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人学习书法的选帖和临帖
任何学习,老师很重要。而学习书法最好的老师是习字的范本,字帖。 作为成年人,是和少儿有本质的区别的。成年人,已都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有了较强的判断能力,在学习书法,选择字帖时,就没必要被动的由师指点,完全可由自己来选择。实际上,选择字帖也象选择衣服一样。你可以先去精品屋,再挑自己最喜爱的衣服,然后付钱取货走人,就这么简单。不过,在学习时,却决不可如穿衣那样随季节变换或性情所爱随时更换,而是要专一不杂,加以时日。如此方可期渐渐的登堂入室。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也正因为如此,才体现了社会的丰富。书法也一样,作品的多样性,实际也由此而来。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显示出书法百花园的绚烂。在一个历史时期当中,总体文化背景下面的许多个体作者,是保持了自己个性的。正因为这些个性的存在,才使他们的作品,有了成为经典的资本,否则也就没有留存的必要了。 钱泳《学书》云:“或有问余云,凡学书毕竟以何碑帖为佳?余曰:不知也。昔米元章初学颜书,嫌其宽,乃学柳,结字始紧。知柳出于欧,又学欧。久之类印文字,弃而学褚,而学之最久。又喜李北海书,始能转折肥美,八面皆圆。再入魏晋之室,而兼乎篆隶。夫以元章之天资,尚力学如此,岂一碑一帖所能尽?” 其实米芾的这一学书过程就是选帖过程。米芾先学颜,继学柳、欧、褚,又慕李北海之肥美,再入魏晋之室,通过学书实践提高了书法眼光,逐渐体会到诸家所偏,穷源溯流,最后选定了王羲之。所以选帖是很重要的。 因此,作为成年人学习书法,首先要在经典书法作品中,选择一本自己最喜爱的字帖,作为自己的案头书。然后,进入下一步的学习阶段。从而,正式开始步入这艰难而轻松的学书之旅。 作为初学者来说,选好第一个帖尤为重要。如果第一个帖不好,却己养成此帖的书写习惯,再要改弦换辙就“积重难返”了。譬如学语言,第一个“帖”如果是南方话,改学普通话,就难免带有南方口音。 萧娴《庖丁论书》云:“选择碑帖,全凭个人爱好。正如婚姻,必有爱慕之情,方能善合。只是个人的情趣有高下,选帖便有高低。碑帖也各有品格,正如人之各有情操”。人的“爱慕之情”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实践的深入,先爱慕后厌恶,或先厌恶后爱慕,这样的情况是常有的,婚姻是如此,学书择帖也是如此。 而我认为,选好学习字帖,确定主攻目标,最好是和交友一样。要么选择一位与自己脾气相投,性格相近的“密友”,以便对自己品格的培养有所促进;要么找一位与自己性格相反,性情相异的“畏友”,以期补充自己的不足。这两者都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当然,“广交”也未尚不可。不过,广而不可深,专终受其益,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二、认识书体,选择书体。 1、速成面貌学篆隶 弘一大师曾在《谈写字的方法》中讲道:“先由篆字学起。篆书是各种写字的根本。” 先学篆隶的原因有二:一是从文字发展或书法史来看,篆隶最早出现。二是篆隶对用笔要求相对简单。因为只有自汉末草、真行书出现以后,毛笔的艺术性能才有可能得到极大地发挥。所以篆隶名作大多无名。有人说假如篆隶的艺术品位可以与真草等同,那末,圣人孔子必定是书圣无疑,然而孔子连书名也不显。 篆书著名者如《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盘》、等等,隶书著名者如《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等,都不署书者姓名。篆书《泰山刻石》或谓李斯所作,都无确证。隶书《华山庙碑》谓书者为“郭香察”,也并无定论。 沙孟海先生在《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中说:“十四岁父亲去世,遗书中有一本有正书局新出版影印本《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我最爱好,经常临写。乡先辈调鼎先生写王字最出名,书法界推为清代第一。我在宁波看到他墨迹不少,对我学习《王圣教》,运笔结体各方面都有启发。只因为笔力软弱,学了五、六年,一无进展,未免心灰意懒。朋友中有写《郑文公碑》、《瘗鹤铭》诸体笔力矫健,气象峥嵘,更感到自己相形见绌。