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阵 | 歌德笔下的女性

 琛哥龙门阵 2021-06-23
歌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歌德的文学作品当中,出现了不少的女性,有的浪漫,有的神圣,这次将分析一下青年歌德与老年歌德的两部代表作,来看看歌德笔下的女性被她赋予了什么样的涵义。

一:绿蒂,自然与道德的融合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这部小说是根据歌德自己实习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写成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实际上就是少年歌德之烦恼,小说的主人公叫维特,他单纯热情,才华横溢。

他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山村,面对自然的美景,维特吟诗绘画怡然自得,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风姿卓越的活泼少女绿蒂。

他们俩频频起舞,维特对绿蒂可谓一见倾心,为什么呢?因为在维特看来绿蒂是质朴纯真的人的自然本性的体现,所以他这样一个追求自然的人,对绿蒂寄以全部的热情和无限的崇拜。

但可惜,绿蒂已经和一个男青年阿尔伯特订婚了,她虽然喜欢维特,但只能给他友谊。

可是多情的维特已经成了爱的奴隶,之后他还经历了仕途的失利,最后当他回来知道绿蒂已经结婚时,维特生命的火花再也燃烧不起来了。

在圣诞节两天以后,他留下了一个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别了,一边拿起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十九世纪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指出,这部小说的价值在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在那一个时代的精神苦闷,烦恼和憧憬。

其中,“自然”简直就是年轻人的主人公,它检验一切的准绳,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如此天真无邪。

在她的举止行事当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对比维特年少冲动,激情四溢,从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情绪,绿蒂这个姑娘却显得格外的理智,冷静和内敛。

这和她自己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有关,绿蒂出生于一个乡村法官家庭,早年丧母,作为家里的长子,她一再担负着抚养照顾幼小弟妹的一个家庭责任。

除了行事为人的自然纯真之外,绿蒂的性格里面还有一层强烈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从相遇之初,维特一见钟情,热烈追求她,但这始终未能抹去她心中已经有的道德准则。

维特视她是自然纯朴和善美的化身,好像女神,是他的生命之光,希望之火,是他在人生低谷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尽管他们两人意气相投,无话不谈,但绿蒂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她在于维特的交往中从没有越雷池一步。

她当然欣赏维特的才华,但是也惊惧于他如此神经质,她不安于他种种鲁莽的举动,害怕他会做出伤害彼此的行为。

对于是否接受维特的情感,绿蒂心中也曾有过激烈的斗争,书里说:“这么考虑来考虑去,她才深深感到自己衷心地暗中希望着一件事,虽然她不肯向自己明白承认,这就是把维特留给自己。与此同时,她又对自己讲,这样是不行的,不允许的。”

在理智与情感的碰撞当中,绿蒂选择了理智,没有别的,因为她已经是阿尔伯特的未婚妻。

当维特去而复返,绿蒂仍然以一个亲密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和相处,她内心深处应该爱着维特,因为他们俩在精神上感情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但这份爱情,在她本人对婚姻的忠诚和道德的虔诚面前,却不能不放弃。

当绿蒂得到维特的死讯,她泪流满面,不省人事,她悲痛于维特的死,但是假如他没有轻生,绿蒂仍然不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选择维特。

而维特呢?尽管他通常是被视为激情的代表,但他的自杀同样是殉道,殉什么道?殉的是他对于绿蒂所代表的市民伦理道德的认同。

因为维特丝毫无意破坏绿蒂的婚姻,他也从未想过要从朋友身边夺走绿蒂,恰恰相反,他为了维护绿蒂的美德和婚姻,他宁愿选择自绝的出路。

所以维特与绿蒂并不像有的人以为的那样分别是激情与理智的代言人,歌德的问题意识也不是写《理智与情感》的简奥斯汀。

绿蒂在维特眼中,在歌德眼中,是自然与道德的融合,是美好的象征,这是值得年轻的维特付出一切去追求的,哪怕最后的结局是自我毁灭。

歌德晚年的时候,谈起维特这本书仍然心有余悸,他说:“它是这样一部作品,我可以说就像鹈鹕一样,用自己心中的血液哺育了它。

它蕴含着我内心那么多的情愫,那么多的感受和思想,足够写出十部同样长的小说了。”

