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磐安镇志》编写说明及目录(讨论稿)

 新用户0334swDy 2021-06-23

 一、编纂原则

1.突出磐安特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殊的民情民风。磐安镇志要有浓郁的本地乡土气息,编写应由表及里,仔细审视本镇的特点和优势,浓墨重彩,努力突出重点磐安特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历史文化内涵、民情风俗,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都应当在志书中显示出来。磐安镇具有建设历史文化名镇的资源优势。可惜这些具备打造名镇的资源都没有挖掘出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仍然处于“潜在资源”的状态。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磐安镇具有丰厚的秦文化资源,毛家坪遗址是秦人之根,莲花石遗址是秦文化之源,磐安镇是秦文化之源点。大量的秦文化遗存和秦人祭祀五方天帝的西畤遗存,为磐安镇打造秦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磐安镇也具有字的特色经济和旅游景观,苹果种植和蔬菜种植的规模和独特的品质优势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都没有形成品牌优势。磐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莲花石、毛家坪、王权故里等旅游景观只是一种潜在资源,有待保护性开发。因此,在内容记述上不能千篇一律,应将其特点和优势作为重点来写,写深写透,以深度见长,而且这个特点首先要在篇目中体现出来,让人一看篇目就知道磐安的“名”和“特”。

2.从磐安经济文化的特点来考虑篇目设置。遵循不照搬县志体例,以微观记述为主,突出地方特色等原则。要既体现了结构体式的灵活性,又要力争避免记述上的空洞无物、支离破碎,令人耳目一新。

3.在编写中以微观资料的记述为主,详县志之所略。即能否提供县志记载以外的资料,资料是否丰富翔实,要重点记载县志中没有记载或记得语焉不详的资料,起到深化、补充县志的作用,做到县志缺载我来补,县志记略我记详。

4.“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记事要做到具体翔实,真切实在,少有隐讳和曲笔。在资料选择上要以细取胜,以深见长,要抓“芝麻”、“细节”,不论是记事,还是记物、记人,都应具体、翔实、典型。镇志唯其细微、翔实、典型,才能补县志的不足从而更具存史研究的价值。

5.在记载人物方面发挥地域范围相对较窄优势,对邑人之精华要如数家珍地载入志书,从而体现镇情民风,记述历史真实。

6.资料来源:一是要本镇辖区内广征博采,充分利用各家各户特别是农村中老人保存的各种历史资料,尤其是退下来的乡镇、村干部家中,往往珍藏着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二是不光搜集文字资料,也要搜集照片等生动直观的材料;三是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以弥补文献、档案资料的不足,尤其应注重实地查访;四是要大量采用口碑资料,农村中的老人是乡镇、村许多大事、要事的见证者、参与者,但他们文字水平不高,对有记载意义的事件记在心中却不能写诸笔端,编纂者应当通过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形式让老人们把这些事情讲出来,把陈年的记忆打开来,并当场做好记录或录音,以口述记录的形式将其记入志书中。

二、编纂宗旨

1.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志书的形式集中系统整理和揭示磐安历史文化精髓,传承磐安文脉,抢救和保存磐安历史资料并展示其基本发展概貌,传承乡土历史文化、保存乡土文化记忆。秉承真实记述,不虚美,不掩饰,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面貌。

2.全面展示磐安镇森林、草地、河流、山泉、禽兽等自然生态介绍,对人文环境的展示,以树立磐安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天人合一意识,爱护自然生态意识,爱护家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意识,认识到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生态恶化,水资源枯竭和气候异常,过度排放垃圾污水,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土壤板结毒化和水资源污染等等现实问题,已经威胁到我们生存。

3、彰显磐安人民尊师重教,文明礼貌,崇文尚武,重商重农,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和现代科技意识等等美德,积极进取,勤劳智慧,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励后人学习先贤,开阔视野,奋发有为,独立思考,刻苦学习,教化民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4、抢救性挖掘和保存磐安地区原有的历史文献资料,尤其像习俗、方言、民歌、高台、秧歌、社火、剪纸、祭祀、风水、阴阳、唢呐、婚姻、丧葬等等面临断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代保留一份研究本土文化的资料。

三、编写体例

1、记述原则:本丛书采用地方志体例,在体现磐安历史文化名镇和特色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重在突出磐安镇的秦文化名镇与苹果、蔬菜、集市贸易之“特色”产业的内涵,也要体现一般综合性乡镇志书的特点,全面系统记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在记述上不仅记述要真实、准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横与纵、主与次,量与质的关系,做到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力求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资料全面详实可靠、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2.起止时间:以可考证的史料为记述起点,截止到2016年底。

3. 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只客观记述,不做主观评论。对带有愚昧和违背人性的人事,例如贞节烈女之类一律不予收录。

