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纯粹而坚定的信念,便是成功的秘诀!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21-06-24

稻盛经营哲学365问

图片

306


有读者咨询小编:

什么是成功的秘诀?

为了解答大家的疑问,编辑组找到了《赌在技术开发上》中稻盛塾长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当之处,请大家理解和包容,并继续展开讨论。

欢迎大家发表评论,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想实现高目标,必须怀抱“非实现不可”的强烈愿望

01





“无论如何都要完满实现”这个念头,要在心中强烈地想象、描绘

要实现高目标,首先,必须怀抱“非实现不可”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

开发新产品,获取客户订单,提高成品率,降低停机率,不管什么课题,首先,“无论如何都要完满实现”这个念头,要在心中强烈地想象、描绘。

愿望纯粹而强烈,日思夜想、苦思冥想、反反复复、念念不忘,那么,这种愿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会与平时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不同,即使睡觉时,潜意识也会工作,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让愿望朝着实现的方向前进。

我想强调的是“怀有强烈而持久的愿望”。换言之,要强烈且持续地念想“我想度过这样的人生”、“我想打造这样的企业”,只有这么做,才能使愿望渗透至潜意识中。

图片

那么,何为“潜意识”呢?接下来,我会对其进行解释。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意识叫“显意识”。大家学开车的时候,驾校教练肯定会这样教:右手握住方向盘,左脚踩离合器,左手换挡(日本交通规定汽车靠左侧通行,因此汽车为右舵设计,即驾驶席在车辆右侧。—译者注)。

教练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示范后,对学员说:“你来试着做一次。”可一到自己实践,却动作僵硬,手忙脚乱,于是被教练呵斥。身为公司社长,觉得自己好歹也算是个聪明人,可却被驾校的年轻教练嘲笑,于是心生不快;可不管怎么做,动作总是跟不上大脑,想必大家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体会吧,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驾驶时使用了显意识。

图片

可渐渐地,一边忍着教练的牢骚,一边在驾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驾驶技术不断提高,最后考取驾照,之后自己上路开了一段时间后,在驾驶时,就不再需要思考“这里该踩刹车”、“这里该踩油门”之类的动作细节了。

遇到紧急情况,脚自然会踩刹车,即便在狭窄的车道,也能与对向车辆完美交会,这些自己原先视为”特技”的动作,如今每天都能轻松完成。

开车时,并不用去计算“路宽几点几米”、“车辆通过时,道路还剩几厘米”。有时,满脑子想着公司的事,等到回过神来,发觉自己已经把车开出了几百米远。这是因为没有使用显意识,而是以潜意识在开车。

图片

在生产现场也有类似情况:工人被分配到一个新的生产流水线上时,在熟悉工序和操作之前,需要在脑中反复记忆“把这个部件放这里”、“这样拧螺丝”等操作流程,这时候使用的便是显意识。

因此,在组装工厂工作的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刚入职的一个月内,会抱怨“肩膀酸痛”“头昏眼花”而辞职,可只要坚持三个月左右,就会顿时感觉工作变得轻松了。

由于一开始是用显意识在进行作业,脑子需要不断思考“要这么操作,要那么操作”,因此很容易疲劳。但只要渐渐熟练,就会像开车一样,手会下意识地按流程操作,既不再疲惫不堪,也不会肩膀酸痛。

木工活儿亦是如此,不管是用刨子刨木,还是用锯子锯木,对刚入行的学徒来说,需要用显意识去反复学习这些技术,因此非常容易疲劳,可一旦习惯后,就会感觉轻松许多。

据说,人从呱呱落地到入土为安,其一切所思所想和经验经历,都会储存在潜意识中。而且,潜意识的容量是我们平时常用的显意识的几十倍。

图片

大家想必也听说过,人在陷入生命危险、徘徊于生死线上时,过去的所有记忆会突然在脑中回放。比如,因登山途中脚下打滑而从几百米高处坠落的过程中,人生的记忆会一股脑儿地浮现,在短短的数秒之间,一生的大部分体验和经历如走马灯般一闪而过。类似的故事和体验谈并不少。

一些孩提时的旧事,即便显意识早已遗忘,也会瞬间如电影画面般在脑中回放。这正是因为人在面临生命危险时,储存于潜意识中的知识和记忆会在瞬间喷发。

02





潜意识是获取灵感的途径

要想让潜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我们所用,就必须进行强烈而持久的思考,换言之,要通过反复思考,使念想渗透至潜意识。

商业活动亦是如此,只要合理使用潜意识,就能取得出色的成果,比如“想让自己的公司变得更好”,如果抱有这样的愿望,每天思考各种方式方法,一旦该念想进入到潜意识中,就能够在意想不到的瞬间突然闪现绝妙的灵感。

被人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曾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他之所以这么说,很可能因为他也是每天坚持努力的人,通过反复实验和思考,使自己的念想渗透到了潜意识中,于是在瞬间获得了灵感。

