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未开即时提醒,有急事请致电

 老威小屋 2021-06-24
“口头沟通用电话,文字沟通用邮件。”在公众号里因为话题投缘,而时常发起交流的同好,我甚至建议他们通过公众号的后台留言系统保持交流和对话。理由很简单:从这个渠道里来的交流,我设置了很响亮的即时提醒,只要不是在特殊情况下,是最不会耽误的一个即时沟通途径。

01

社交手段便捷了,但社交礼仪没普及

微信毫无疑问定位在社交软件。社交是个非常需要社交礼仪来加持的事情,但是,任何事情越便捷,往往越没有规则。

普通生活中,见面说话都有个礼仪。譬如,开口说话要先称呼对方,以提起对方注意倾听。悬空说话,会被人当作没教养。微信上,尤其在群里,这种现象很普遍。虽然设置了@的功能,但很多使用者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其次,笔谈,有着天然的弱项,就是情绪传递功能,于是配上表情。但表情也是个雷区:

譬如,位列第一号的微笑表情,我一直理解是一个礼貌的微笑,但据说在使用时,被解读成“跟您没有话说,礼貌地笑一笑。”

之前媒体有报道,员工在与领导的对话中,使用“嗯”,表示赞同。领导勃然大怒,认为对方是在敷衍。非得“嗯嗯”或者“嗯那”才是礼貌的表达法。而在这之前,我理解“嗯嗯”是拉Shi的意思。

坑不少。

当然了,如此脆弱的领导,估计跟ta共事的员工,都在地狱里。

微信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方式,本身并没有错。其作用,与过去扮演重要社交工具的书信类似。容易把事情搞砸的,是使用者本人。更确切地说,是使用者在使用微信时不懂得社交礼仪所致。

过去用书信,纵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受文化程度的制约。一封信中,有的直截了当,质朴感人,有的风雅温婉,温润如玉。但都有基本的格式,也有基本的约束。

譬如,书信必然有称呼,有事由,最没有文化的,开首也说“今来信非为别事,只因……”之类的话。总之,客气礼貌,是基本色调。因为落在他人手上的、纸面上的不礼貌,终究是有所忌惮的。

过去可能不同类型的人之间,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因为担心有差距,发起沟通时,是郑重其事的,都会考虑一下如何措辞。现在则不然,有的人野腔无调惯了,在群里张口就来,不再顾忌。或者本来考虑5分钟再开口,就可以避免尴尬的事情,因为说话太方便,一语出口,如泼水泻地,无法挽回。遇到没有教养,从来不说对不起的人,只好强词夺理,撒泼打滚,来维护先前的错误言论。

02

群最容易变成是非地

不得已一定要建立起一个群时,点对点地跟打算要拉其入群的人说明,征得对方同意,则将其拉入群内。

绝大部分群,相当于在村口老槐树底下说事,说完就散,这个群就完成了使命。一旦在这种群里,讨论各方未必能达成三观一致的话题,就很容易引发是非。

很多友谊的小船,都倾覆在微信群里。

过去手机里叫联系人或者通讯簿,微信叫朋友,他们组成的叫朋友圈。

一个在地铁车厢里跟你加成联系人的,怎么可能叫朋友?

为此,我写过一篇小文,《“朋友圈”之所以容易撕裂,是因为在一起的并不都是“朋友”》。

03

那些在微信环境里令你如履薄冰的细节

早几周,在听一期广播节目时,老外说了很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表情包和表达式的“错解”。譬如:

1)吃瓜。日本来的嘉宾说,西瓜在日本是非常昂贵的水果,吃瓜的图标中,吃的是西瓜,理解是炫富的意思。

2)表情清单第一号,微笑。这也是我用的比较多的,据说是表示“礼貌地表达跟你没有话说”。仔细想来,在最早用微信的年代,当对方这样回复我的时候,我好像也有一种“对方不想正面回答我”的感觉。也就是说,这是有着“冷冷地微笑”的意思。只是这些年,我都当这是善意的表示,并在这样的理解下,很常用。

后来干脆都改用龅牙大笑的那个了。

3)不用句号(。)。有个说法,用“。”表示“跟你话说完了”的意思。

4)“666”。老实说,本老汉到现在都不知道啥意思。老外看了,更是一头雾水。

5)单独一个“嗯”。据说表示敷衍,漫不经心。遇到玻璃心的领导,就可能发飙。

6)“在吗”。这个真是令人彻头彻尾疯掉的一个开场。往往我屁颠屁颠地、点头哈腰地、忙不迭地回答“在”,对方可能已经去灵山梦游去了,三个小时后才再次联系。我不知道这样的问法,出于什么心理?恐怕只能用无聊来解释了。

7)在多人群里,没有具体指向地提出问题,下达指令。这种就不用多说了,我们在生活中也知道,凭空发话,比遣词用字不礼貌的行为,还要不礼貌。

8)恶口。这个就完全不用多说了,恶口就是畜生道的行为。这种现象是我处理是否继续留在群里的最后底线。

我从小对吵架的环境深恶痛绝。我对这种场景,和动辄喜欢吵架的人,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

9)转发。严格来说,转发,是很容易被滥用的。很可能因为分不清对方出于对自己信任而说的话,与对方希望自己向他人穿达的话,来个混淆。如果是前者,那么转发就是典型的“两舌”。我对此的一般处理原则是:不转发别人跟我点对点聊的内容,也不打开别人转发来的内容。

......

在广播里熟悉德一位来自非洲的嘉宾说,他基本上不用表情包,唯一用过的,就是竖大拇指那个:

我也经常用这个图标。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图标和拇指向下的表示“蔑视”的图标在一起,每次都担心点错。

后来,我干脆输入汉字“点赞”,使用在输入框里由文字“点赞”而弹出来的那个竖大拇指的图标。👍

累不累?!

04

关闭微信消息即时通知功能

正如收信、读信一样,如果一封信你必须当众打开,甚至不小心内容还被旁边的人看到,你什么感觉?

有的群,不一定是有着类似阅历,类似教养的人组成的,他们的话题、教养、表达手段,都不一样。譬如,你正在做严肃的工作汇报,突然有信息闯入,告诉你七姑家三儿子踩坏了八姨家的一棵豌豆苗,正在打仗,要你必须发言。而这些信息不小心被你投在了做汇报的大屏幕上。此时你恐怕死的心都会有。又或者,你正在开车,一个微小的话题反复发出提示音,恐怕也是个闹心事。

但在发言人看来,并无可歉疚的地方,因为对方可能压根没有遇到过你遭遇尴尬的场合,ta可能电脑都不会用,哪来的投在大屏幕上做演讲的实际体验?甚至驾驶机动车都没有体验过,ta怎么知道驾驶过程中接电话、看微信属于违法?ta怎么会觉得自己所做的,给他人带来伤害了呢?

我喜欢在自己有心情,很从容的时候,去处理留言。这种场景,跟处理邮件差不多。我喜欢处理邮件,邮件表达意思都是完整的,也能够被完整地理解和接受。

群交流,由于存在着跳读,漏读,情绪传递不到位,语音不能被及时读取等原因,是非常不适合讨论严肃问题的。而且,群的交流,还会助长不加思考、脱口而出的毛病,是社交的大敌。

关闭微信即时信息提示,如果有急事,请电话联系。如果有严肃的正经事,请邮件完整表达。把握自己生活节奏,这算是给爱焦虑的朋友们一个小小的tip吧。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