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隶书的审美特点以《乙瑛碑》为例

 心神斋 2021-06-22

内容摘要

东汉时期是隶书发展时期的一个高峰,出了很多的书法名作,《乙瑛碑》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就《乙瑛碑》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人对他它仅仅停留在品其艺术价值,对其中的书写风格并无系统性的研究。在文章中,我先对《乙瑛碑》特点进行赏析,之后转向研究《乙瑛碑》的书写特点,笔画运用方式上。最后通过自己对《乙瑛碑》的临摹,来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与学习历程。

目录

一、引言 4

二、隶书的审美特点 4

(一)笔画美 4

(二)形体美 5

(三)风格美 5

三、《乙瑛碑》的技法特点 5

(一)用笔、章法、结构 5

(二)工具材料的应用 7

四、审美特点对于临创的影响 7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致谢 10

浅析隶书的审美特点以《乙瑛碑》为例

学生姓名:董霞 指导老师:王建魁

一、引言(1)

在进入大学学习书法以来,记得第一次临摹的汉代隶书碑帖就是《乙瑛碑》,曾经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领悟其中的书法风格,一直对此碑文有很大的兴趣,但一直到现在仍未完整的将其临摹出,《乙瑛碑》为我更好的理解汉代隶书的书写风格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乙瑛碑》在我学习书法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也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更好的来对其进行钻研,因此,我选择的论文方向就是着重来对《乙瑛碑》进行点评与赏析,通过自己的感悟以及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对《乙瑛碑》有一个更好的自我的诠释,翻阅各类书法书籍能够发现,很多人都只是从《乙瑛碑》艺术价值方面出发来进行剖析,真正对《乙瑛碑》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研究的少之又少。由于汉代隶书写作发展比较发达,可供研究的隶书碑文有很多,所以人们有很多的选择,不一定就要选择《乙瑛碑》来研究。而

且就《乙瑛碑》的写作技巧来讲,其碑文属于汉代标准字体,方整平正,对于一些大家来说,《乙瑛碑》太过简单。对于《乙瑛碑》我首先通过分析碑文图像的方法来对其艺术风格进行分析,然后转向对技法的分析。通过自己的临摹,将自己的领悟运用到隶书写作中。《乙瑛碑》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学习隶书的大门。

二、隶书的审美特点

(一)笔画美

汉字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笔画,线条是表达汉字艺术的最主要载体,很大程度上,线条是否书写完美体现了人们对于汉字书法的审美。刘正成认为:“再描绘物体细节形象方面,中国书法传统线条与绘画线条有很大的区别与不同,传统的书法线条注重描绘物质自身,书法线条在汉字里多以“简易性、变易性等姿态出现,汉字的姿态通常会影响着人们对于汉字的审美。”可以说,隶书是中国书法文字形成这么多年来,一个华丽的转折点。继承了篆书与楷书的优点,同时笔画上又有自己的特点长处。隶书平直曲折的笔法,给人带来整齐感觉的同时,又有跌宕起伏感觉,是隶书字体独有的美。隶书基本的笔画与象形行为隶书字体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受人们的传统审美影响而形成了隶书平直方折的笔画。这就是人们审美选择的结果。作为汉字重要的组合手段,不同的线条自然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的“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羡设张、庭燎飞烟。”就是对线条形体生动的描述。波磔的笔法:成熟的隶书以直笔为主,但从两汉的文字资料来看,隶书的直笔,也是直中有曲的,这主要表现在隶书的波磔笔法中。人们将自己对于大自然周围事物的感知以及情感融入到了每一个笔画线条上,从隶书的字体线条来看,起起落落都有自己的规定顺序,波鳞笔法的使用给人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蚕头燕尾”的笔法可以说是隶书波磔笔法的典型。对于“蚕头燕尾”形成的原因,刘正成认为:线条书写的规定受方结构体的影响,笔法又原来的圆润变化成为现在方正整齐的字体,在转折收尾指出,笔锋轻微上调。起收笔书写是手法转换较多,注重笔锋上的转换。起手笔间的笔锋转换就形成了“蚕头燕尾”的关系,这种笔法的形成与作者笔法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人们的审美也是密不可分的。书写过程中波磔笔法的运用使得隶书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是整篇作品里更有节奏感,符合人们现在的审美观念,让人们在平整的字体中也能够品出其中的动态美。

