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肚菌栽培病虫害防控指南

 学习,学习再学习 2021-06-23
近年来,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栽培范围从四川、云南和重庆扩大到全国除海南、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市)区,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羊肚菌栽培模式由早期的川渝一带的平棚栽培发展到遮阳大棚、林下、温棚,以及北方的暖棚等多种模式并存。不同的栽培模式,在不同的区域显示出各自的优势,对环境的调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相适宜的气候环境下均能取得良好的栽培效果。
  羊肚菌自从人工栽培成功以来,栽培规模逐渐扩大。但其栽培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病虫害常导致减产,让菇农苦不堪言。由于羊肚菌栽培方式比较粗放,实际上就是直接把菌种播撒在大田里,然后盖上一层薄薄的覆土,相比其它菇类的种植方式此模式受病虫害浸染的机会更多,如果不严加防范,极易造成损失,甚至绝收。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这些病虫害,笔者近几年来多次奔波于各羊肚菌栽培基地,针对羊肚菌人工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并进行了数百次病虫害的防治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本文根据笔者调研情况做一些防治建议,希望给羊肚菌种植者一些帮助。
  1.清理场地,及时预防土壤中各种害虫的发生。羊肚菌特殊的栽培模式导致其容易招致病虫害的发生。土壤是隐匿病虫害病原物的主要载体,因此栽培田地的土壤预处理是防控所有病虫害的关键步骤。土壤预处理的最终目的是有效降低可能的昆虫(虫卵)或病原菌基数,从而使羊肚菌栽培过程中不发病或少发病。栽培前清理田地上的杂草、枯枝落叶及前茬作物的残体,集中烧毁;翻耕土地之前,先用“虫之道”药剂每盒兑水400斤左右均匀喷洒地面,然后翻耕土地,翻耕后暴晒一段时间。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闷杀土壤中的各种虫卵及虫体,同时“虫之道”药剂对蛞蝓、蜗牛、白蚁、跳虫、螨虫、马陆(千足虫)、黑壳虫、地老虎、金针虫、蓟马、蝼蛄等地下主要害虫有极强的预防和杀灭效果。营养袋下地后,再及时喷洒一遍“虫之道”药液,喷洒一次可以防控一个月左右菇床不受各种害虫的浸染。
  2.加强栽培期各环节的管理。结合羊肚菌的生长情况,随时注意虫情,及早防治,降低虫害造成的损失。入春后温度上升很快,密切关注栽培棚内的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通风透气,调控棚内温湿度,创造不利于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3.注意好羊肚菌生产过程中对温湿度、光照、空气、土壤等的要求。具体描述如下:
  温度、湿度。羊肚菌是属低温高湿型真菌,3~5月雨后多发生,8~9月也偶有发生。生长期长,除需较低气温外,还要较大温差,以刺激菌丝体分化。菌丝生长温度为21~24℃,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4.4~16℃,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为此,羊肚菌栽培时间应在10月下旬~12月。
  光照。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忌强烈的直射光。
  土壤。土壤pH值宜为6.5~7.5,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野生羊肚菌常生长在石灰岩或白垩土壤中。羊肚菌人工种植中,在腐殖土、黑或黄色壤土、沙质混合土中均能生长。
  空气。在暗处及过厚的落叶层中,羊肚菌很少发生。可见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羊肚菌栽培方式,多为冬季低温期栽培,这个季节病虫危害并不明显,对羊肚菌的菌丝培养比较有利。但随着春节后气温的回升,各种病虫害会相继表现出来。同时,随着羊肚菌栽培历史的不断延长,也会造成病虫害的持续加剧,所以羊肚菌栽培初期就要正确防控病虫害,防治其蔓延扩散,危及羊肚菌种植。
