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喜欢的非虚构作家:何伟

 夏禾锄锄 2021-06-22

一口气看完了何伟的《寻路中国》(写于2009年),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贴切地描写,诚恳地叙述,真挚的情感,勤奋的态度,使我看到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对日常生活保持陌生感。

白老师曾评价何伟的写作特点---有一种日常的陌生感。他写的很多情况对我们来说都习以为常,他以局外人的一种自觉,把一种在他看来是陌生的而在我们看来很熟悉的东西,在两者之间突然拉开了一种距离,让你觉得这种日常的陌生感其实蛮深的。

比如作者在魏子淇的儿子魏嘉生病期间所做的几个细节,就体现了这种陌生感。

“国庆节,魏嘉迎来上学的第一个假期,他的父母在他的背部发现了一些青紫色的淤青,可是他的父母没太在意。后来他的母亲在他的腿上发现了更多的淤青,开始发炎。孩子说他自己感觉没事,他的脸色渐渐变得没有血色。提出要带魏子淇和他的儿子去医院看一看。”

“我”即作者何伟,他和魏子淇非亲非故,也不是租住在魏子淇家 的租客。只是因为魏子淇帮助何伟租到了村里的房子,他们渐渐成为好朋友。作者以他的直觉

、他的价值观判断认为孩子需要去医院检查判断。而在许多农村人习以为常的做法,孩子不发烧、不哭闹、不出现明显的痛苦,大人是不会带他去医院的。

在北京的一所儿童医院,为了魏嘉是否需要输血,原本善良温和的何伟急红了眼和医生争辩;当医生一定要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何伟提出抗议(可能有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要求医院检查血液。要对方提供血液的供应渠道,确保血液的安全,因为输血可能是艾滋病毒、肝炎病毒或者别的什么病毒。医院里得不到明确的答复,何伟又委托朋友寻找能检查的艾滋病毒和肝炎病毒的血液提供公司.

为了孩子,仅仅是因为我关心这个孩子,何伟不厌其烦帮助查清供血渠道,查到血液的来源,一定要确保血液是安全的。

假如时间回到十年前,如果在我们身边,孩子生病输血手术,绝大部分人一切都会听凭医生吩咐,不会去思考太多、不会去质疑,很少想到血液的安全与否。但是何伟因为是外来人,带着不同的思维去交涉,争取病人应得的的权利。

从一个点出发。

白老师讲强调写作的主题可以是一个想法,可以一个小人物,也可以成为一个创意的起点。当你想到它的时候,就从它开始慢慢积累,然后找到你的骨架,这个东西最后可能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或者整体呈现出一个非常庞大的世界,都是有可能的。

何伟在《寻路中国》的乡村部分,就是从历史的长河里打捞出了一个小人物魏子淇,以魏子淇这个点为中心辐射他所在的村庄,和他有关系的其他小人物,并把这些人物的生活过程展现出来,虽然都是小人物,都是别人不足挂齿的小事情,却构成了一个大历史,体现了了时代变迁。

在《寻路中国》的工厂部分,作者选取浙江丽水这个偏远的小城,选择一个刚创办企业的小老板作为写作的入口。描述小企业的跌宕起伏,描述企业几位员工的生存状况,最终为我们展现的一段改革开放时期的画面,虽然不壮观,读起来能够却能引起包括我在内许多农村人的共鸣。

在自己的日常中找到一个点,并带着陌生的思维去观察,去思考,这是我从何伟那里学到写作技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