图片

换言之,每天从早到晚做到“有意注意”,不断认真思考工作和经营事务,就能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驱动潜意识,从而获得绝妙的创意。通过这种方式闪现的灵感往往是一针见血、触及核心的,因此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我从年轻时起,就会因为突然想到某个点子甚至在半夜惊醒,在再次入睡之前,我会把脑中浮现的想法写在枕边的记事本上,第二天早上,到了公司后,我便立即把晚上闪现的灵感付诸实践,我经常会有这样的奇妙体验。

还有另一种情况,企业家对公司既有业务抱有危机感,因此想扩展新领域、尝试多角度经营、提高技术水准;然而,自己一无经验,二无学问,更不用提技术了,可如果不这么做,公司前途堪忧,于是每天苦苦思索。

某一天,该企业家参加了一个同学会,在与周围人觥筹交错之际,突然有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邂逅。

图片

“啊?好久不见。你现在在做什么工作?”

“我现在的专业是这个技术领域,在从事这样的工作。”

而这正是自己想拓展的新领域。

于是说道:“能和我详细谈谈你的工作吗?”

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了他的工作不如意。

“我(向公司领导)提议这个项目,可公司就是不批准。”

心想,这是个机会。

于是对他说:“我的公司目前规模不大,但只要你愿意来,我一定让你尽情发挥自已的技术实力。”

图片

大家可能认为上述案例只是一种偶然,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企业家并不一定非得是“全能者”,我虽然让京瓷公司一路发展到今天,但所有业务当然不是由我一手包办,我怀着“想完成项目”的强烈愿望,从而驱动自己的潜意识,这样一来,各领域的专家就如同感知到我的念想一般,渐渐聚集到我的身边,纷纷向我提供协助;正因为如此,我才能有今日的成就,如果没有足以驱动潜意识的强烈愿望,即便你所渴求的理想人才从你面前经过,你也会毫无察觉,从而错失良机。

只要坚持认真地反复思考,人人都能做到“怀有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

03





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必将实现


大学毕业的员工往往爱钻牛角尖,如果没有理论依据,他们就很难接受你所讲的话,因此,在解释“强烈而持久的愿望”的必要性时,我也采取了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

如果让世界上的大多数成功者现身说法,他们的话都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四个字:心想事成,所有的成功故事,几乎都可以如此总结归纳。

在宗教中,也能找到与之殊途同归的道理,比如佛教教义中有“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之说,该道理告诫我们:“如果自己陷入不幸,如果公司经营不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念想和思维所致。”

图片

换言之,“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必将实现”是一个普遍真理。“是否使用潜意识”只是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要一心念想”无论如何都要实现”,就一定能心想事成。

可很多人似乎并不相信这个真理。不少人在看到别人的成功案例后,心想:“好像并不难嘛!我也试试。”可他们只是简单的效仿,于是纷纷失败。

成功需要强烈而持久的愿望,仅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肤浅态度,当然不可能实现梦想。有人会问:“那么持续思考一年呢?”一年或许也远远不够。可能有人通过一年的思考而梦想成真,也有人仍未圆梦。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愿望的强烈程度。

这个问题不像“1 1=2”这样具有明确的定义,不管我怎么强调“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必将实现”,也总有人会抱有疑问,但如果是有过成功体验的人,就肯定会同意我的说法;换言之,有的人之所以无法成功,正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成功,由于不相信自己,自然就不可能怀有强烈的愿望,于是就无法实现目标。

图片

我经常强调:“不管现实状况多么艰苦,都绝对不能对自己的人生和公司的未来抱有悲观态度。”应该拥有坚定的信念——虽然我现在面临艰难困苦,但我的人生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我的人生必将辉煌,我们公司今后必将发展壮大。

人的健康亦是如此,如果因为身患疾病而对将来心生悲观,那么原本能够治愈的疾病都会治不好。人早晚终有一死,所以不要伤心伤神地担忧将来,而要抱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自己说:“我的病一定能痊愈。”即便最后还是医治无效,也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死亡——人生本就如此。

图片

中村天风先生对于“持久的愿望必将实现”,也曾有过直截了当的阐述,我把他的这段语录作为京瓷公司的口号之一,也曾在盛和塾的例会上向大家介绍过。

“要想让新计划成功实现,关键在于志气高昂、不屈不挠、一心一意。”

大家在制订经营计划时,肯定会抱有“想让自己的公司变优秀”的想法,但这还不够,必须做到“不屈不挠,一心一意”;换句话说,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要拼命努力、心无旁骛。这样的态度便是中村先生所说的“志气高昂、不屈不挠、一心一意”。

不管前方将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不气馁,不放弃,以“水滴石穿”的精神,誓要达成目标,这种纯粹而坚定的信念,便是成功的秘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