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甘肃一场重要的官场争斗缘何而起?

 新用户0334swDy 2021-06-23
晚清时期,甘肃总督杨岳斌和巩秦阶道林之望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地内斗。最后以杨岳斌被降职二品留用,后来矛盾进一步升级,又革职留任。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杨岳斌和林之望。
杨岳斌,本名杨载福,苗族,生于清道光2年,原籍湖南吉首乾州,是湘军重要将领之一。他追随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任右营营官,此后多次与太平军交战,屡立战功,累升至福建水师提督,赐号“彪勇巴图鲁”。同治年间,与曾国藩、曾国荃定计合围南京,围剿长江两岸,镇压太平天国,授陕甘总督,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林之望,字伯颍,亦字远村,清代安徽省凤阳府怀远县人。他由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联捷进士。二十七年(1847年)入翰林。咸丰二年(1852年),大考二等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咸丰六年(1856年),记名御史,累迁刑科、户科掌印给事中。咸丰十年(1860年),补援江西道监察御史,后转京畿道监察御史。同治元年(1862年),是他军旅生涯的开始。到甘肃后分巡巩(今陇西)秦(今天水)阶(今武都)道,督办陇南军务。

晚清之际,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太平天国和捻军,西北回军的兴起,腐败的满清八旗军队已经丧失战斗能力。于是许多汉族官僚不得不脱去文职官服,换上戎装,挥戈上阵去参与这场战争。著名的晚清五大臣,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历史人物。林之望也是在这场战争中建立了功勋的重要人物。当时,以马化龙、任武为首的回军;陈得才为首的太平军;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等风起云涌,史称“捻回合势”,席卷整个西北大地。清政府仓惶应战,疲于奔命。当时林之望率领的清军因欠军饷,群怨沸腾,兵无斗志,被农民起义军围困于野牛寺峡,标兵迟迥不进,罢战不发,面临军中哗变。当时形势十分危急,林之望和全军处于危险境地,如果不能及时安抚士兵,激发斗志,后果不堪设想。当此千钧一发之际,林之望奋而疾呼:“……所欠众人薪饷一应照发,不差分文,不足之处,当以我之奉银补给。但你们不能误国,误国大事,要依法制裁的……”众人闻听之后,深为感动,从而士气复振,执戈奋起。林之望首当其冲,身先士卒,甘冒锋刃,领阵在前,往返驰突,浴血奋战,突出重围,免遭全军覆没,挽回了这场危机,平服了军中哗变。后湘军将领鲍超来援,共商攻略,始克阶城,俘获启王、蔡某等。穆图善代奏其功,授按察使、布政使等。继而太平军包围西和,林之望又率军解西和、凤上等三城之围,复趁势克三岔等战略要点,因功奉旨赏戴花翎。

林之望被围困的危机关头,杨岳斌接到之望被回族军和捻军合围在野牛岭的消息。他召集总兵彭楚汉和杨明海,下令让杨明海率二千轻骑兵前去营救。然而彭楚汉却劝说“如去营救,兰州府无人看守,要是回族军和兰州的回民联手破了兰州府,后果不堪设想”。杨岳斌只好作罢。

半个月后,林之望带着残部突围回到兰州,众官员出城迎接。林之望当众解开血迹斑斑的战袍,把战袍丢在杨岳斌面前,拂袖而去。后来,林之望参奏他“剿匪不力”,杨岳斌念及自己没有发兵野牛岭的缘故,心有愧疚,隐忍下来。

林之望向同治皇帝奏劾杨岳斌教军无方,朝廷降杨岳斌为二品留任。被降职的杨岳斌有些狂躁,干脆将兰州府防务统交给林之望,自己把守泾州。月底,部将在泾州驿站截获林之望上报朝廷的奏折。有一天,杨岳斌看到林之望写给朝廷的奏折封套,竟然气得哇哇大叫。师爷献计说打开火漆封套看看林的奏章。杨岳斌折开封套,发现奏折内容无非是一些例行公文,还乐呵呵地说多心了,多心了,“怎么说林也是一名儒将嘛。”

林之望把杨岳斌在泾州截下自己的奏折私拆一事向朝廷报奏。慈禧太后念杨岳斌是平定太平天国的有功之臣,故革职留任,降为三品留任。派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继续镇压回捻联军。

心灰意冷的杨岳斌在泾州住了半年,总觉得不是个味道。随着左宗棠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杨岳斌感到在甘肃待下去,没多大意思。于是,他奏请朝廷,允许回籍养病。在春风得意时被人告状降为三品顶戴,杨岳斌回到家,几脚踢烂所有酸菜坛子,嘴里骂道:老子日你屋的娘!老子不干了!老子回乾州种田去!

这场甘肃官场高官之间的是非,结果暂时以杨岳斌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后来在左宗堂和林之望之间,又发生了龃龉。结果如何明天我们再说一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