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与文明:文化相对于自然,文明相对于野蛮

 新用户0334swDy 2021-06-23


文化和文明,是人们最常用的两个概念。有些时候更是把两个概念混同起来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分文化与文明,越来越重要,因为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说明,有文化不一定就有文明,有文化的野蛮人更加可怕,更加具有摧毁文明的野蛮力量。

区分文化和文明这两个概念,首先要认识到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概念。

1871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加以界定以来,据说文化这个概念大约有160多种定义至有人认为有300多种定义。更为复杂的是,人们讨论文化时,往往又会与文明纠缠在一起。文化最简洁也最准确的定义是自然的人化,凡是与未被人所影响的自然相对立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与人相关的一切行为与结果,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指称人的一切活动及相关结果。只有在与自然相对比中,我们才能去理解文化的意义。凡被人打上印记的自然,凡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过的自然,都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中国历史上文化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易》《礼记》《尚书》《论语》等先秦著作,最原始的文是指玉器上的纹理,化最原始的含义指改易、生成、化育。由玉的纹理引申出天文之道和人文之道。天文即天道运行的规律,例如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斗转星移的星空现象,人文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例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现象。从中国文化产生的源头看,就是玉器的纹理引申而来。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谓玉文化,玉器就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玉器在天文方面有观天玉器,祭天玉器、威仪玉器、装饰玉器。玉器的纹样,记录了使用观天玉器夜观星象获得的天文历法知识,以及植根于天文历法的宗教神话。由玉器纹理引申出人文,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进而引申美,善,德行等人的品质标准。《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与野蛮时代的划分,因而是一个与野蛮相对的概念。例如考古学上所指的某一类文明的标准,其实就是与过去荒蛮时代相比较而言。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例如1977年,日本贝塚茂树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的补记中提出,把青铜器、宫殿基址、文字作为文明的三个标准。1983年,夏鼐在日本的一次“中国文明的起源”演讲中,提出国家、城市、文字、青铜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准,并认为文字最为重要。这几乎成为国内学术界通行标准。但是衡量现代文明就不能采用这三个标准或者这四个标准了。

我们许多时候把文化和文明混为一谈,可能与《易经》中“文明以止”“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文明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的文明是指君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神”以内时空为方式“明”了外时空(日月)时,天下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文明气象。因此,是一种所谓盛世繁华文明昌盛的状态。类似的概念在西方学者中也不乏其人。例如廉斯认为:“文明通常被用来描述有组织性的社会生活状态。”从这个界定中可以看出,文明一词的内涵更多地与文化的精华部分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柯勒律治将文明与举止的优雅联系起来。作为一种体现文化进步与个人自由的状态,文明与野蛮形成了对比。汤因比认为,文明是一种通往高尚精神生活的过程,“在这每一种文明中,人类都是试图超越起码的人性——即超越原始的人性——以达到某种更高尚的精神生活”。这些学者的观点,与中国古代易经中一样,认为文明是作为“文化的精华”意义上来使用的。其实,这里的文明仍然属于文化的范围。

现代意义上的文明,是国家权力的公平公正规则确立之后的产物。孙立平教授文章《社会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分,并无中西之分》中认为,在与野蛮相对应的意义上的文明,指的就是人类为了活得更好一点,在文化、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所获的进步的积累。那么让人类生活得更好的积累是什么呢?我以为应当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遵守契约,捍卫正义,恪守法律,鞭挞邪恶,分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其中最核心的要义应当是国家权力的公有和私有财产的保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