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田守望者—--周华诚

 夏禾锄锄 2021-06-22


蓦一抬头,见一书店,透过书店的空调门帘,发现有几位嘉宾坐在书店T台中央

“莫非是新书发布会?”杭州真是一个神奇的城市,走着走着,就会有惊喜。对于喜欢读书的我来说,看见这样的活动就像猫闻到了鱼腥味。我毫不犹豫走了进去,舞台下的第一排还空着一张椅子,就大方地坐了下来。

“小时候我也在乡下,我看见如何种水稻,我看见有人被蚂蝗叮咬……“说话的是陆春祥先生(省作协副主席、散文家)

“现在农村越来越好,尤其在浙江,家家有汽车,别墅比比皆是,但是我去过宁夏,那边也有我们所想象不到的贫穷……。

原来是新书《素履以往》的发布会,台上坐着四人,作者、陆老师、钱江晚报记者、常山县政府人员。作者,大名周华城,他穿着黑衬衫,牛仔裤,瘦高个,长发,小眼睛,说话从容柔和。


他们此刻聊着与新书有关的话题,乡村的美好及其他。

当他们说起小时候在农村种田的事情,我也陷入了回忆。可惜十几分钟后,发布会进入尾声,接下去是读者互动时间。我第一个拿起话筒,冒冒失失提问,“部分生活依然不美好的农民,作者又有什么好办法?”

事先没准备,我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甚至前言不搭后语。作者非常耐心地给予了满意的回答,陆老师也给我很多指点。因为提问,我意外获得了一份礼物,是“稻友”手工缝制的一朵由多种颜色汇合的花,象征着美好、吉祥。

回家后,我搜寻作者周华诚的公众号,才知道周先生是新锐作家、新闻媒体记者、编辑,在全国数十家报刊撰写情感、美食专栏,并有《我有一座城》《一饭一世界》等多部作品问世。

周华诚在城市生活不错,但他依然忘不了农村,想方设法回馈家乡。2014年,他把老家蔬菜分享给城市的朋友,听到朋友说“好久没吃到这样的青菜萝卜了”,他获得灵感,并马上付诸行动。

周华诚推出“父亲的水稻田”在网上众筹,根据出资人不同额度设立的回报是30元1斤大米、300元10斤大米,众筹者可以参与水稻的插秧和收割。

想不到,众筹很成功,很多城市里的父母带着孩子来了,年轻人来了,上海、四川各地的网友来了。上半年,他们在常山县五联村插秧、种稻,下半年,他们在还是来到同一块稻田,一起割稻子、打稻子、晒稻子。大家亲自参与水稻的种植和收获。许多人是第一次体会耕作的艰辛和快乐,之前有些小朋友还以为“米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

从水稻的播种、成长、收获、加工、成品,稻田守望者——周华诚,都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最后,周华诚把“父亲的水稻田”的水稻碾成米,寄往全国各地的每一位众筹者。因为稻田,因为乡村,因为心有所属,全国各地有了一群稻友。许多稻友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成文字,拍成照片,周华诚把这些文字、照片汇集,出版成书。

稻友们吃着自己亲手种植的稻米,看着自己田间劳作的照片,读着自己撰写的文字,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欣喜与自豪。

几年来,周华诚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父亲的水稻田”成了一个品牌,引起全国各地多家媒体的关注,它探索出一种新的农耕文化。这两年,兰溪的新宅也成了“父亲的水稻田”的新基地,稻友越来越多。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稻米是香的,可笨重的农具----水车、打稻机却是可怕的怪物。而今老家也很少有人种水稻了,失去的已经失去,新的却没有填补。如何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又保持它原有的特色,“父亲的水稻田”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答案。我曾经敬佩两个和“农”有关的人,《大地上的事情》作者苇岸和《六》的主角,一个在大理自然农作与山水耕读的日本人,而今,我身边又有了新榜样----周华诚。他的水稻田,一半在地里,一半在笔端。

周先生找到了“父亲的水稻田”这个载体,用心经营、呵护,用他的笔、他的心,点点滴滴做起来,做下去。这也正是他的人生态度------对于热爱的事物,穿着草鞋也要抵达它。与周先生相比,我没有任何行动,仅停留在抱怨或者发发牢骚。周老师的形象那么高大,甚至要压榨出我的狭隘,偏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