为了藏拙起见,我便舍去真、行书,专学篆书。先父在世时,也写篆书,刻印章,我约略认识一部分篆文。家里有《会稽刻石》、《绎山刻石》,书店里又看到吴大徵篆书《说文部首》、《孝经》、《论语》,喜极,天天临习,加上老一辈的称赞,劲头更足。由于篆书写的人少,一下子出了小名声。在中学求学时,星期天常为人写屏,写对。但上下款照例应写真、行书,还是见不得人,经常抱憾。” 因此,有心涉足书法,又因工作繁忙化不起工夫,或因晚年学书而时日无多,或因青年学书而愿多获奖,如此等等的急于求成者,都应选择学习篆隶,而不宜学真行草。沙老少年就能写得一手好篆隶,并得到社会承认,学书兴趣自然倍增,而兴趣是最可宝贵的,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有了学书兴趣,下一步学真行草就不怕难了。况且学了篆隶,对下一步学真行草也是有益的,因为:一、学篆隶得到横平竖直的训练,把笔自然平稳;二、从文字看,真草篆隶行自成体貌,从用笔看,真行草只是比篆隶丰富,其实并不排斥篆隶笔法。 2、打好基础学真书 真书,侠义也称楷书,广义指规正的书体,也包括篆书、隶书和魏碑。楷书有四大家“颜欧柳赵”之说,盛于唐代,初唐“四杰”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中唐颜真卿、柳公权,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故后人学真书,鲜有不师唐人者。蒙童习字,多从欧颜柳,千载风习不绝尔!宋人真书以徽宗赵佶为最,师薛稷,虽纤细却刚劲不挠,称“瘦金”书。宋四家以行书著称,真书为行书所掩。有宋以来,真书无以抗行唐人者!唐以后又出赵文敏公,风华绝代,其书虽力逊于唐人,终是一代大家楷法。 苏东坡曰:“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欲行欲走先需立,立稳脚跟,而后可行可走。然真书难攻,从中能得笔法,很是不易! 然而,有许多学者反对从楷书入手。如果必先善真书才能善草书,那末,真书尚未成熟的东汉,即出了“草圣”张芝,这就无法解释了。 现在大学书法教材中说,唐楷法度过于森严,其顿挫会影响以后写行草书的流畅性。有名家说,楷书从唐的鼎盛至明代文征明已经不能与前代大家相提并论,而到了清代至现当代楷书逐步走向没落,写得好看、规整的很多,但是真正有创造力的开山之公却寥寥无几。有名家说: “老师对学生要求的规整、美观,已经让颜体、柳体变得程式化。为何如今的书法展上不可能出现颜体,就是因为颜体在学习中被庸俗化、糟蹋了,一开始写楷书就是对书法的制约。人们还要被大量地扔进去写楷体,实际上只是泯灭他们对于艺术的感悟和灵感。” 3、追求实用学行草 如果单从社会应用考虑,那末学篆隶又不及学行草。今人在书法方面也提倡个性解放,既不愿受“八法”约束,也无意于篆隶笔法,于是行草书也与其他四体一样,一律以普通“线条”取代书法点画。这种“线条”任笔所之,只要放开胆子画去,虽无书法笔意,却也由于工具材料的性能而有一定的野趣。选取一首唐诗,再借助于字典查出每字写法,然后放胆画它十遍、二十遍,待结体画熟了,那末,气韵生动、天真自然、“潇洒走一回”的感觉似乎都有了。篆隶虽然也可以用这种“线条”去画,但是,即使是“草篆”、“草隶”,也还多少存在着横平竖直的困难,而草书则似乎没有这种结体上的困难……歪歪斜斜、大大小小,反而更象草书的错落有致。 既然艺术有利于实用,那末实用能否有益于艺术?回答也是肯定的。因为书法以文字为表现对象,而文字则有实用性,于是天天应用,笔不离手,就有利于书法艺术的不断精进──整个书法发展史是如此,每人的学书历史也是如此。一提实用字体就只想到行书,其实草体也是实用字体。因为草体笔画最简省,又多连贯,书写起来就最便捷省时,所以,可以说它是最实用的字体。虽然草书最具实用方面的优越性,可惜难识故它不是如今的通用字体。但草书最能抒发个人情感,因此也成为当今书家的最爱。 4、张扬个性学冷门 虽然几年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很多,但是人们约定俗成地同学类似的字帖,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其实被冷落的经典作品很多,学习他们,钻个冷门,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篆书学大篆或秦诏版,学隶学汉简,楷书学小楷或初唐的,行书学明清的,草书学章草等等,还可学民间书法。 民间书手中自有出色的书家,只因其社会地位低微,世人并不承认他们为书家,以致书名不传。然而,就绝大多数的民间书手所书来说──如现在所见到的一般汉魏六朝的墨迹、石刻、竹木简、帛书、砖文等等。