  病原物的发生和蔓延是一个渐进过程,当病原物基数较低时呈不发病或低为害程度,但当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发病状态将快速激增,呈爆发趋势。因此,在防控过程中,要注意切断病原。特别是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切断病原防止扩散是现阶段最主要的防控手段。细菌性病害发生后,可使用生石灰施撒于发病区域,将整个发病区域覆盖,实现杀灭和隔离的目的。真菌病害发生后,可直接将发病羊肚菌摘除,在棚外销毁。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是“见白就采”,无论子实体大小,只要发生白点(霉菌性病斑)就直接摘除。外源营养袋摆放处除常发生蛛网病外,还经常发生青霉菌,青霉病害可以喷洒高效绿霉净防控;如果前期的外源营养袋污染较重,需在催菇时撤袋,避免袋内的杂菌在后期温度高时蔓延出来为害周围的羊肚菌,影响生长。催菇时可以喷洒“菇大帅”药液,可抑制杂菌、提高产量。
  白霉病
  白霉病一般在温度开始回升时发生,幼菇和成熟的羊肚菌子实体均会受到侵害。在菌盖表面形成白色病斑,这种霉菌对羊肚菌的侵袭以菌柄为主,也能侵染菌盖组织,侵染部位为白色菌丝物,25℃以上的高温高湿天气,可在3-5天长满整个子实体,并具有大面积扩散爆发的危害,最终导致发病部位萎蔫,及子实体畸形,严重影响羊肚菌的品质。羊肚菌子实体上的白霉病,可用“施耳康”每瓶兑水90斤均匀喷洒染病部位,间隔1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再生和蔓延。注意厢面整齐和通风,防止积水;采收时从菌柄基部拔起,避免留下残体;注意防止菇床上雨水反溅,尽量采用弥雾状喷雾增湿;及时摘除病菇后按照相关要求喷洒药液。
  软腐病和红体病
  常见的有菌柄变黄、变红,子实体穿孔、枯萎、腐烂发臭等症状,严重影响羊肚菌产量和品质。这种情况我们称为“软腐病”和“红体病”。软腐病的典型特征是发病后菌柄腐烂、子实体倒伏,发病部位呈脓状、水浸状,恶臭,病菌有明显的蔓延扩散趋势,发病区域不再有新的羊肚菌生长。与软腐病不同,被红体病感染的子实体会停止发育,不变软,通体泛红色,有臭味,病菌会随着人员走动、雨水、风向传播,所到之处,大小菇体均可染病,发病区域不会再有新的羊肚菌生长。
  笔者调查发现,播种前土壤中农作物废弃料,如残留的稻秆、玉米秆、西瓜秧较多,且播种前田地处理不完善,则细菌性病害较严重;另外红体病发生的田地在播种前使用了一定量的农家肥(猪粪堆肥等),这可能是红体病病原细菌的主要来源。出现这些症状后,用“锈枯灵”每瓶兑水100斤喷洒整个菇床,间隔2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
  蛛网病
  在出菇阶段,羊肚菌栽培田常会蔓延一种菌丝粗壮如蜘蛛丝般的真菌,该病菌被称为“蛛网病”。蛛网病病菌从菌柄底部向上侵袭,直至将整个子实体吞噬,所到之处,片菇不留;被侵染的羊肚菌,根部首先被白色浓密的杂菌覆盖,随后会停滞发育、变软,严重者整个羊肚菌子实体被白毛覆盖、倒伏死亡。
  蛛网病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前期在外源营养袋内定殖生长,当后期温度回升、空气湿润后向四周蔓延。该病害的典型特征是:杂菌菌丝粗壮、白色,在地上蔓延时如蜘蛛网一般。当菇床出现这些病害后,用“施耳康”每瓶兑水80斤喷洒在感染的部位,间隔2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有效控制蛛网病的蔓延。
  虫害
  其中蛞蝓、马陆、跳虫、白蚁、千足虫等较为常见,营养袋下方常为害虫栖息场所,咬食原基和子实体,传播杂菌,导致病虫害同时发生。出现这些害虫后,首先用喷雾器往菇床上喷洒一些雾状清水,然后,用“虫之道”药剂每盒兑水400斤均匀喷洒整个菇床,喷洒一次药液后,24小时之内菇床上的各种害虫杀灭率达到90%以上。而且此方法可以控制20多天菇床上没有害虫的侵染(经过反复试验证明:“虫之道”药液不伤羊肚菌菌丝和子实体,而且检测无残留)。
  地碗菌、鬼伞和黏菌
  羊肚菌出菇前一周左右常伴生有多种地碗菌(俗称“粪碗”),其可以作为羊肚菌出菇的一个标志物,但过多的地碗菌会和羊肚菌争夺营养,影响产量,要及时喷洒药液消除。此外鬼伞、黏菌等也会污染厢面,要及时消除,具体方法是:用索霉特每瓶兑水60斤直接喷洒地碗和鬼伞、黏菌等杂菌上,24小时内这些杂菌就会死亡(注意:索霉特不能喷洒在菇体上)。
  轮作障碍(即重茬地)改进措施
  连作障碍是指在同一块土壤中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或近亲缘作物达到2年或以上年份时,即使在正常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也会出现长势变弱、病虫害加剧、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等现象,我们称这种情况为“重茬”。羊肚菌栽培也存在因环境中(包括空气、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区系(种类和优势种群)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不出菇、出菇少,病虫害严重等连作障碍。
  针对连续种植2年羊肚菌的田地,在翻耕之前,按照每亩地(约667平方米)用一罐“菌地三绝”兑水100斤喷洒,喷洒后及时翻耕田地,可以有效的控制重茬地病虫害的发生。翻耕田地后,播种之前再喷洒一次“菌地三绝”药液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