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一个词“理财”或是一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其实理财含义比较大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很多。 因为理财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值钱的才能,说简单点,它就是一种利用时间杠杆,高效规划管理身边一切资源的能力。它理的不仅是财,更是一种思维、价值和格局。 毫不夸张地说,当一个人能通过对金钱的管理,来满足未来的各种需求,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选择时,他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01 一张扎心的图 看看下图的财务报表,代表了一群人。 收入只有工资,比较单一,而支出项却很多,最终导致无资产,无储蓄。是不是感觉有入不敷出,这个就有点想月光族,挣多少花多少,还最终收入负增长,称之伪工作者。 说道这里肯定有人说,我也知道理财很重要,钱都没有怎么去理财,收入都小于开销,还怎么理。这个确实是个问题? 这种情况因他们的思维逻辑是收入-支出=储蓄,但是往往到月底的储蓄几乎为零或者负值。 (收入-支出=0或者收入-支出=-收入) 需要改变思维逻辑,收入-储蓄=支出,每月要强迫自己储蓄之后再支出,这样慢慢的就积累储蓄。再者,创造多途径的收入,但是还是需要强调有计划的储蓄,这样储蓄才越来越多。 02 家庭财务水池图 我们把家庭资产当成一个大水池。 水池里水的多少就代表你资产的多少,进水口就是代表收入,出水口就代表支出。其实每个人都想水池的水越来越多,但许多人都“不懂”,甚至不知道要去“搞明白”,更不知道思维的转变有多重要。 那怎样才能水池里面的水越来越多呢? 大致分类2种方法: ①增大进水口:增大水龙头的水量或者增多水龙头的数量 ②减少出水口:减少水龙头的流量速度或者转移、堵上不必要的流出。 是不是觉得说起比较简单,但现实中是需要具体相关理财的工具综合运用并付出实际行动,日积月累的结果。 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不去想过怎么管理钱,其实一个人一生到底能积累多少财富,获得多少成就,不是挣出来的,而是理出来的。 03 一个挑水的故事 小李和小周两个人每天一大早就出门在远处的地方挑水,一天不挑水的话第二天就没有水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过去了,有一天小李发觉小周没有挑水,是不是出啥子事,怎么不来挑水呢?小李带着疑惑就去了小周所在的村,当他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大吃一惊,小周闲庭意致的喝着茶,悠闲的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小李问:你怎么不去挑水? 小周答:现在都不用挑水,水都自己就流入水池。 小李问:水怎么自己就流过来,一头雾水你是怎么做?你不是天天都在和同我挑水, 没有啥子不同。 小周笑着那是我们之间的思维方式以及想法不同。虽然我们天天一起挑水,但是我平时就琢磨着现在自己身体可以,那以后年龄大了体力不足怎么办,所以每天挑完水之后,就开始思考怎样能长期让水源源不断的流到水池里,同时在减少不必要的用水量,我开始用空余的时间开始选地挖井,并铺好到自己水池的水管,这样水会自动的流入水池。 小李一听恍然大悟,年龄随着增大确实有点力不从心,后悔当初只顾眼前,不顾未来。 小周有了被动的收入,不在主动的去挑水,水池的水都够他一生,而小李只能一直重复他的工作。 面对贫穷大多数人只会靠体力赚钱,极少数人认真的思考找问题核心,想办法做出有效改变。 在机会面前每个人都是差不多的,个人的思维、格局与行动力差异,才形成了后天的贫富差距。或许还有的伙伴会疑惑,自己就一点点固定工资,也能理财吗?理财不是有钱才能做的事吗?学不会怎么办? 04 理财势在必行 不会理财的人认为,钱根本不是理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所以没钱的时候,谈什么理财都是然并卵。 其实长期以来都有一个老旧的观念,认为是有钱了才能理财,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通过理财变得越来越有钱呢? 穷人之所以穷,就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思维堵住了,并不是有钱了才理财,而是理财了才有钱。巴菲特说: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挣钱是没错的,但是只挣钱却不理财,就可能错过一些事半功倍的机会。 所以早理财,至少让你比同龄人少奋斗几年,理财不仅要理,还要好好好理,财富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但是现实是我们中国大部分人从小就缺乏财商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在我们身边百分之八十的人对理财的概念还停留在存银行,存余额宝,这个层次,对常见的国债、基金和股票、基础型保险、储蓄型保险(养老金、增额终身寿)等,显然是不足够的了解。 理财,在我眼中并非选择收益最高的那款金融产品,而是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资产组合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状况,面临的问题不同、用到钱的地方与时间也不同,因此要学会制定属于自己的财务计划,并且不断自我学习提升知识。 有温度、有情怀专业经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