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绍兴鲁迅故里

 寻梦游仙 2021-06-24

绍兴城内的东昌坊,是一条有着江南水乡特有的青砖白墙、碧瓦飞甍,幽深小街。在这条小街上,狭长的曲水,古朴的小桥,在蓝色的天空和远处黛色的山映衬下,显现的和谐与优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古香古色的街上。

鲁迅1881年9月25日就诞生在这里,一直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于此。先生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踏着先生的足迹,走入了先生的故园。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

鲁迅祖居是一座绍兴地区典型的台门建筑群,这里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被称为周家老台门。老台门的主体建筑共分四进,青瓦白墙,砖木结构。这宅院是清朝乾隆年间,周家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从一富商手中购得的,后经过大规模的改建,成为颇具规模的台门宅院。从此,周家在这东昌坊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在周家老台门进门处的内隐门,悬挂着一块翰林匾,这是在清同治年间鲁迅的祖父被钦点为翰林,这块匾额仿佛就是一张巨大的名片,展示着主人的身份。周家老台门的厅堂,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的公共场所。厅堂正上方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两旁柱子上有一副黑底绿字的楹联:身无半文心通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周家老台门的香火堂,这里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在中国,儒家以孝为本,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当时逢年过节堂上都要悬挂列祖列宗的画像,安牌位,设五事,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氏族人都要在老台门的大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也必去老台门行礼。

踏进周家老台门,只见整座老宅布局周密、严谨,极富江南水乡的韵味。老台门内的陈列主要是以周家鼎盛时期的面貌为背景的,并融合了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那一座座颇有绍兴特色的白墙乌瓦、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房屋,组合成了一幅丝缕相连的昔日生活画卷,充分展示了清代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实景。

置身在周家老台门内,从周家精美的灯饰,雕花的窗棂,贵重的红木家具,以及富丽的建筑来看,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洗礼,但拂去历史的尘埃和灰烬,仍然可以一窥当初的鼎盛和兴隆。但煊赫一时的周氏家族,因为鲁迅祖父的科场弊案和鲁迅父亲患病的双重打击,使得周氏家族中道败落而将住宅卖给他人一部分曾经的繁华和喧嚣成为过眼云烟。

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

在周家老台门以西有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深宅大院,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这是周家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建的一所住宅,称之为新台门。这座住宅是由于周家嗣续繁衍,生齿激增,老台门的房屋已不敷使用而购建的。新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屋后还有著名的百草园。

周家新台门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侧厢及杂屋等组成。这里的布局同老台门一样,进门处的内隐门也悬有一块“翰林”匾。大厅是新台门整个房族公共活动的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与周家老台门一样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匾下挂“松鹤图”大堂画一幅,并配对联一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两旁柱子上楹联:“持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周家新台门是周家聚族而居的地方,当时在这里共居住着周家中的六个房族。

新台门西面临街的地方有两扇黑油油的石库门,这原是周家新台门的边门,鲁迅的出生地就在这座石库门里面,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如今这里已成为了鲁迅故居。对于鲁迅,我从中学起就怀着无限的爱戴,他的作品我读了许多,有的还不止读了一遍,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扇简陋的大门。

走进故居,可以看到故居的房子已经十分古老,而且结构也较为复杂,我穿过阴暗的走廊,走过了一间间的屋子。鲁迅家当年用过的家具都陈列在各个屋中,这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我却觉得这些物品都是极不平常的,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桌子的每一个角、椅子的每一条腿,先生都曾踏过、摸过、碰过。

带着课本里的记忆,我虔诚地寻觅着鲁迅曾经散落在这里的影子。行走间,我来到了“桂花明堂”,在这个小院落内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经常坐在桂树下的小板凳上乘凉,继祖母则摇着扇子,给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父”、“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走过桂花明堂,经过一条窄窄的过道,便到了鲁迅生活的地方。先生求学回来后,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屋子是当时先生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先生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也在这间屋子里写作了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屋里挂着鲁迅的照片,靠墙位置放着一张朴实的木床,窗前一张桌子,若干家什。睹物思人,我的脑海里蓦地浮现出先生年轻时青灯相伴,苦读到鸡鸣的情景来。

置身鲁迅故居,我似乎看到了先生早年生活起居的琐碎场景。在鲁迅家做饭的灶间内有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帮工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就是在这间厨房里,鲁迅第一次认识了章福庆的儿子运水,并与他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是这个“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看不到的陌生世界。后来,鲁迅在《故乡》中把运水塑造成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形象。

走出鲁迅故居,望见门外古香古色的街道,我感觉到现在的鲁迅故居并不仅仅指当年鲁迅生活的居室了,如今故居已经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一个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现实场景。这一历史街区包括了周家老台门、三味书屋、百草园、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