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库专题 | 新经济企业价值观及价值再造的一般方式

 GEI新经济瞭望 2021-06-24

课题组作者:徐苏涛、蔡杰、谢盼盼、袁硕平、杨洋、董家瑞。

 引言 

新经济时代,不仅出现了诸多与传统企业价值规律相违背的现象,还出现了大量“泡沫”;与此同时,诸多“改变世界”的原创技术、商业模式、新兴业态、新锐品牌脱颖而出。在新经济条件下,研究企业的价值及其再造方式,核心是从“创新驱动不仅是对人的价值驱动,还是对企业家的利润驱动”展开。而这句话便要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语境下去理解。那究竟什么是最好的时代?一个最好的时代,就是强调个人价值的时代,就是任何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时代,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专业分工与商业交易共同创造财富、增进福利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伴随泡沫破灭、理性回归与最佳实践,价值永远是人们财富创造的本质以及财富分配的来源,而价值再造则成为新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财富创造、财富分配的核心,这便需要对新经济企业价值观及价值再造一般方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拥抱新经济企业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轻的方式下、最高的门槛下,针对多大的市场、抓取多大的流量、抢占多大的份额,最终挣更多的钱、更大的钱、更值钱的钱,进而具有更大的价值。从工业经济到新经济,产业运动规律、价值规律、组织方式、经营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对企业价值观的认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新经济价值的回归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然来袭,与历次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以往的产业技术革命是生产方式决定生产方式,而这一轮的则是生活方式反向决定生产方式。在此背景下,也出现了很多新经济现象,诸如“烧钱”投资运作机制、先流量后收益的商业逻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马太效应、行业第一是第二的10倍的“平台幂次效应”、“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来买单”的游戏规则、虚拟货币以及反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等等。与之相适应的,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

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硅谷几乎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家通过“改变世界”而迅速崛起的企业,而且这一从零到数十亿市值的过程越来越短,包括从英特尔到苹果、从升阳到思科、从雅虎到谷歌。惠普公司从创立到10亿美元市值用了47年,微软则用了15年,思科成立不到6年就成功上市并很快突破10亿美金,Google从创立到进入世界500强也只不过用了几年的时间。然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条件下,这些快速发展早已成为过去时,从硅谷到全球转而出现了更加爆发增长、井喷发展的企业。如今,我们将一批创办时间10年之内未上市前估值达10亿美金的企业称之为“独角兽企业”。

从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市值超过10亿美金的高技术大公司,到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未上市企业,其根本原因就是伴随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以及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自然越来越短,产业变革、业态创新呈现断崖式塌陷与爆发成长“大破大立”的发展态势。从以往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乎到了“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崖式塌陷与爆发成长将成为常态。如今,几乎没有百年老店,只有创业创业再创业、创新创新再创新的企业。这其中,技术突破打开了生产生活疆域,模式创新打破了以往的时空局限,业态创新引发了消费需求升级,金融资本打破了滚动发展。风险企业家正是在创业投资的支撑下,以科技创造财富和生产力,加速推动技术创新的繁荣和创业资产的几何级、指数级增长。

在此背景下,对于一个企业所衡量的标准,不是当前的收入、利润乃至市值,而是在可预期、可预见、可触摸的想象空间、流量支撑、市场位势、技术变现、盈利模型等条件下,在未来是否有更爆发的收入、更暴利的利润、更爆棚的市值。正如《从0到1》上的价值理论,要看到企业长期发展的价值,而不是只关注当前的发展、盈利。那么,立足当前,更用中长期眼光来看的,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的价值;而这种遵循新经济规律的企业价值观,就是新经济企业价值观。