(二)形体美

汉字作为一门独特的书法形体及艺术,自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由各种各样笔画勾勒出来而且这些笔

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使得汉字的形体非常多变。汉字是方块字,按照刘志基的说法“作为对汉字的修饰,方块字能够对我们的视觉与知觉产生一种冲击,原始符号图形的遗传、方形嗜尚的深厚传统、文字制度的强制与汉语特征的范式。”可以得出结论,汉字作为方块字,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原始符号的影响、视觉知觉带来的冲击共同决定而成的。但如果将方形套用到别的字体当中,可能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正正方方的楷书字体,以长方形态著称的小篆字体等等。隶书因为其波磔的笔法,同时又受书写载体的限制规定,字体形状多为扁平方正,给人一种雄阔舒展的感觉。同小篆字体纵向取势比较,让人感到稳重。隶书字形的扁平姿态使得其在整齐的同时,又带给人们舒展灵动的感觉。

(三)风格美([(2)[4]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汉代隶书各有特点且风格多样,这种多样化的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隶书笔法的不断升华与进步,在汉字不断发展成为隶书的过程中,笔画也在不断进步,形成了“横、竖、掠、折”等多样的笔画,为字体形体的构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创作者更加有兴趣,因而促成了隶书在风格上的多样性。在人们对隶书的不断钻研探索中,逐渐形成了隶书独有的形态、规范化的章法布局。使得隶书字体整齐规范。但通过各种文字资料的查询发现,其表现形态又各具特色。王澎对于汗碑的观点是“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在文字资料中,具体表现为点画上的顿挫、方圆、短长、收敛与放纵等不同的运笔方式;在横画上,更是有线条的粗细、用笔的轻重、运笔速度的缓急等方面的不同;同时从字的构造结构上看,有张扬狂放的气势同时又不失内敛。这些都是从隶书的整体审美角度出发进行的一些自己分析,在汉代历史长期发展中,沉淀了浓厚的汉字风格,由于东汉时期独特的庙堂文化,使得这一时期的隶书极具庙堂气息,方正刚硬的同时又不失端庄儒雅的气息。一个时代的风格也影响着这个时期书法的风格,也直接影响着这些书法家们的审美观念,从而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

三、《乙瑛碑》的技法特点

(一)用笔、章法、结构

在笔法的运用上,《乙瑛碑》与汉代隶书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书写过程中注重笔势的扭转与运用,起笔干脆果断,笔锋蓄势击出,体现出逆劲的一面。在书写到中间时候,笔锋稍作停顿,运劲于笔,在书写字的最后一个笔画上略微一挑,筋力丰满。《乙瑛碑》里的字体多采用横式为主,笔势钢劲十足

,棱角分明,每一笔都严格按照书写规则,无一例外,制度严明。全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凌乱的迹象。能够想像出当时作者在书写《乙瑛碑》时候那种严肃的气氛,体现出作者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字体整齐,整齐的字体风格上又不失跌宕起伏的变化,由此可见汉人的书法写作功力可见一斑。同时这些书法作品也能体现一个时代文人的风度。《乙瑛碑》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严谨的结构,横成列,竖成行整齐划的字体,鸿篇巨制,蔚为大观,令后人叹为观止,无法复加。细细分析乙瑛碑隶书的结构特点:我总结为从下几点并将它运用于创作中:

1.左右分展,字形扁方,篆字是纵向取势,隶字则强化横向分展。

2.蚕头燕尾,用笔出现侧锋,提按明显,一波三折。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当然这种直画或方折,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4.气势多取向背之势,如乙瑛碑的字笔画多取向背之势。

