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经济万年史】103西亚中世纪经济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6-24

西亚中世纪经济

1.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原住在阿拉伯半岛。半岛绝大部分地区为沙漠和草原,土壤贫瘠,气候干旱,不宜农耕,适于游牧。只有也门地区和少数绿洲适于农耕。

在半岛西部,从也门到叙利亚,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东通印度,西达地中海沿岸。东方商品经海路运到也门,然后由阿拉伯商人用骆驼运到叙利亚或埃及,再转运欧洲。这条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商道,自古以来就是强国争夺的重要目标。拜占庭和伊朗为争夺这条商路。断断续续进行了几百年的战争。争夺的结果是,也门土地荒芜,道路湮没,商旅不前,国际贸易几乎完全废止。

商业的破坏和经济的衰落,使许多靠过境商业维持生计的农牧民及手工业者无以为生,广大下层人民都陷于商人贵族的剥削和债务奴役之下,社会的阶级分化更加剧烈,社会动荡不安。阿拉伯贵族为镇压人民反抗,对外夺取商路,扩张领土,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7 世纪,阿拉伯国家应运而生。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为新国家的产生制造舆论,为新国家的形成提供组织形式,为新国家的存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国家统一后,它又打出" 圣战" 的旗帜,引导阿拉伯人在" 前面就是天堂,后面就是地狱" 的战斗口号下,像惊涛骇浪一样奔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在短暂的几十年内,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耸立在世界面前,使人们为之震惊。

阿拉伯的扩张活动使阿拉伯商路得以恢复,阿拉伯商人得以垄断近东贸易。这种垄断一方面使阿拉伯人发财致富,同时也阻碍了西欧商人进入东方。阿拉伯人在自己的占领地建立了许多新城市,像巴士拉、库法、开罗、巴格达等,这些城市逐渐由军事殖民地变成巨大的国际贸易中心。阿拉伯人还修筑了连通尼罗河与阿拉伯湾的运河,以运输埃及的粮食。

阿拉伯商人曾深入一些遥远的国家,他们从印度和东非运来香料、颜料、黄金和宝石,从中国运来丝绸和瓷器,从中亚细亚运来毛皮,从非洲运来象牙。在阿拉伯占领区内,手工业发展起来,纺织业、金属加工业、制陶业、造纸业都很有进步。大马士革的缎子、库法的绢、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的玻璃远近驰名。因此棉织品和丝织品、毛毯、玻璃、武器成为阿拉伯输出的主要货物。

阿拉伯人同东方斯拉夫人在7 8 世纪时就建立了贸易关系,911世纪更加发展。宽阔的里海为阿拉伯人开辟了通往伏尔加河广大流域的商路。阿拉伯人沿伏尔加河上溯至保加尔城,在那里向来自诺夫哥罗德的罗斯人直接购买貂皮、银鼠皮、海獭皮、黑狐皮等珍贵的毛皮。此外,罗斯人还把奴隶和黄色琥珀卖给他们。现在已在下列地区发掘出印着阿拉伯国王肖像的大量货币,伏尔加河的上中游、第聂伯河上游地区、波罗的海北部沿岸以及在芬兰湾畔、在芬兰和瑞典之间的各岛上、在挪威、丹麦,其中最多的是属于9 10世纪中期的货币。这些古币表明阿拉伯人的贸易范围如何之广。

总之,地处亚、非、欧国际贸易中介地位的阿拉伯帝国,经销和转运着各种商品,为近东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帝国的扩张不仅带来了贸易的繁荣,而且在扩张中阿拉伯帝国封建制度也得以确立。帝国在征战过程中,受先进地区封建生产关系的影响,逐渐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叙利亚、埃及和伊拉克等地区的大部分土地被收归国有。原属拜占庭和伊朗王室的一部分土地,被分给伊斯兰教寺院和阿拉伯贵族。清真寺占有的土地称" 瓦克夫" ,用以供养寺院,不得转让或变卖。私人的土地称" 穆尔克" ,可自由处理,但须向国家纳税。非伊斯兰教徒则须纳人头税。国家、寺院、贵族的土地,由农民耕种,缴纳封建租税。为防止逃亡,政府强迫农民颈上挂牌,写明姓名住址。农民处境困苦。

阿拉伯人在征战中,把大批战俘变为奴隶。阿拉伯贵族往往拥有上千黑人和白人奴隶。奴隶除从事家庭劳动外,也从事农业生产,修建水利工程或采矿等,地位接近依附农民。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奴隶定期向主人缴纳一部分产品或货币,可以经营自己的经济。但奴隶劳动在帝国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

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出现繁荣局面。政府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渠筑堤,修建水库,利用水车抽水,扩大灌溉面积。叙利亚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和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土地肥沃,农产丰饶,号称鱼米之乡,是阿拔斯王朝(公元750 -1258 年)的四大谷仓。

手工业也有发展。各地的手工业品、农产品,通过水陆运输,集中于首都巴格达。巴士拉、开罗、亚历山大等港口也成了水陆贸易中心。中国、印度、印尼、中亚、东非的货物都经过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等沿海城市,都是阿拉伯商人频繁往来的港口;巴格达还有专卖中国货物的市场。

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的起义,统治者的内讧,加之各省总督在当地封建主支持下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因此帝国实力日益削弱,渐趋瓦解。1258年蒙古入侵,阿拔斯王朝灭亡。

2.奥斯曼帝国

13世纪中叶,西亚崛起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奥斯曼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原住在中亚呼罗珊一带。13世纪初,受蒙古西征的压力西迁至小亚细亚。13世纪中叶,奥斯曼一世(公元1282-1326 年)宣布独立,建立奥斯曼土耳其人国家,开始对外扩张。欧洲的东南部、安纳托利亚和阿拉伯世界都被奥斯曼帝国攻占。拜占庭帝国就是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的。

1453年奥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在城内大肆劫掠,许多居民被杀或被掳为奴隶,豪华壮丽的宫殿化为灰烬。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改名伊斯坦布尔。到16世纪,奥斯曼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其版图包括昔日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绝大部分地区。

奥斯曼帝国实行封建土地国家所有制。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帝国的统治者苏丹。苏丹除占有直辖领地外,还分给官吏禄田,封给封建主采邑。封建主的土地主要由依附农民耕种,收取实物地租。此外还有私有土地存在。

16世纪,土耳其手工业和商业达到一定的繁荣。供应军队、宫廷和封建主消费的手工业优先发展,所以纺织、被服、鞋袜和武器制造业等最发达。手工业生产由行会严格控制和监督。国家规定商店的数目、商品交易的数量和价格,有些地方有定期市场,每周或每二周开放一次。

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长期的侵略战争,给被侵略地区人民和土耳其人民都带来灾难。土耳其企图消灭原有居民文化,语言的同化政策,严重阻碍了被征服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奥斯曼帝国控制东地中海和通往东方的商路,设卡征税,打破了意大利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当时西欧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诸国被迫积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从而开始了远洋航行和殖民地掠夺,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17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衰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