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上突破,全面育人——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养成教育掠影(二)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1-06-23


02



弯腰捡起一片文明

近些年来,中国人的卫生意识越来越强,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倒回到20年之前,景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所要探索的是,学校是否从孩子入学之日起,便进行了讲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了呢?

早在2000年,李校长就大力倡导“弯腰捡起一片文明”活动,旨在通过自觉捡拾纸屑,提醒师生不乱扔垃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何做?首先应当听从孔老夫子的建议:“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学校领导和教师只要看到垃圾随即捡起,学生就会群起效仿。

“弯腰捡起一片文明”活动刚拉开序幕的当天下午课间,李校长在去校门的路上发现几片纸屑,便顺手捡起,放到垃圾桶里。恰巧,被四五个从教室里说说笑笑走出来的学生发现。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向四周巡视,近处没有发现纸屑,便向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走去,终于,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看到了一点碎纸屑,于是弯腰捡起,高高兴兴地放到了就近的垃圾桶里。

不长时间,即使校园里有一点儿垃圾,很快也会被学生发现,又瞬间被捡拾起来,迅速地放到垃圾桶里。当人人都以捡拾垃圾的行为为美的时候,“弯腰捡起一片文明”就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乃至升华成一种文化。

学校的垃圾也越来越少,很难觅见少许垃圾。可已经养成“弯腰捡起一片文明”习惯的学生,走出校门,到了小区、家里甚至是超市等地方,只要发现地上有一根烟头或其他垃圾,就会非常自然地捡拾起来,放到就近的垃圾桶里。

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在街上发现地上有几片香蕉皮和橘子皮,便弯腰捡起,准备放到垃圾桶里。但环顾四周,却没有发现一个垃圾桶,只好边回家,边在路上寻找,遗憾的是,还是一无所获。没有办法,他只好将香蕉皮和橘子皮带到了自己小区,放进垃圾桶。

也许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会说,他们也曾倡导学生养成讲卫生的习惯,甚至轰轰烈烈地搞过相应的活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不但不再捡拾垃圾,甚至又随地扔起垃圾来。

于是,有人向李校长请教。

李校长说,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需要学校领导与教师以身作则;另一方面,还要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因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人说,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二十一天才能养成,可李校长认为,何止二十一天,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稍一松懈也有可能功亏一篑。所以,要常抓不懈,从而形成一个“弯腰捡起一片文明”的场域,最终升华成一种文化,好习惯自然在其中得到培养。

乐陵市实验小学的“弯腰捡起一片文明”活动从其发端之日起,到现在已经21年了,其间从来没有中断过。一届又一届的新生来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走了,可“弯腰捡起一片文明”的习惯却一直没有走。

2008年搬到新校之后,两千多个学生的学校,只有寥寥四个垃圾桶,分别放到教学楼的两端,而教室之内,则全无垃圾桶。即使如此,一个星期时间,垃圾桶里的垃圾还往往没有装满。

有人就问,为什么不产生垃圾呢?李校长说,道理非常简单,极少产生垃圾,甚至不产生垃圾,垃圾桶才有了形同虚设或少有用处的“委屈”。

乐陵市实验小学的学生进入中学乃至升入大学之后,依然保持着“弯腰捡起一片文明”的好习惯。当这种习惯如影随形地跟从其一生的话,它所折射出来的就不仅仅是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和环保意识,还有了闪耀在其身上的文明的光芒。


03



高雅从安静开始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不过,有的时候,则是需要安安静静,即使说话,也不能打扰他人。这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公德,心有他人,惠人利己。可是,有人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当有人指责这些人在公众场合大声叫嚷,不考虑别人感受且素质太低的时候,却鲜有人思考这一现象何以屡见不鲜?

其实,追根溯源,还应当从小学教育开始。因为孩子天真烂漫,所以,有人认为,在公众场所高声大语说话,是其天性使然。可李校长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在需要大声说话的场所,当然不能低声细语;可在会场、飞机场等公众场所,则不应不顾及他人感受大声喧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高雅从安静开始”的观点,并在全校开展了“无语周”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周里,不是不让说话,而是要求学生除了必须大声说话的场合,其他时间尽可能地保持安静。即使下课之后,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以能够让对方听清而不影响他人为好。

绝大多数学生大声说话已经习以为常,所以,让他们在整整一周做到“无语”,确实难乎其难,甚至出现了一个极端的案例—— 

一天,李校长在校园里发现一个学生嘴上贴着一块透明胶,便赶紧将其拉到一个僻静的角落问其为何如此。他撕下透明胶,说出了原因:“我从小就习惯了大声说话,为了更好地管住自,不破坏'语周’的规定,才用了这么一个'绝招’。

李校长轻轻拍拍他的小脑袋,循循善诱地对他说,这样可不行啊!要想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孩子,不能只靠外力,关键是要具备保持安静的自我意识,要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同时告诉他,不是不让大家在公共场所说话,只是注意不要影响到他人。

李校长的这些话让他很感动,也让他很自豪,一校之长,竟然对他那么和气,又对自己充满了信任。于是,这位学生以后再没有在嘴上贴透明胶,尽管偶尔还会在公众场合高声数语,可很快就意识到不该如此,便立即将声音放低下来。

这让李校长感到,要想让高雅从安静开始,还需要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于是,学校开展了“138工程”,即1个学校领导、3个教师和8个学生干部在学校巡回检查,遇到在不适场所大声喧哗者,马上予以提醒,并情理并重地施以有效的教育。

习惯和天性难改,所以,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并没有让个别学生的高声之说“绝迹”。可李校长并不气馁,愈是困难的事,愈要下决心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之后,就很少有在公众场所高声说话的学生了。 

20多年来,“高雅从安静开始”的要求一直在保持。尽管如此,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个别学生大声喧哗的情况。从总体上说,学生明白了高雅为什么从安静开始的意义,而且在公众场所,绝大多数学生已有了文质彬彬的表现。

多年来,有些外地前来参观者对“高雅从安静开始”多少有点疑虑。他们想抓个“反面”典型,便在学校里很多场合去捕捉,可还是没有听到学生的喧哗声。于是,就悄悄地到学校附近的小饭店里、超市里跟踪调查,有的人连续数日,坚持不懈,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最后,便惊叹不已地找到李校长说:“太神奇啦!不管在什么地方,学生即使不穿校服,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很快发现是你们乐陵实验小学的学生。” 

笔者曾经于2016年5月于美国参加过全球青少年创意大赛活动,当时就有人惊诧某些国家的孩子何以在那么大的场合保持安静,而且个别中国人对其进行高度赞扬的时候,还联系中国学生,说与他们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可是,当我来到乐陵市实验小学采访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在公众场所非常安静,彬彬有礼,便也就有了无限的感慨:我们的孩子一点儿也不比发达国家孩子的素质低;更重要的是,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走向世界之后,还会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素质之高。


04



后    记

需要说明的是,乐陵市实验小学的养成教育,绝不止于以上笔者所写的三个点,而是分布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如此,读者仍可以从中窥斑见豹,并从中有所感悟。

除了笔者开篇所谈的“连点成片”战略战术之外,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改变不良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应当具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且要有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与坚持不懈的教育行为。

为了能够持续而有效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乐陵市实验小学在养成教育方面探索出一条“标准化”的实施路径。有了标准,师有所范,生有所依,大家才能很好地明白习惯养成的规范和要求。同时,这种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还应当不断地走向深入,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习惯养成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全文完-



原载于《新校园》,2021年第4期。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