王英两地的人们依着河流而居,过着宁静幸福的日子。随着水库的修建,东源和王英的居民陆续搬迁。

如今,往事都汇成了眼前的王英水库,水库里,大部分的居民都搬迁了。很多历史和往事,如果来不及讲述,都将和这些村庄一般,渐渐沉入湖底,而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是应该被书写的,他们活过,爱过,就值得被写下。

正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写过,爱过,活过。”(刘远芳 李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