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寡妇挑水惹闲话,他灵机一动想出好办法

 见素抱朴780 2021-06-22

“那是一段苦涩的人生经历,我却难以忘记,时隔半个世纪,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句话是秦笃学老师一首诗歌的开头,因为这首诗,我俩有了交流,他说这首诗就是他年轻时的亲身经历,是他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

秦笃学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曾经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八年多,他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头班车,考上了大学,离开了他插队落户生活了八年多的第二故乡,回到了北京。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当年在陕北插队的情景又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1969年3月4日,刚过完元宵节,北京的春天还有些寒冷,秦笃学就和他们班十几名同学辞别父母,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方向的列车,开始了他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涯。离开北京的那天,他看到了性格坚强的父亲第一次落泪,也是第一次看到母亲把头埋在父亲的怀里失声痛哭。别离的苦痛,也让秦笃学饱尝了痛苦的滋味,他说长那么大第一次有了心痛的感觉。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寡妇挑水惹闲话,他灵机一动想出好办法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坐完火车坐汽车,最后坐上了陕北的毛驴车,饱尝了旅途的疲惫,历时四天,秦笃学他们八名男生六名女生到达了插队落户的目的地——老庙公社三拐沟大队第四生产小队。

那天的风很大,漫天黄尘,陕北的天气比北京冷,空气也干燥,秦笃学他们到达三拐沟大队时,太阳大约还有一竿子高,太阳被黄尘遮挡的有些朦胧,给人形成了一种错觉,有的同学误把太阳当成了月亮。

天气虽然很冷,可陕北乡亲们真的是太热情了,知青们刚到村头,就看到了前来欢迎的乡亲们,有老汉大妈,有年轻的女子后生,有抱娃的婆姨,还有碎脑娃娃,就连老乡家的狗都跑出来迎接了。看到这样的场面,秦笃学他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三拐沟大队虽然很贫穷,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宽裕,可第一顿接风饭还是很丰盛的,马队长杀了他家一只半大的羊,给知青们熬了羊汤,炖了羊肉,还有豆腐炖酸菜,喷香的小米干饭,知青们吃的都很满意,马队长一家和乡亲们的热情,知青们更满意。

知青们居住的地方是三拐沟大队废弃的小学校,窑洞里的土炕和灶台都是新搭建的,土窑虽然破旧,但门窗完好,马队长还让社员们把窑里的墙壁用小镢头全部刮了一遍,窑里焕然一新。马队长为知青们领回了口粮,给知青们送来了咸菜辣酱和酸菜,还让他婆姨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马队长的所作所为,知青们心里倍感温暖和感动。

在马队长和他婆姨的帮教下,知青们很快学会了烧炕做饭,学会了挑水打柴,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了。陕北农村的生活虽然很苦,可有马队长的关心和爱护,知青们并没觉得太苦。

陕北的三月还是农闲时节,知青们偶尔到队里干点零活,偶尔到大队开会学习,其他时间要么躺在土炕上看书,要么出去转一圈熟悉一下周边环境,等农忙开始了,他们就不能这样享清闲了。

知青们生活方面除了吃粮不用操心,烧柴和挑水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陕北高原上植被覆盖率很低,那个年代烧柴很紧缺,上山打柴是很辛苦的事情。还有吃水问题,也是个大问题。三拐沟大队地势高,水井都很深,四队的社员挑水要跑二里地,去三队的水井挑水。三队的水井在泄洪沟边的缓坡上,坡也很陡,挑着一担水爬沟坡,就像踩钢丝一样令人心惊胆战,稍不留神就有滑倒的危险,若挑着一担水在沟坡上滑倒,后果可想而知。经过十几天的锻炼,秦笃学挑水才不那么吃力了,当初别说让他挑水,就算让他挑着空桶爬沟坡,他都一步三滑,费很大劲才能爬上那段沟坡。

转眼就到了1972的秋后,秦笃学他们在三拐沟大队已经插队生活了三年多,除了一名男知青当兵入伍,一名女知青被招聘到县里当了干部,留下来的十二名北京知青还照样天天出山劳动,照样为吃穿受苦。吃苦受累成了家常便饭,知青们也就不觉得那么苦了。

