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阵 | 《红与黑》中的新女性与旧传统

 琛哥龙门阵 2021-06-23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名著,它的副标题叫1830年纪事,讲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后一个外省下层青年的奋斗历程。

这部作品是以主人公于连.索雷尔的命运为中心展开的,在于连奋斗的路上,他先后遇到了两个女性,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她们能让他飞黄腾达,也让他锒铛入狱,最终丢了性命。

这两个女人,一个是小城维里埃尔的市长夫人,另一位是侯爵之女马蒂尔德,这两个女人都出身名门,属于贵族阶层,和于连反差极大。

但又先后与于连发生了情感纠葛,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了于连,从而成为恋爱心理的标本。

虽然于连满怀抱负,但他本身并不是以追逐情感为最高目的,在当时法国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客观上他却一再依靠俘获芳心而获得命运的转折,这对他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

司汤达的小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擅长心理描写,尤其擅长刻画情爱心理,对于恋爱中双方微妙的心理变化描绘得细致入微,丝丝入扣,读来令人叹服。

也正是借助于这种精妙的心理描写,他才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瑞那夫人,她本是名门之后,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家族的唯一继承人。

在嫁给浅薄而虚荣的市长之前,她就是一张白纸,而当她遇到十九岁的家庭教师于连的时候,三十出头的的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德瑞那夫人单纯,善良,最初她完全是以一种充满母性的眼光来打量这个清秀而倔强的少年的。

她同情这个贫穷的少年,想用馈赠衣物和金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意,想不到却遭到于连的断然拒绝。

她这样的举动在敏感而自尊的于连身上激起的是征服欲,于连认为德瑞那夫人是在羞辱他,他要反击。

怎么反击呢?有一次在花园里的家庭晚宴上,德瑞那夫人的手在桌子底下不小心碰到了于连的手,她赶快就躲开了,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反应,但是于连不这么看,他觉得德瑞那夫人这是看不起他,好,你看不起我,我偏要征服你。

就像他的偶像拿破仑征服欧洲一样,于连以百倍的勇气抓住了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怕被旁边的丈夫发现,就不敢声张,而于连则把这视为一个莫大的胜利。

德瑞那夫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当她的心中刚刚点燃了爱情的火苗,她立即感觉到强烈的负罪感,这个时候她的小儿子刚好生病了,她就把这看作是上帝降下的惩罚。

然后她就一连好几天不理于连了,司汤达在这里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多面性。

德瑞那夫人的行为发生过几次特别极端的转变,而每一次转变都被写得合理又充分。

比如夫人一旦真正爱上于连就变得特别敏感,她怀疑于连贴身佩戴的照片是其他女人,甚至因为爱情而变得非常大胆。

有一次在小城的重要仪式上,她刻意安排于连进入骑兵队,与其他的贵族子弟为伍,目的就是为了看情人穿上军装的帅气模样。

这显然就是一个深陷爱河不能自拔的女人,与刚开始那个小心翼翼的形象判若两人,但是这里面的心理动机和发展的线路是非常清晰的。

终于,夫人和于连的恋情被告发到市长那里,于连慌了神,而德瑞那夫人却表现出令人惊奇的冷静和缜密。

她不仅成功嫁祸于市长的老对头,化解了危机,还为市长铺好了台阶,甚至为于连找好了退路。

在这里司汤达生动地刻画了爱情能给一个女人带来的改变,同时也为后面德瑞那夫人的反常行为打下了基础。

痴迷的爱情所催生的熊熊火焰,一旦失控,瞬间就会变成灾难。

再看于连,在经历了神学院的痛苦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他成了侯爵的秘书,同时也认识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侯爵府小姐马蒂尔德。

这个马蒂尔德真的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女性形象,她高傲冷峻,自视甚高,看不上周围任何一个贵族青年,相反倒被于连的才华和冷淡所吸引。

马蒂尔德喜欢于连,恰恰是因为他与自己以前接触到的那些贵族子弟不同,有一种孤傲和自尊。

马蒂尔德是什么样的人?她是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人,她崇拜的偶像是自己的一个先祖,这位先祖曾经是王后的情人,被砍头后,这个头颅曾经被王后亲手埋葬。