当耄耋之年的的歌德写下委婉凄美的《亲和力》时,绿蒂这个名字一直闪烁其中,可见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女性形象对于作者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二:葛蕾琴和永恒女性

歌德的鸿篇巨制《浮士德》当中有一个爱情悲剧,出现了一位少女葛蕾琴,据说这是由于歌德对于被抛弃的纯情少女弗里德莉克的负疚感,促使他创造了这个女子。

在这个悲剧中,葛蕾琴是什么人呢?她最初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少女之花,可是到后来,她沦为她哥哥瓦伦汀口中的妓女。

她对浮士德纯真炽热的爱恋让她犯下了种种不可宽恕的罪过,母亲,兄长亲子他们都死了,这样的悲伤和自责全部压在她的心头。

她的精神一步一步走向全面崩溃,但是就在葛蕾琴的肉体精神备受折磨之时,浮士德在干嘛呢?

他在瓦尔普吉斯之夜,肆无忌惮地享受生活,虽然最后他来到了囚牢,准备营救葛蕾琴,但这个时候,浮士德仍然认为是无心之失造成他的罪愆。

葛蕾琴只能依靠自己的悔过与赎罪来实现精神上的拯救,她不能靠浮士德。

葛蕾琴不愿意接受魔鬼的帮助,她乞求上帝的裁判和拯救,她乞求天使神灵的庇护。

当然在诗剧最后圣母玛利亚出场,作为拯救的最高理念和指引的最高力量,她允许葛蕾琴指导浮士德获得拯救。

作为赎罪女子之一的葛蕾琴,最后与天使们一同现身,围绕在圣母周围。

葛蕾琴与浮士德的爱情悲剧不仅在于揭示出超越一切资产阶级道德的生活领域,也在于揭示一种天然的道德,这种道德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过传统的道德。

葛蕾琴的爱情因而体现出一种纯洁道德的高度,而她这样一个女性形象体现出的是一种双重拯救的意义。

一方面是她对自我的拯救,另一方面是浮士德通过她的接引,而得到拯救。

葛蕾琴这样的拯救女性,圣母女性,是基督教传统中常见的,女性的精神被高度抽象化为一种以圣母玛利亚为代表的悲悯与温柔的女性气质。

而她原始本质当中的肉体则被不断地淡化,直至成为善的化身,成为男性通过她实现自我超越和得到拯救的一个理念。

在歌德这里,就是拯救女性葛蕾琴,就是歌德吟咏的永恒女性,她们是天使的化身,是天使型女性,是西方男性文学传统中,以美貌,忠贞,温驯,富于献身精神等为特征的一类女性形象。

比如《神曲》中的贝阿特丽采,莎士比亚《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她们为代表,她们是男性对于女性的一个期待性的想象。

那么如女性主义理论所批判的,这些女性代表着“静思的纯洁理想”,她们几乎是被动的,没有创造力的生物。

很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些女性她们自己的生活里面没有故事,但却对别人提出“忠告和抚慰”,她们总是倾听,微笑,怜悯。

葛蕾琴就是从一个忏悔的妓女转变成为永恒女性,天使女性,她通过自我赎罪得到拯救,最后升华为与天使同等意义的精神存在。

诗里的最后两句:永恒女性自如常,接引我们向上。成为浮士德里最著名的两句话。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两句话理解为人类历代积累,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就像永恒女性永远哺育后代,使其成长,发展和提高,但是从性别的角度看,永恒女性也是男性通过她们实现自我超越,得到拯救的一个理念。
三:结语

青年歌德和老年歌德笔下的女性,总是被赋予伦理和道德的内涵,而歌德其实一直崇拜具有美和神性的人物,永恒女性就是最好的体现。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浪漫色彩浓厚的青年歌德的作品,其中,绿蒂是美,理智和市民伦理道德的综合体。

而作为集大成的作品,浮士德当中的女性,葛蕾琴是“赎罪女子”和“永恒女性”的代表。

歌德让她通过自救升华为具有神性的美和善的女性,这样的天使般的女子成为浮士德在实现自我超越时得到拯救的那个理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