阴历十月末的一天中午,那天风很大,天气也有点冷,一位年轻婆姨去水井挑水,不慎跌倒滑下沟坡,幸亏是挑着空桶,不然就惨了。刚要挑水上坡的秦笃学赶忙放下担子,上前扶起那位年轻婆姨,并帮她打满两桶水挑上了沟坡。看那位年轻婆姨走路一瘸一拐的,非常吃力,秦笃学动了恻隐之心,他犹豫了一下,追上那位年轻婆姨,帮她把水挑回了家。

原来,那位年轻婆姨是三队社员李春明的婆姨,她叫王秀巧,娘家是山后四道峁二队的。1968年初秋,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在收工回家的路上,李春明不慎跌进了泄洪沟里,汹涌的山洪吞噬了李春明年轻的生命。当时李春明刚二十二岁,他家的娃娃还没出生,二十一岁的王秀巧成了寡妇。第二年春天,王秀巧生了一个女娃,取名苦娃。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寡妇挑水惹闲话,他灵机一动想出好办法

要说这个王秀巧吧,长得像一枝花,比仙女还要漂亮三分,可她偏偏是个苦命的娃。九岁那年,她爸上山打柴坠崖身亡,是她妈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了她姐弟俩。王秀巧长大嫁给了心地善良的李春明,李春明又遭遇了不测,可怜的王秀巧只能和瞎眼的婆婆还有幼小的女儿相依为命。村里的好心人都劝她再迈个门槛,哪怕找个大几岁的光棍,也比这样好,家里没有男人,这日子可咋过啊。可李春明的哥哥嫂嫂不愿养老人,善良的王秀巧舍不下可怜的婆婆,她也就打消了再嫁的念头。

知道了王秀巧的悲惨遭遇,秦笃学心里很难受,他非常同情王秀巧一家。自那以后,每次去水井挑水,秦笃学都是先给王秀巧家挑一趟,哪怕再忙再累,秦笃学都会记着帮王秀巧挑水,刮风下雨,从不耽搁。

一晃就是一年,秦笃学默默为王秀巧家挑了一年水,也帮她家干过不少力所能及的零活。原本这是助人为乐的好事情,可村里却传出了闲话,说这个王秀巧可真有本事,不知施了什么魔法,竟然把北京的知青给迷住了。还有人说,这算什么本事,不就是靠着美色勾引男人嘛。

听了这样的闲言,不光是秦笃学心里难受,王秀巧心里更难受,自己是个寡妇,谁爱说啥就说啥嘛,可人家北京知青的名声要紧,咋能无端让人家受连累呀。

差不多有半个月的时间,秦笃学没去过王秀巧家,主要是王秀巧不让秦笃学去帮忙了,她不想因为自己坏了北京知青的名声。可考虑到王秀巧家的实际情况,秦笃学觉得还应该帮她一把,她一个女人要照顾瞎眼婆婆还要照顾自己的娃,实在是不容易,当时队里虽然也有照顾,只是补助一些口粮,像挑水打柴这样的事情,也得有人帮忙才行。

秦笃学把王秀巧家的难处告诉了知青们,大家都同情王秀巧一家,都说应该帮帮她。大家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知青点的男知青轮流去给王秀巧家挑水,空闲时间,就两个人一起结伴去,女知青空闲时也常去她家串门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这样以来,就没人说闲话了,谁再说闲话就明显是造谣生事了。为此,王秀巧从心里感激北京知青。

1973年冬季,四队的一个老汉到水井挑水不慎滑倒摔断了胳膊,看看通往水井的那段陡坡,秦笃学他们决定把那段坡路用石头砌成台阶。其实,知青们也有重新打一眼水井的想法,可村里老人说三拐沟地势高,水源少,五八年大队专门成立过打井队,半年时间都没打出一眼水井。