4.人物收录:本志设“历史名人和杰出人物”专章,其中对著名历史人物专节立传,“历史名人”遵循“生不立传”通例,按卒年排序,只选录本镇籍贯名人,对在本镇活动并对本镇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客籍名人,列入名人与磐安一节加以记述。对当代名人列入杰出人物加以介绍。历史人物列传列人物简介、人物表,按照年代、生年先后排列,清代前凡是有资料的,秀才出身的人物和私塾教师、里长入表,贡生、举人和有影响的各行业人物列入简介、进士和七品以上官员及各行业有影响的人物列传。民国时期的中学校长、教授、县团级以上职务和教科文卫领域和其他行业有影响的带头人物进入列传。1949年以后的地师级以上职务、教科文卫领域高级职称和其他行业有影响的带头人物去世和70岁以上的人物进入列传,教科文卫领域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行政单位和企业科级以上干部,省级书协、美协会员、企业家一律列入简介和表。传、简介和表均按照年代以生年先后排序。

5、文章、书画入选范围:书画入选标准民国前在本地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书画,当代作品以本籍省书协、中书协、省美协、中美协会员为主,原则上每人限一副。年长并在当地有一定影响者或在本镇工作或担任职务的客籍人物的优秀作品也可适当收录。1950年前的碑刻、墓志、楹联全部收录,诗文凡是涉及磐安镇的全部收录,当代人作品以选录年长者佳作为主,描写磐安风情人物和历史的作品尽量收录。《伏羌县志》《甘谷县志》等记录的磐安人物、事迹、现象,出贞节、烈女之外均收录入编。

7、记述范围:记述地域范围以下限年份行政辖区为主。为体现磐安镇在更大区域内的意义,容许从更开阔的区域视野记述与本镇相关的内容。

8.体例体裁:体裁采用按照志书通常的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的常规形式,为了突出磐安镇历史文化名镇的特色,在卷首设史略,不设大事记,第二章述基本镇情,第三章记磐安镇文物古迹。镇域概况重要历史节点的内容在史略中提及,镇域历史文化特点在基本镇情中述及,镇域历史文化遗产在第三章文物古迹中记载。全书以志与图为主。只收录具有存史价值和名镇特色的图片,同时兼顾艺术性,并做到图随文走、图文并茂。为体现学术规范,卷末除编后记外,增设参考文献。正文主体采用类目体分篇结构,按志书横排竖写的体例设置篇,篇下设类目、条目两个层次。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志的实用性,体现“官书民用”,附录中设名镇自助游线路图(一日游、两日游等等)、名镇餐饮名店一览表、名镇特色客栈一览表。

8.内容设置:在本志中,“史略”及“基本镇情”篇着重记述本镇悠久历史、地理特点和地利优势。“镇区建设”篇突出从小城镇建设到新型城镇发展战略的内容。“旅游”篇中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名胜古迹应兼顾并重。“特色文化”篇的记述突出该镇文脉的传承。“风土风情”篇精选有鲜明本镇特色的民俗与民情。“艺文”篇精选有关该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同时,能够突出反映本镇地方特色的内容可适当升格为篇记述。

9.纪年规定:清末前用朝代年号纪年,民国用民国纪年,均括注公元年份。同一朝代在同一条目中只注首次。1949年以后用公元纪年。

10.简称全称:记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党派、机构、职务、地名等,均以当时的名称为准。对频繁使用的名称,首次用全称,其后用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1949年10月1日为界。

11.语言风格:本志语言风格在继承传统志书述而不议、秉笔直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文字的可读性,文风优美、朴实。

12.简繁字体:本志对旧志、古籍中的繁体字、冷僻字一般用简化字或通用字替换。易引起误解的则保留。

13.资料来源:本志资料来源于各级档案馆、室、统计局及旧志、家谱、报刊、专著和口碑记载,需要说明的作页下注。数字均采用镇政府提供的数据,因无法核对,请读者斟酌。某些史籍记载不一的材料,一时又难以考证确定者,以诸说并存为原则记述。

14.数字标点:遵循国家标准出版规定,GB/T 15834—2011《 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总序一  

总序二   

目录

第一章  史略

第一节、磐安镇的历史形成

第二节、秦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三节、甘谷西部重镇的地位和意义

第四节、磐安镇在当代的转型创新发展的路径

第二章  基本镇情

第一节、区位优势

(在大区域中的区位、包括自然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优势、

第二节、建置沿革

一、建置沿革

二、地名由来

三、辖区村庄变化和辖区面积

第三节地貌

一、地貌环境特征

二、主要山水

第四节、莲花石秦文化遗迹

第五节、毛家坪秦文化遗址

第六节、人口

一人口总量、

二、人口源流迁徙

三、主要姓氏

第七节、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及特征)

第三章  文物古迹

(磐安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但是没有研究和挖掘利用,没有形成影响。)

第一节、毛家坪遗址文物

第二节、莲花石遗址文物

第三节、永宁城遗址

第四节、宗教文物

(实体的文物古迹不仅要写外在特征,还要写出相关的历史史实。)

