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之父母地图

 新用户35637576 2021-06-23
图片
《狗十三》电影图片

作者:沈洁

尚想心理签约咨询师

罹患抑郁症的个体常常会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跟以往不一样的世界,无趣、无力、无助、无望,身不由己,看不见光亮,也很难走出去;甚至不乏一些抑郁症患者迷失其中,放弃了整个人生。对于青少年抑郁症个体而言,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若要顺利走出,更需要来自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帮助。那么,父母可以怎样陪伴、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的迷途呢?我们用父母面对抑郁症时比较困惑的几个问题为线索,绘制了一份简单的地图,希望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应对。


一、 什么是危险的信号?

青少年抑郁常常会持续2周以上出现下列一些症状:

(一)情绪体验方面:烦躁不安、愤怒或敌意;悲伤或绝望;无缘由的内疚等。

(二)行为表现方面:经常哭泣或落泪;不愿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沟通;亲子冲突增加;少言寡语;沉迷手机;不愿意外出或参加活动;学业表现欠佳;拒绝上学;作息规律改变;不想吃饭或者暴食;出现自伤、自残或者自杀想法与行为等。

(三)躯体感受方面:检查不出原因的各种疼痛与不适。


二、到哪里求治?

当孩子出现了与以往不同、持续超过2周的上述变化时,父母要警惕孩子是否可能存在抑郁问题。此时,我们需要尽快带孩子到正规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比如可以到各地精神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或者三甲公立医院的心理科等。

三、哪些治疗方法可以考虑?

 
 
 
可选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首选推荐药物为包括SSRI、SNRI等在内的第二代抗抑郁药物
有循证证据、疗效肯定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及人际心理治疗(IPT);
其他包括动力学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等
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
 
 
适用
 
 
 
 
中、重度抑郁
 
轻度-中度抑郁及特殊个体(如孕妇、药物不耐受者)可以单独使用;中重度抑郁需要联合药物使用
药物及心理治疗作用甚微或者自杀风险极高及拒食个体
抗抑郁药物等无效、反复复发
 
 
优点
与第一代药物相 比,疗效相对较好,安全性相对较高,起效快。
方便、快捷,资源易得
安全性较好,没有副作用,对于恢复社会功能、防止复发有较好效果,同时能促进个体自我成长和心理发展
能迅速缓解症状
 
对抑郁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安全性高、副作用小
 
 
缺点
可能有副反应,较易出现恶心、食欲不振、乏力、睡眠问题、口干、便秘等情况
耗时较长,需要充裕耐心和一定的经济支撑。
鉴于中国目前现状,找到靠谱、合适的心理治疗师不容易
治疗后可能会出现暂时的意识模糊及遗忘等情况(遗忘的情况大部分个体能自行恢复);有些个体会比较害怕这一疗法
少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头颈部疼痛(可自然缓解、相对轻微)
特别提醒:上表只是给出了一个参考,具体选用哪些方法,请务必与精神科医生协商决定;同时视孩子年龄大小、与孩子进行不同程度地讨论,尽量取得孩子的认同和配合。

图片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图片


四、要不要服药?

(一)父母关于药物的常见担心和误操作

被医生建议服药时:“是药三分毒,尤其是精神类药物,会不会变笨?会不会有依赖?会不会成瘾?会不会变胖?” ……
服药之初:“要服多久?”、“啊,那么久啊!”
服药一段时间后:“可以减药了吗?”甚至,有一些父母会擅自给孩子减药或停药,特别是当孩子的抑郁有改善之后。

这些处理,对于孩子抑郁症的临床治愈和预防复发通常都会弊大于利。一般来讲,服一段时间药物后停一段时间、后续情况不妙再吃,反而容易让抑郁迁延不愈。

(二)我们的建议

医生进行抗抑郁药物选择时,遵循的首要原则便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副反应也的确越来越少,即便有,很多也都是可逆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医生认为已经达到了需要用药的标准,那么,从疾病治疗和康复角度而言,最好不要因噎废食,毕竟我们更需要达成优先目标。

父母这样做会对孩子的康复更有利:

1、服药前,与孩子一起讨论对于服药的担心和希望并反馈给医生,尽量翔实地告知医生孩子的身体状况。

2、服药后,和孩子一起密切关注后续反应。若出现异常状况,及时联系医生并进行沟通调整。

3、尽量坚持足疗程服药。为获得最大程度的痊愈和最小的复发可能性,就国内和国际比较公认的抑郁防治指南来看,都建议足疗程服药和治疗。一般来说,通常认为抑郁症的治疗分成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足疗程治疗应该包含这三个时期,大概需要3-4年的时间。


五、怎么跟抑郁的孩子相处?

