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急关头,小兵“抢走”团长的指挥权,初试身手却上演大逆转

 史说新域 2021-06-23

1935年春,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奉上级命令前往四川江油西面的大岗山一带阻击敌人,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掩护主力部队继续长征。

三十三团到达指定地段后,团长张吉厚指挥全团与敌人苦战了一个多星期,虽然没让敌人夺去阵地,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

这天拂晓,敌人又发起了大举进攻,而且攻势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来得猛。

眼看外围阵地接二连三失守,形势万分危急,张吉厚心急如焚,只能做好最坏的打算——自己带头冲出去,拼到最后一刻。

没想到张吉厚刚要迈开步子冲向敌群,却被身后一个人一把拉住,接着说道:“团长,仗不能这么打下去了!”

“你什么意思?”张吉厚一看,拉住他的人是年仅17岁的号长(负责管理号兵)肖永银。

“把部队交给我吧!我来指挥战斗,保证把敌人打下去!”看来他要“抢”走团长的指挥权。

“你来指挥?”肖永银的话让张吉厚目瞪口呆,“吹着号子把敌人吹跑?”

“团长,你就让我打吧!打不好,军法从事,我自己提头来见!”虽然肖永银此前只当过通信员和号兵,从没有指挥作战的经历,但这时候他显然犟劲上来了,坚持要当一回指挥员。

此时敌人越逼越近,来不及多想了,张吉厚只好说:“那就给你两个连,你来指挥!”

“是!”

肖永银说罢,立即带领张吉厚指派给他的两个连反击敌人。

不容否认的是,张吉厚并未拘泥于旧的准则,而是敢于打破常规,在战斗危急时刻给敢打敢拼、敢担责任的肖永银充分授权,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张吉厚之所以敢这么做,或许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平时他对肖永银的性格、战斗作风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相信肖永银不会让他失望。

其二,张吉厚深谙“两军对垒勇者胜”的道理,明白我军正处于严重劣势,此时特别需要不怕牺牲的勇士站出来,为全团指战员作出表率,从而帮助部队走出困境。

从这个角度来看,“抢”指挥权的小兵肖永银能有这样一位上级,无疑是非常幸运的,至少他的主动请缨得到了肯定的回应,获得了初试身手从而“破茧成蝶”的机会。

那么问题是,肖永银得到了两个连的指挥权之后,能不能把握住这个绝佳的成长机会呢?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肖永银这位临时指挥员,带领着那两个连,竟成为这次战斗中的一支奇兵,一举扭转了战局!

难道肖永银真的是一位为打仗而生的军事天才?我们当然不能给他扣上一顶这样的高帽子,毕竟任何人从“见习指挥员”到“优秀指挥员”都要走上很长一段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就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个比较靠谱的解释是:红三十三团经过连续苦战之后,全团的士气都已经比较低落了,战法也已经基本上被敌人摸清。

而当肖永银临危请命,率领两个连的干部战士从阵地上怒吼着冲向敌群时,敌我双方都在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从红军这方面来看,小兵肖永银勇挑重担、舍我其谁的气势,无异于给逆境中的红军将士打了一剂强心针——连一个17岁的号长都这么英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

全团指战员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顿时将连日来的饥饿、疲劳都抛到九霄云外,拿起武器,在肖永银带领下高喊着口号冲向敌阵。

从敌人这方面来看,之前红军一直采取守势,而现在肖永银带着两个连的战士反守为攻,主动跃出战壕向敌军反扑,整个部队的精气神骤然一变,让敌人毫无思想准备,还以为红军的增援部队突然杀过来了。

战场大逆转就此上演——肖永银见敌人欲进不进,带着战士们冲得更猛、打得更坚决了。张吉厚见机不可失,也带着其他连队一举压上去,竟将敌人打得落荒而逃。

肖永银越战越勇,但他在追击一名敌军官时,被一颗子弹击中,竟把左肺打穿了一个洞。

战士们立即把肖永银抬下去急救,他昏迷了三天三夜,终于苏醒过来。

部队要继续开拔了,但按照当时的规定,团级干部以下的重伤员都必须留在地方上治疗,不能再参加长征。

但张吉厚已经认识到肖永银人才难得,不愿意把他留下来,经请示军长许世友得到批准,为肖永银破了个例,安排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走完了长征路。

一战成名的肖永银逐渐成长为我军历史上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并与张吉厚一同在1955年成为开国少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