第四章,党群机构

第一节、1949年前的国民党组织和党员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党员

第三节,群团组织

第五章,基层政权组织

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节、行政机构

一、1949年以前

二、1949年以后

第三节、村民自治组织

一、1949年以前

二、1949年以后

第六章、军事公安司法组织

第一节、地方武装

一、1949年以前

二、1949年以后

第二节、驻军

一、1949年以前

二、1949年以后

第三节、重要战事

一、东汉初刘秀大将来歙与隗嚣集团的落门之战

二、北宋曹玮与角厮罗三都谷之战

第四节、公安司法

一、派出所

二、法庭

三、司法所

第七章、民政

第一节、民生

一、新农合

二、养老保险

三、五保户供养

四、农村低保和高龄老人补助

第二节、赈灾救济

一、赈灾

二、救济

三、扶贫

第三节、拥军优属

一、征兵

二、优待军属

三、优抚

第八章、教育体育

第一节、1949年以前的教育

一、私塾

二、初级小学

第二节、1949年以后的教育

一、幼儿教育

二、小学教育

三、成人教育

四、磐安学区

第三节、中学教育

一、甘谷四中

二、磐安初中

三、杨家庄初中

四、卧龙初中

五、金川初中

第四节、教育经费

一、办公费

二、学费

三、工资待遇

第五节、民间体育

一、特色运动

二、武术运动

第九章、文化体育

第一节、民间曲艺

一、社火

二、探马

三、旋鼓

四、高台

五、高脚子

六、唢呐

七、点高山

第二节、民间工艺

一、装裱

二、泥塑雕刻

三、剪纸刺绣

第三节、民间社团及收藏

一、剧团

二、学术团体

三、书画协会

四、民间收藏

第四节、文学创作

第五节、文化站、室

一、文化站

二、村文化室

三、广播站

四、放映队

五、电视转播站

第十章、卫生与计划生育

第一节、1949年前的医疗卫生

一、西医诊所

二、中医

第二节、1949年以后的医疗卫生

一、磐安卫生院

二、金川卫生院

三、其他诊所

第三节、疾病预防

一、传统疾病的防治

二、地方病防治

三、预防非典

四、公共卫生

五、全域无垃圾活动

第四节、药材药站

一、药材种

二、加工经营

三、药站

第五节、计划生育

一、计划生育站

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第十一章、  特色产业

第一节、蔬菜种植

一、蔬菜种植种类和分布

二、专业市场

第二节、苹果种植

一、苹果种植历史

二、苹果种植的分布

三、专业市场


第十二章、农林牧业

第一节、土地所有制

一、1949年前的土地所有制

二、土改和初级社

三、高级合作社

四、人民公社

五、土地承包

第二节、农业生产

一、农作物分布

二、农作物种植

三、耕作制度

第二节、灾害和病虫害

一、旱灾洪涝冰冻

二、病虫害

第三节、农机农具

一、农机

二、农具

第四节、农业科技推广

一、良种推广

二、作物栽培

三、植物保护

四、化肥和生物肥施用

五、科学灌溉

六、土壤改良

七、农业区划

第五节、森林与野生动物

一、森林分布

二、野生树种和其他野生植物品种

三、引进树种和植物品种

四、草药野菜野果

五、野生动物

六、林权和森林保护

第六节、畜牧兽医

一、畜牧养殖

二、畜牧站

三、畜病的防治
第十三章、水利电力

第一节、河流泉水井水

一、河流及其保护

二、泉水

三、井水

第二节、灌渠河堤

一、水渠

二、河堤

三、提灌

四、磨渠

第三节、饮水

一、自来水

二、自流水

三、集雨工程

第四节、电力

一、供电站

二、电力供应

第十四章、商贸财税金融

第一节、商贸活动

一、老字号

二、私营商业

三、商品购销

四、饮食服务

第二节、集市贸易

一、商业街

二、集市

三、交流大会

四、庙会市场

五、社火市场

六、专业市场

第三节、商业企业

一、供销合作社

二、私营商业企业

第四节、财税金融

一、财政

二、税收

三金融

第十五章、  工交信息

第一节、工厂

第二节、作坊

第三节、八大匠

第四节、商道运输

一、古商道

二、车道

三、古桥

四、水泥桥

五、运输

第五节、公路

一、干线

二、村际公路

第六节、客运

第七节、邮政通讯

一、邮政

二、通讯

第十六章、旅游

第一节、景区景点

第二节、旅游节庆

第三节、旅游配套设施
第十七章、民俗宗教

第一节、道教

第二节、佛教

第三节、基督教

第四节、一贯道

第五节、帮会

第十八章、方言词语

第一节、常用词

第二节、谚语

第三节、歇后语

第四节、语音语法特点

第十九章、历史名人和杰出人物

第一节、少昊

第二节、中鹬

第三节、子车三良

第四节、王权

第五节、其他历史名人传记

第六节、杰出人物简介

第七节、名人与磐安

第八节、人物表

第二十章、艺文 

  第一节、诗文(歌咏本地的有代表性的诗文)

第二节楹联(书写本地风物的代表性楹联)

第三节、诔文

第四节、民歌

第五节、秧歌

第六节、碑刻

第七节、散文

第八节、考论序跋

第二十一章、各村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