(一)尽量少讲:

你不能老是待在家里不出去,这样不好!
你想太多了,别老想那些乱七八糟的就好了
不要那么懒
想开点
你不能总是玩手机、上网……
我真的理解不了你怎么会这样
你要坚强一点,这样你就可以……
你看人家不如你……,可是人家就挺开心的
你已经很好了(孩子知道TA跟以往相比的确不太好啊)
你到底要我们怎么办啊?
你什么时候能上学啊?
我们为了你……
……

(二)可以多讲(哪怕孩子看起来没什么反应,行为上也没什么变化,也要坚持):

发生什么了?
你怎么了?可以告诉我吗?
这是抑郁状态下很容易会出现的,没关系,我们按照医生和治疗师说的来做,会好起来的
我不一定都明白,但我真的很愿意听
我知道你也不希望……,我知道你也愿意……
别担心,我会陪着你
我们慢慢来
我爱你,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你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我会帮你想办法,我们一起来解决
你做到了
真的不容易,我们继续!
……

(三)总体遵循“三三”原则

即“三多”、“三少”、“三适度”。

所谓“三多”,是需要父母多些倾听、多些接纳、多些理解。

而“三少”是要少些评价、少些解释、少些不恰当的要求。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多了倾听,就更容易理解和接纳;理解和接纳了,就自然不会主观臆断并提出不适切的要求。反过来,如果父母还不知道怎样表达理解和接纳,最低限度可以考虑在与孩子的交流中闭上嘴巴,打开心灵、竖起耳朵。当然,如果父母经过学习和练习之后,可以对孩子有共情性回应,那么张开嘴巴进行表达就更有价值了,这是后话。

“三适度”是指适度陪伴、适度鼓励、适度安慰。这里要强调两个部分:一是陪伴、鼓励和安慰的必要性;二是过犹不及,适度才是恰当。

如果看到这里,父母依然觉得困难重重、困惑多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要做到这些极其不易。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咨询或相应的训练课程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你们恰好在进行心理咨询,非常建议跟咨询师认真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当地有较好的相关训练课程,也非常建议父母去做相应的学习。

图片
摄影:沈希蔚(原创图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


六、怎么让孩子动起来?

当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之后,几乎所有医生都会给出“多运动”的建议。这样的建议主要在于运动可以通过促神经再生的作用(Ergun M等,2013)对抑郁恢复起到效果。但父母一定会发现,实际生活中,要让孩子动起来并非易事。所以,下面一些注意点需要提醒到父母:

首先是运动的强度,要切合孩子的身体状况和抑郁严重程度。比如对于长久卧床不起的严重抑郁个体,一开始能让TA每天起来在椅子上坐一会就很好了。原则就是一开始的运动强度绝对不能超过孩子此时的能力。

其次是运动的形式,最好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而且是可以有交流和陪伴的。

再次,抑郁的孩子通常不愿去进行运动,尤其是运动之前。父母要知道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缺乏动力恰恰就是抑郁症症状之一,所以千万不要责怪孩子。一方面可以提醒孩子这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同时给予鼓励,并陪伴孩子进行运动。另一方面可以跟孩子一起在现实中进行检验:当我们不再继续去想“我不想出去、我太累了”,而是就这样去做了,我们会发现,只要恰当地动起来,通常我们的掌控感和愉悦感都会有所提升。

最后,当孩子运动之后,记得给予孩子鼓励甚至奖励。虽然在孩子未患病之前,做到这些可能都是“毛毛雨”不值一提,但对于抑郁症的孩子来讲,能这样去做,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父母要知道这点,并给予真切的认同和鼓励,同时也可以经常提醒孩子积极关注到该部分。


七、如何防范自杀风险?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有自残行为,自杀的想法、计划或行动,这也是症状之一。如果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给过父母关于孩子自杀风险的提醒,那么,作为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具备关注孩子风险变化的意识。毕竟,相对而言,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更为密切,也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不对劲。

其次,当孩子流露出自杀想法或者没有意义的念头时,不要忽视,也不要害怕去跟他们讨论。

再次,谈论时认真倾听即可,不要进行解释和评价。

同时,一定要注意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和关心。很多自杀风险较高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没有最后付诸行动或者愿意及时求救,除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之外,还在于对亲爱之人的记挂,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生存因素”。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视和关心,恰恰就是孩子对抗死亡最重要的“生存因素”。所以,一定不要吝啬显示和表达孩子的存在对于家长的意义和价值,哪怕TA只能是现在的状态,也依然是我们最重要的人。

此外,如果发现存在可能致死的危险因素(比如药物、刀片、高楼等),记得一定要果断地让孩子放弃、远离,比如没收刀片、帮助保管药物、带孩子远离高楼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