马蒂尔德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她甚至每年都要在他的忌日戴孝,作为侯爵府的千金,她从来就是众人攀附的对象,但是从小生活在阿谀和笑脸中的马蒂尔德,却偏偏对这个冷峻的小秘书产生了兴趣。

当然,这种兴趣最初不是所谓的爱情,而是类似逗弄宠物的浅薄感情,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于连已经知道了如何与女人周旋。

他不但鼓起勇气深夜爬进了马蒂尔德小姐的闺房,而且还在出尔反尔,脾气无常的马蒂尔德小姐面前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这一颇富喜剧感的场面正中马蒂尔德小姐之意,这就是她想要的爱情,她甚至称于连为自己的主人。

但是要彻底征服这样一个贵族小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于连最后决定性胜利堪称爱情中的经典案例。

因为马蒂尔德小姐对于连的态度时冷时热,不可捉摸,于连就转而开始追求马蒂尔德身边的一个闺蜜。

这位富有的寡妇非常“得意于”俘获了于连这样一个青年才俊,每每就拿着于连写的情书去向马蒂尔德小姐述说。

其实那些情书于连根本没费什么事,都是从小说中抄来的,但是马蒂尔德小姐越听越气,心中被激起了无比的嫉妒。

这个时候,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要把于连从这个情敌的手中抢回来,于连的这个小把戏帮他取得了最终的决定性胜利。

马蒂尔德小姐死心塌地地爱上了于连,后来的文学批评家非常赞赏这个桥段,特别是法国有一位文学批评家叫勒内.吉拉尔,他说这里面揭示了一个人类心理的永恒结构,他称之为“欲望的三角”。

什么叫“欲望的三角”呢?重点是说,人的欲望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源于对一个客体的模仿。

比如说在这个故事中,马蒂尔德小姐对于连的感情必须要加上一个客体,才最终得以确认,这个客体就是她的闺蜜。

在吉拉尔看来,这个欲望三角不仅和爱情相关,也不仅是女人的专利,顺便说一句,于连虽然一路桃花不断,但他自己的欲望核心根本就不是情爱,而是对于权力的渴望。

是改变命运的向往,而他的这种欲望,也是源于他对拿破仑的模仿,回到作品中来,有了位高权重的侯爵提携,于连的人生顺风顺水,爱情事业双丰收,眼看就要走向人生的巅峰。

这时候,德瑞那夫人的一封信,向侯爵揭露了于连和自己的过往,这封信是整个小说情节反转的重要一环,也是德瑞那夫人整个形象变得丰富立体的关键点。

德瑞那夫人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她对于连到底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有人说,这是因为教士的逼迫,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琢磨就会发现,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就是女人的嫉妒心,而这种嫉妒心是发自于真爱的。

德瑞那夫人是真爱于连的,她之所以能被人煽动,原因就在于她内心无法忍受于连在其他女人那里收获了完美的爱情。

处于一种原始冲动或者无意识,她写下了这封断送于连前途的信,这时的德瑞那夫人,不仅与那个冷静缜密处理匿名信时候的女人判若两人,也完全不再是单纯,善良的傻白甜形象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司汤达对女性心理的精准把握,特别是在情爱心理中的那些准确的书写。

气急败坏的于连赶到教堂,对着正在祈祷的德瑞那夫人开枪,德瑞那夫人应声倒下,或许在她看来,倒在心爱的人抢下也好过被遗忘的痛苦。

于连被捕入狱,在监狱里远离名利诱惑他似乎灵魂得到了净化,他在法庭上坦然承认自己的罪行,并拒绝为自己辩护。

他认为自己唯一要忏悔的对象反而是德瑞那夫人。

虽然马蒂尔德小姐也在动用一切资源为救于连奔走,但于连却无动于衷,还劝她等自己死后尽快改嫁。

德瑞那夫人和于连在监狱里互诉衷肠,彼此原谅,但这并没有能改变于连的命运。

于连死后,马蒂尔德小姐终于实现了自己怀抱情人头颅的浪漫想象,而德瑞那夫人则在三天之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至此,伴随着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历程的彻底失败,两位女主人公也以悲剧收场,但她们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两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这部小说也因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被视为开创性的一部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