如图1“相”“甲”等字;

图1“相”“甲”字图

如图2“雄”“鲁”“神”等字,含金抱骨,刚柔相济;

图2“雄”“鲁”“神”字图

如图3“臣”“戒”“四”等字,方硬刚健;

图3“臣”“戒”“四”字图

如图4“司”“来”等字,婉转飘柔。

图4“司”“来”字图

(二)工具材料的应用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文房四宝,其实就是古代书法家们常用的书房工具。我们书写书法的纸张既宣纸,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叫熟宣纸,一种叫生宣纸,区别他们就是在于前者经过明矾水印刷,而后者没有。没有经过明矾水印刷的生宣纸吸水性能比较好。在这方面熟宣纸相对较弱。但在生宣纸上进行一下特别风格的绘画,例如写意画这种,更加适宜舒适。在进行一些工笔画以及线描画的时候我们通常选用熟宣。为了迎合更多人的需要,现在一些地方也开始出现了新型的纸张,半熟半宣。能够更加适应各种风格的画法。在初学隶书的时候,建议大家尽量在毛边纸上练习,毛边纸较粗糙,能够起到很好的咬字效果。待书写程度提高以后,在采用生宣纸进行书写。毛笔建议兼毫为主,对于墨则无太多讲究。

四、审美特点对于临创的影响

隶书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广大推广,与其书写简易、交际性强是分不开的。在汉代,隶书凭借其实用性强、以及人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受隶书审美的影响而被大量普及。古代书法家曾经就隶书的历史文化做过评价,他认为书法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凝合状态,上古书法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深深地打着时代文化的印记,并与其它艺术发生着互渗关系。”周均平从汉赋以及音乐、舞蹈、书法、人体

美乃至广阔的生活领域论证了“情的上扬、没得升值是汉代([(5) [6]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M].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

])审美走向自觉的重要表征。”这说明汉代是一个文功武治的社会,但也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社会。在汉代,人们已经有了更加自觉地追求审美的意识,并且对社会领域的许多方面有了更多的审美要求。就隶书来说,其审美主要表现在体势上。人们的身体行为价值观念通常都会受心里的影响。审美价值也不例外,苏洪强曾经提到过,汉代书法审美体现主要集中在对“势”的追求上。而且,对于“势”的集中关注与汉代人对自然的亲和力是分不开的。正是古人在自然界中长期的生存与感悟,方才创造出了汉字。伴随着人们对于自然地更多渴求与幻想,汉字的书写也在不断变化。先秦时代,由于道家思想的引导,他们对于自然万物以及人的变化运动规律的解释深深的影响这人们当时的观念,以及他们所提出的各种对于大自然阐述的理论,为当时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面,使得人们懂得将对大自然的情感寄托早自己的生活,以及后来的书法作品当中。恰到好处的运笔力度能使得字体给人一种外在灵动的感觉,赋予了字体生命,也是书法上一个仅仅注重形式而上升到赋予字体生命的一个更高的层面,是整篇文字从笔画到整体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从小篆书法作品里可以看到明显有斧研的痕迹,字体结构严谨,使人们看上去感觉有些生硬,隶书则与之不同,整片给人已洒脱清爽的感觉,这与汉人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境是分不开的。当人们将这种效法自然的审美应用于具体实践时,反映在文字书写上,则表现为将“书法的形式美与自然生命物态之美联系起来”,从而生成文字形体的自然和谐之美。

五、结束语 

在历经这么长的时间汉字的发展过程中,隶书在其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媒介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汉字发展的道路方向,对汉字书写的风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对隶书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首先要从隶书的字体进行研究,由于隶书在汉字方面上重要的地位,这也有助于我们对汉字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及整个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的变化。在论文中,我主要就我对隶书审美的角度进行阐述,再结合古人对于隶书的评价以及现代人们一些审美价值观进行探讨分析。在论文中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以及相关文献查搜集量还不够,对于一些问题阐述还不够深入透彻,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与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