当今书论家却以为“民间书法的审美内容和方式具有全新的意义和更高的艺术层次”,于是被历史筛选淘汰了的民间书体,当前却以崭新的风姿,楚楚动人地出现在现在书法艺苑中。 三、读帖 林散之说:要经常读帖,反复揣摩,领会前人的规则法度、精神风貌。书以庄重为贵,忌轻浮油滑;以大方为贵,忌俗气板刻;以自然为贵;忌故作姿态;以生辣为贵,忌甜熟柔媚。 读帖,或者叫看帖,实际上就是研究、分析帖。这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方法。临帖是照着帖一个字一个字地摹写,自然要观察一笔一画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帖对所临的碑帖,从笔法、笔意、结构、章法到体态、神韵作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细心观察、意会,求得比临帖时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记忆。学书的过来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一部帖的奥秘和魔力,经常是要经过临、读,再临再读,反复多次,才能一点一滴地领悟到。清人周星莲说:“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据他说,苏东坡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得其大意”。可见读帖无疑是学书的好方法。读帖的方法和要求,不外细读和泛读两个方面。细读,就是对重点的碑帖进行仔细、认真地观察、揣摹,有时是针对临帖中碰到的问题,重点突破,以达到心领神会,点犀于心,甚至顿开茅塞,获得一次飞跃的进展。泛读,就是要选择多种碑帖阅读、参证、比较、研究。再者,近年来出版的书法大字典版本很多,这些书法字典每个字都有正、草、隶、篆各书体,而每一书体每个字都列出不同碑贴、书家的原字迹,是集中对照研究书体的好资料、好方法,不妨试一下。 四、 摹帖 最初级的方法叫做摹帖,即双钩填廓法。方法是用透明的薄纸,蒙在字帖上双钩点画轮廓,然后按轮廓填写。(亦可用透明纸在双钩的字样上填)“填”不是涂,实际还应在轮廓线的范围内用笔“写”,不周之处,稍加修整,以了解点画的大概形式。亦可这样摹一个,再在下面的界格中同样的写一个。 五、临帖 临帖,是学书的主要途径。临帖路子正,方法对,可以稳定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书的过来人都有一种体会,如果走了弯路,再回头改正,那是很困难的。古人和现代的书家,对于临帖都很重视,有很多经验之谈。不妨先介绍一点: 临帖的最高级阶段,可谓“意临”。即师其意,不囿于迹,即绘画中的“物外得以,遗形取神”,即着重从笔意、书意这些内涵意蕴、神韵来临写。临出来的字,既有所临碑帖的笔意和神韵,又有自己的气质和个性蕴藉其中,初看不像,细读则韵味无穷。臻此境界,可谓“得以忘筌”矣。清人何绍基所临汉碑作品,最为典型。 关于入帖 出帖 而入帖的目的是为了出帖。出帖就是在临像的基础上,吸收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其它艺术素养,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面目。当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时又“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所谓“有我”,就是要求写出来的书法作品,要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和个性在内。古人对入帖的出帖的关系,有“因筌得鱼,得鱼忘筌”的比喻。通俗的说,就是用“纲”才能捕到“鱼”,捕到“鱼”以后,就不要再受“纲”的束缚了。这个道理用于理解入帖和出帖的关系是好懂的。当然,在临帖学书的过程中,哪一天入帖,哪一天出帖,不可能分得那么清,而“入帖”和“出帖”,“无我”和“有我”是一种辩证关系,都是相对而言,多数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但这道理以及临帖过程中要有侧重的阶段,我们是必须要知道的,以指导临帖的实践,不走弯路。
田英章楷书入门笔画教程,建议收藏 楷書偏旁部首 田英章楷书(陶渊明《饮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