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增军:汉隶的书写性

 澹水老逸 2018-12-03

王增军:汉隶的书写性


汉隶的书写性

汉隶因其书体性质、笔法和字体特征,其书写性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汉隶书写性的特点十分突出,一言概括:实。

实,是真实,实在。真实实在得近乎只关注书法汉字的本体存在,至于其完成的程序、方式、方法、程度等,一概忽略。标记人的书写状态的提、按、顿、挫等动作,以及干、湿、枯、涨笔墨变化,视为客体,尽量避其直观。笔划坚实,结构坚实。也就是说,汉隶的书写性的特点是,直观上几乎看不到人在书写,但是书写的奥妙又无处不在。

汉隶是主要在汉代完成基本形态,并广泛流行应用于汉代的一种字体。因为,当时纸张才刚刚发明,虽已问世,但是非常稀缺珍贵很不普及。文字绝大多数都书写留存在了竹简、木牍、布帛和碑石之上。汉代竹简、木牍、布帛隶书为墨迹是人工手写,手写迹象十分清晰明确,率意轻松。因其载体质地光滑狭小,笔划显得轻薄,随性而少法度。汉代刻石隶书,为先写后刻文字,手工墨迹经镌刻由刻痕再现。凝重沉着,法度严紧;浑厚宏阔,气象正大,代表了汉代书法艺术最高成就,为社会公认。通常讲的汉隶,指的就是这种刻石文字。

我们在这里探讨汉隶书写性,指的就是汉代石刻隶书书法的书写性。

汉字发展到了汉代,开始由具象向抽象转变,逐步脱离篆书以象形为主的字型结构,建立抽象符号表意汉字结构;线条由婉曲的弧笔变为平实的直笔,曲转处由连绵圆转变为方折。出现点、波、磔汉字笔划,诞生蚕头雁尾笔法。蚕头雁尾笔法,从篆书象形图案中孕育,在汉隶中成长完善,表达更丰富的书写审美意象。

王增军:汉隶的书写性

一、汉隶书体性征:

(一)汉隶书体性质:

汉隶书体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学方面,汉代隶书字体虽然是抽象符号表意文字,但是,由于它是直接从象形符号表意文字,即篆书蜕变而来,嫡传了象形文字的古意。何为古意?古即悠久、恒远、质朴、自然。悠久恒远就会拥有丰厚的文明积淀,质朴自然就会拥有得天独厚的原始的神秘、原创的唯一性和先天的纯正禀赋。汉代隶书字体创造了汉字笔划,横、竖、波、磔、点,具备了汉字今体的全部结构元素,其后诞生的草、楷、行等书体,在其基础上创立和发展。汉代隶书书体上承篆书古文,下启草、楷、行等今体,独具古质今妍的属性。

二是艺术学方面,汉隶书写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书写性的特殊性。汉隶刻石书法是先书后刻,其先书的面貌由于碑刻文字要求的庄重和严肃性,肯定与简帛书的随意性不同,但是,书写的呈现度也肯定比现在看到的碑上文字要显著得多。刻工镌刻是对其书的二度创作,客观上弱化了书写程度。但是,由于汉代特有的社会背景形成的博大、雄浑、简朴的审美意识,在不知觉中的作用,镌刻使原来的书写笔迹得到了高度概括和提炼,再经过自然的力量风吹雨打的作用,汉隶的书写性就显得特别地含蓄和深沉。创造了单纯书写墨迹不能有的审美意象,即金石意味。

所谓所谓金石是指铭和刻。金即铜,铸有文字的铜器;刻即石刻,刻有文字的石器。专指汉代以上青铜器和刻石文字,鼎、彝、罇、鼓、碑以及印章等。由于它们都是远古文字,又或铸或刻,笔划线质凝重有力,加之时间久远风雨剥蚀的润色,愈显得浑穆、深沉、含蓄、古朴,质感耐人寻味,由此产生的这种美学特征就称为“金石意味”。

凝重、含蓄、古朴的金石意味,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因此,汉隶又具有天人合一的属性。

西方艺术崇尚科学,以物理为标准,讲究准确,艺术规律是向外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以境界为要,追求内在的美,讲究含蓄,崇尚玄虚。汉隶书法的性质规定了汉隶书写性向内求,并且,不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天人合一。

王增军:汉隶的书写性

(二)汉隶笔法、字法和字体特征:

汉隶变篆书弧线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字形成近于方正的几何形,端庄严谨;横竖点波磔为基本笔划,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舒展大方;章法多数横行的空间大于竖列,横向取势,重心下沉,宏大壮阔。

汉隶蚕头雁尾笔法,逆入平出,藏头舒尾,一波三折。方圆笔法随机变换,在不做明显提按过程中,通过相背虚实,把笔划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汉隶笔划笔笔坚实,又笔笔灵动,这是汉隶笔法即蚕头雁尾笔法的精髓,实处得虚,虚处得灵。

汉隶字法,横竖点波磔,无钩。横划突出,左右开张,字的重心自然下沉;宽博朴拙类汉隶中宫开阔,意追篆籀,雍容泰然;秀丽稳健类中宫略紧,孕生楷意,舒展明丽。保证了汉隶字法严谨又不失灵动。

