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妈:别以爱的名义,做那个伤害孩子最深的人。 作者:伏蓉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就像折翼的天使 近日,有网友分享了自己亲眼看到的一幕。 那天跟朋友去吃饭,隔壁桌有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 当时店里人很多,小孩在妈妈对面很安静(不看手机,也不说话)的坐着。 一会饭菜端上来了,他妈妈说:“来,先擦手。”擦完手小孩就等在那。 妈妈说:“吃吧。”他开始吃,拿起勺子正想吃米饭。 他妈妈说:“尝尝这个小菜。”小孩立马放下米饭吃掉妈妈给的小菜,然后接着就刚吃了一口米饭。 他妈妈说:“快喝口水。”吃口米饭,又被喊着喝口汤,如此循环…… 一顿饭下来,他妈妈几乎都在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讲,小孩全程服从,并且没有说一句话。 网友说他在旁边听着就压抑到不行。出来吃个饭,就不能好好吃吗?非得让孩子按照她的想法去做。 这么小的孩子被妈妈管的一点活泼性格都没有,有这种父母真是太惨了。 这种场景,相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常常会遇见。 父母常以“我是为了你好”就能把你堵的哑口无言,父母却不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控制了。 这些被父母控制的孩子,连思想也是被禁锢的,没有自由,就像个提线木偶没有灵魂。 孩子心里的呐喊没有人听得见,即使听见也是一句“我是为了你好”,就理直气壮的解释过去了,一点都得不到父母的尊重。 父母控制欲的背后,其实是缺乏安全感 《隐秘的角落》里,睡觉前朱朝阳妈妈给他端来了一杯热牛奶并说道:“喝吧,早点睡觉。喝完了,我好洗杯子。” 然后坐在床边等着朱朝阳喝。朱朝阳看到妈妈在等,就拿着牛奶泯了两口,觉得烫就放下了。 妈妈生气的问他:“有那么烫吗?” 一把抢过朱朝阳手中的杯子自己尝了一下,觉得温度不烫,就语重心长的说道:“牛奶就是要喝热的,喝凉的对胃不好。” 朱朝阳按捺住情绪说道:“我自己会洗杯子。”接着带上耳机拿起书准备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然而,妈妈的眼睛像利剑一样狠狠的盯着他,抢过他手中的书摔到一边,吼道: “你现在长大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是吗?你是在怪妈妈没照顾好你,是吗?” 朱朝阳赶紧回复到:“妈,我没有怪你。” 妈妈开始诉苦:“要是你那没责任心的爸爸当年不抛下我们,今天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朱朝阳无奈的拿起桌上的牛奶,双眼直视着妈妈,一口气把牛奶喝完,把杯子递给了怒火中的妈妈。 从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朝阳的妈妈就是把牛奶当成一件控制的工具,儿子喝了牛奶就是接受了她的爱和控制。 《情感勒索》一书中说:“许多控制者,会利用责任感、恐惧感控制对方,然后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 作为单身妈妈,她特别希望儿子快速成长为一个高大,学习好,负责任的人,再也不能像前夫那样不受她的掌控。 强烈的控制欲背后,其实是她那深深的伤口和不安,然而越是不安,就越想控制。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就是对孩子的否定。孩子想继续跟父母发展关系,就只能压抑自己的想法,做到服从父母的一切愿望。 改掉控制欲,是双方关系变好的开始 首先,觉察自己对孩子有无过分控制的行为。 改变从觉察开始。 今天,女儿在写作业的时候,有个字的笔画总是写错,我给她提醒了五六次,却还在犯错误。 我马上变得急躁并愤怒的要求她:“把这个字写一篇,反复练习,我看你能不能写对。” 女儿在那惊恐的看着我,嘟着嘴,一脸无奈的样子。 看到她的脸我马上觉察到自己的行为过分了,心中又开始自责。 细想一下,我们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用的命令语气多还是商量的语气多? 我们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想法,还是专制的表达我们自己的决定。 所以,要想让孩子和我们的沟通保持开放的状态,必须觉察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并做出改变。 其次,父母要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爸爸去哪儿》第六季里的杨烁从第一期开始,独有的“跑步”责罚法,让观众看了直呼心疼杨雨辰。 杨雨辰只要在做法上有一点不如爸爸心意,杨烁就让他来回跑步。 这不是责罚,完全是把孩子当成机器了,简单粗暴控制他就行了。 我们可以在情绪要失控时,能觉察并尽快强迫自己离开孩子。不管是换个地方做深呼吸,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在冷静过程中问问自己养育孩子的初心,并想想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不是合理。 虽然做到很难,但必须慢慢的去努力,去改变。 最后,父母要学会给孩子选择权 樊登老师在《读懂孩子的心》里讲到:当他和嘟嘟有可能面临权利之争时。 比如玩手机,他说: “嘟嘟,你觉得玩手机怎么样是合适的?前提是爸爸要告诉你它的危害性,第一对眼睛不好,第二我怕你上瘾。上瘾之后会导致你没心思干别的事,那样你的人生就完蛋了。” 讲完后,让他选择,他自己定规则。结果是有时他一天都没打游戏,他并不需要父母盯着他,他很放松。 反过来,如果他一拿手机,我就非要他还给我,后果就是玩手机特别上瘾。 让孩子选择时,要把选择结果的好处坏处告诉孩子。并且要让孩子知道,他既然作了选择,就要自己承担选择带来的所有后果。 一个能常常为自己的人生作决定的孩子,他会感觉到做自己的快乐。 控制欲强的父母,是伤害孩子最深的人 美国众多心理学家表明:越听话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反而心智越成熟。 表妹从小就是人们心目中听话的好孩子。 事实上她却是从小被父母控制一切,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学业的安排,跟谁恋爱结婚。 任何时候她都不能在父母面前说一个“不”字,只要一反抗,父母就是一句话怼她“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她立马哑口无言。 表妹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平时考试或做任何事情都不让父母操心。 但她一到重要的考试或者重大事情上总是没有好的结果发生,父母对她常有一种无能为力感。 渐渐地她发现,这是她在内心暗暗的跟父母较劲,你想让我这,我偏要那,就不如你所愿。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这是因为,孩子在呐喊,我讨厌你强势的安排,我要过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太贴合表妹的心境。已结婚成家的表妹,有时候还会在我们耳边抱怨原生家庭带给了她很多的痛苦,给她的内心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父母太控制也造成了表妹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不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性格上有些懦弱。 所以,真诚的期望天下所有父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别以为自己爱孩子,就可控制孩子的一切,千万别做那个伤害孩子最深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