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局限性》

 周正心学 2021-06-22

   作者:郜晓霞

  群友行道发信息:道可道,非恒道。我一直理解为:如果用言辞表达万事万物的规律,必须是永恒不变的。但现存翻译中,一个也找不到这样翻译的。

  我秒回:“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原文应该变为:道可道,必恒道!你好像忽略了那个字!

  行道接连发来三条信息,并且@我:非字有必须之意啊,说文解字有这个意思。” “道是可以用言辞描述的。” “用非表示必须,比用必表示,更强烈一些。

  对于《道德经》,我完全赞同周正教授的解读,但凡有人探讨,我肯定是积极回应。

  马上拿出《说文解字》,快速找到有关字的解释,书上显示,意为违背。我@行道,并用手机拍下这一页,发到群里,又进一步解释:我们平常会用……不可句式表示必须,双重否定变肯定、加强语气,但本身表示必须的意思,好像不妥吧?

  他随即发来了有关的一长串解释,最后,赫然写着:【方言】必须,下决心一定要。此处的字理解为必须,一方面可以表达老子留下《道德经》的谨慎;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道德经》就是描述道的一本书,道一定是可以用言辞来描述的。

  怎么必须的意思了?我试着用字造句,比如:我不给他他非要;不让他去他非去……我一遍一遍地念着,终于发现了规律:所有句子后面都可以加上不可不行等表示否定的词语,关键是,加上之后,句子意思不变;同时,和前面的,本身就是双重否定。

  我们平常会用……不可…………”来表示必须,但组合即双重否定变肯定,只不过后面的不可不行等词语,在实际表达中可以省去,而本身不能表示必须的意思。

  至此,我更坚信周教授的解释: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但是,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的本身,这样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道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程序,是规律,是先于语言存在的;二、语言是后出现的,在人们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语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有局限性。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强调了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总则,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同时,他也告诫后人,任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都是有局限性的,而《道德经》就是用语言在描述道,所以,在品读解析《道德经》时,一定要能跳出语言的限制,回归道本身,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宇宙万物,并准确掌握它们的运行规律,周教授将这些全都解释清楚了!

  突然想起周教授的另一个观点:要允许不同的声音。是啊!今天这场非凡之辩,相信我和行道对《道德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俩激烈讨论的同时,不断有其他群友参与进来,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作为语文老师,我还多了一层收获,那就是,再遇到…………”句型,我肯定能给学生讲得更清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