汉隶蚕头雁尾基本笔法和笔划结构,是实现汉隶书写性特点的技术、方法、手段的保障。

汉隶的书体性质及其艺术规律,确定了汉隶书写性的属性特点,同时,又保证了其完美呈现,形成独立的表达体系。

王增军:汉隶的书写性

二、汉隶书写性的体现和意义:

(一)汉隶书写性的体现:

完成汉隶书写就工具来说,应该是两支笔,一支毛笔,一支铁笔。铁笔,或刀或凿。“于今铁笔更宜坚”,曾有这样的诗句形容钢刀,在这里,它也的确配得上这样的赞美。汉隶是先书后刻,如果不是一软一硬两支笔,是创造不出汉隶独特书写性的。软笔书写肯定会出现枯笔和笔锋的,但是,在汉碑里是见不到的,它们都被刻凿成很实的笔划。古人是技术能力不行,镌刻精度不能达到吗?不是!是不刻。看看汉代的玉器就知道了,精美绝伦,惟妙惟肖,是没有什么不能镌刻的。汉隶不刻枯笔、笔锋等笔毫痕迹,把笔划刻实,恰恰是古人的智慧高明之处,是对毛笔书写性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对书写性内在品质的深刻挖掘。刻了就具象小气,不刻是抽象,得到的是大气!启功先生诗句“透过刀锋看笔锋”也有这层道理。汉隶书写性特点虽然是“实”,但是,其实质是“虚”,是抽象,是“玄”,是无穷丰富。因此,汉隶的书写性是具体,而且丰富多姿的。

一般来说,山体摩崖刻石汉隶笔意奔放,书法以“势”为特色。《石门颂》《开通褒料道刻石》《杨淮表记》等为代表。制式碑刻石汉隶笔意谨严,书法以“法”为特点。具体细分,清丽劲健:《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温婉秀逸:《曹全碑》《朝侯小子碑》等;静穆敦厚:《郙阁颂》《衡方碑》《鲁峻碑》等;方劲朴拙:《张迁碑》(鲜于璜碑》等;稳健严谨:《乙瑛碑》《韩仁铭》《封龙山碑》《西岳华山庙碑》等;高古浑朴:《霍去病墓石刻字》《五凤刻石》《麃孝禹刻石》《莱子侯刻石》《祀三公山碑》《好大王》等。 (二)汉隶书写性的意义:

以“实”为突出特点的汉隶书写性,在中国书法中独树一帜。书法刻石不只有汉隶,南北朝刻石文字等。虽然也很“实”,但是,它们的特点有本质的区别。

南北朝刻石文字书法为楷书,世俗称之魏碑。楷书是从隶书、行书演变来的,已经完全没有篆书象形古文字直接基因,是彻底的今体字。它的书体性质、审美特征、结构原理、笔法、字法,完全是以人为本的,是以表达个性审美诉求为目的。中宫紧,重心向上,撇捺舒展,横左低右高,钩划锐利。魏碑的“实”,表现在提、按、顿、挫等人的书写动作之上。往往把笔划、结构雕刻得十分夸张,极力表现出人的书写个性节奏和状态。

汉隶的“实”,表现的是书法本体,不突出人的书写动作状态。本质是“虚”。

魏碑也“朴”,是“秀朴”的“朴”。汉隶的“朴”,是“质朴” ,朴实不矫饰。

汉隶的书写性在中国书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坚守古体的“朴”,又开拓今体的“雅”,创造了古而新的审美意境。

王增军:汉隶的书写性

汉隶的书写性对于书法学习和欣赏,有着切实的意义。首先,书写性在汉隶中的作用和表现,通过它塑造的独立而完美的审美对象,开示当代人,艺术欣赏是可以多维度的,不只是站在人的角度。像汉隶那样“大气”一点。

研究分析汉隶书写性,矫正关于书法传统的认知偏差。一般认为,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传统正脉。中国书法从诞生、到发展壮大,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殷商甲骨、两周金文大篆、秦小篆、汉隶、魏晋以下草行楷诸体,从前到后,是一个完整的脉络体系,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每一书体都是大树,共同构成中国书法森林。

魏晋二王行草楷书之所以被社会推为书法传统正脉,是以人为本的思维结果。殷商甲骨、两周金文大篆、秦小篆,直到汉代初期古隶,之所以称为古文字,不是因为它们时代久远,是因为它们的性质——艺术的不自觉。秦以前的书法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出于实用的目的,附带生产出来的。审美目的模糊,依附于实际应用。人们在创造这些艺术时,是在生产中不自觉,或者不十分自觉的情形下进行的。所以,汉代以前的书法与自然高度融合,浑朴大气。

从魏晋二王开始,其后的书法都是文人有明确目的的创作,以人为中心,是人类审美的自觉开始。书法艺术不再只是以书体流传,更多的是以人传。因此,名家辈出,艺术流派纷呈,雅逸风行。

汉隶恰恰处在中国书法艺术不自觉与自觉之间,承上启下,上可达古下可通今,不激不厉,泰然处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