在三队和四队社员们的参与下,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通往水井的那段沟坡全部用石头砌成了台阶,乡亲们去水井挑水,再也不担心滑倒了,大家都说北京知青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第二年秋后,秦笃学被招聘到公社供销社工作,他成了端公家饭碗的干部。秦笃学离开了三拐沟,他虽然不能帮王秀巧挑水干农活了,可他还是惦记着这可怜的祖孙三人。临走前他还嘱咐大家,空闲时尽量帮帮这可怜的一家。

1975年夏天,三拐沟大队喜气洋洋,锣鼓喧天,王秀巧带着自己七岁的女儿苦娃和瞎眼婆婆改嫁了,她嫁给了一个大他五岁的一个瘸腿男人,介绍人就是秦笃学。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秦笃学招聘到公社供销社工作后,他慢慢和公社饭店的厨师刘春根熟悉了。刘春根是个伤残军人,复员后被安置在饭店当厨师,正式职工待遇,吃的是国库粮。因为在执行任务时光荣负伤,走路一瘸一拐的,脸上还有疤痕,他的未婚妻就悔婚了。到了三十三岁,刘春根还没寻下婆姨。秦笃学看刘春根人很淳朴善良,也很勤快,听说家境也不错,他就跟刘春根提起了三拐沟大队的寡妇王秀巧。刘春根第一眼就看中了王秀巧,并答应为王秀巧的婆婆养老送终。王秀巧看刘春根老实憨厚,主要是他不嫌弃自己的瞎眼婆婆,她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结婚那天,刘春根的姑姑请了一个鼓乐班,还借了公社革委会的那辆草绿色吉普车,风风光光把王秀巧接到了离公社驻地五里路远的刘家坪大队,刘春根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都生活在刘家坪大队。结婚后,刘春根的父母对王秀巧和孩子都很好,也没嫌弃过王秀巧的婆婆,王秀巧和刘春根生活得很幸福。

那年秋天,王秀巧的女儿苦娃上学了,刘春根给她取了大名,叫刘秀秀(王秀巧的婆婆同意让孙女随刘春根家的姓)。那年秋天,王秀巧她们三人的户口也从三拐沟迁到了刘家坪大队,李苦娃的名字正式改成了刘秀秀。刘春根待刘秀秀像亲生女儿一样,比亲生女儿还亲。

1977年冬天,秦笃学考上了大学,在三拐沟插队的十四名北京知青,秦笃学是第一个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上大学的。离开陕北的前一天,秦笃学专程到刘家坪看望了王秀巧她们,王秀巧哽咽着对秦笃学说:“你是哦的恩人,哦和秀秀一辈子念你的好,一辈子不忘你们北京知青的恩。”

大学毕业后,秦笃学回到了北京,被分配到城乡供电局工作。1988年秋天,刘春根带着王秀巧和刘秀秀来到了北京,一别十多年,大家相见格外亲切,刘春根和秦笃学紧紧抱在了一起。王秀巧看着多年不见的秦笃学,眼泪汪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刘秀秀已经长成了大姑娘,她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成了刘家坪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娃。刘春根和王秀巧那次进京,一是送女儿上大学,二是来看望恩人秦笃学。在王秀巧和刘春根心里,秦笃学不光是他俩的媒人,更是他们家的大恩人。

目前,刘春根和王秀巧都在延安和女儿刘秀秀一起生活,他们生活得很好,秦笃学一直和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去年秋天,秦笃学他们曾在三拐沟插队的五名北京知青回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他们还专门去延安看望了王秀巧一家。年近八旬的刘春根虽然走路不利索,可他气色很好,还能喝三两高度白酒。看到了北京来的知青,刘春根和王秀巧都很亲切,他们在一家大饭店设宴款待了北京的客人,还让刘秀秀开车带大家游遍了延安城。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寡妇挑水惹闲话,他灵机一动想出好办法

时隔半个世纪,每当说起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秦笃学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说当年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王秀巧一家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想到却和她一家结下了这么深厚的友谊,陕北老乡也没忘记他们北京知青,至今还念北京知青的好。每每想起这些,秦笃学就动情地说:在陕北插队的那段生活经历,将是他一辈子难忘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