(二)新经济价值的再造

在新经济价值观条件下,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企业价值再造”这个话题或者这个词语?这不仅源于对创业的本质、对成功创业模式的理解,也源于对企业的存在意义、对成功企业发展模式的理解。我们常说,“创业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再造”。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创业即是由新的创业者组织资源,通过穿透产业链、重组价值链等,打破既定的产业格局与市场结构企业家的过程。他能否取得商业成功,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能够创造一种价值,进而赢得市场青睐。实际上,这个创业的过程就是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而企业所存在的意义便在于他是否为市场或客户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更进一步说,一个企业能否做多大、跳多高、跑多快、走多远,便在于他价值再造的模式、结构与能力。而这些价值再造背后所呈现出的规律性认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放眼“一大周期”,也就是在技术生命周期上实现超周期发展。我们所说的“技术生命周期”,实际上是对宏观经济发展周期、中观产业生命周期、微观企业生命周期背后的结合部,企业的价值再造需要具有“微观-中观-宏观”的发展视野。在整个生命周期上,不同发展阶段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任务与发展障碍、发展机制与发展路径。企业价值再造,不仅需要在此视角下充分考虑市场的与行业的成长性,亦要考虑技术构成的与制度结构的成熟度,还要考虑资源与要素的匹配度。

二是革新“两大链条”,也就是对产业链上中下、价值链左中右的穿透。以往我们对产业以及企业的理解与认识少不了“产业价值链”,而企业的各种创新基本上都围绕着产业链、价值链展开。对于产业价值链的穿透,核心就是基于市场机会洞见反向创造价值的过程所在。只有将外部一个个连续的商机、一个个可能的市场化零为整,反向配置内部资源、优化技术构成、调整制度架构等,方能在新经济条件下“把握战略机遇”。

三是把握“三大机制”,也就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融合和跨界。分解更多的是不同价值(链)系统意义上的,融合更多是业内技术、业务、市场的融合,跨界则是做个产业之间的、各次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这种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融合、跨界,所影响的不但是新业态、新模式,还直接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市场有着直接的影响,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方式。一个企业从分解到融合再到跨界,越往后,越有更大的价值。

四是引爆“四大脉搏”,也就是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尤其在新经济条件下,新思想与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不但是价值再造中最活跃的因素,还隐含着价值再造的结构化生成机制。以往,技术创新往往是产品创新,甚至到一个产业的生成。但如今新技术已经不再是产品本身或者其中的核心元素,不过是新产品的一部分。技术再先进、技术人员再聪明,但伴随摩尔定律总会被超越,新模式反而超越新技术成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的核心。这种模式是一种因势利导、环环相扣的商业逻辑,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能够取得商业成功,不能简单的拷贝或复制。但模式的背后,恰恰是具有一定价值元素的新思想。简而言之,由于思法不一样,做法就不一样,工具就不一样,最终的产业形态就不一样。

二、企业梯队成长路线演化

在以往产业管理范式下,产业主体培育往往强调“小微企业-规上/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发展企业梯队,代表了传统工业管理逻辑与静态思维,反映的则是企业从销售商贸介入生产制造、再介入研发创新、最后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的滚动发展逻辑。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梯队成长路径加快向“变革创业-高成长瞪羚-独角兽-龙”的企业梯队方向转变,从滚动发展到裂变发展、从线性增长到爆发成长、从生命周期到超周期,形成爆发成长发展态势。

(一)传统企业成长路线

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长发展往往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由“企业家的创新”驱动的生产函数。尤其是在熊彼特意义上,这种生产函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生产函数主要体现在一定生产的技术构成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这种技术构成历经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总体上技术生命周期较长,这不仅直接决定了经济周期的长度,还决定了产业生命周期的长度,最终决定了企业生命周期的长度。

在一个相对较长的生命周期上,很多企业最基本的发展机遇、发展逻辑、增长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工业经济气息和路径依赖。从发展机遇来看,主要是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以及部分融合抓住商机;从发展逻辑来看,往往是从销售、贸易介入生产、制造再到研发、创新,进而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的滚动式发展;从增长方式来看,更多的是通过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等形成更加注重收入的线性增长。

在此条件下,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的核心,是看准了、认定了市场方向,在通过资本化的资源配置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创造生产力和财富,基本上可以说是要素、人力等生产要素跟着资本走、跟着市场走。而伴随着各国各地区传统工业经济管理发展,往往形成“小微企业-规上/骨干-龙头企业-跨国公司”的企业梯队。

(二)新型企业成长路线

但在新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创业的本质,还是企业的发展在于一种价值再造,并非单纯的生产函数。这种价值再造的核心,是如何把人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群和而不同人的价值或潜能转化为商业价值。与此相适应的是,生产技术条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核心是伴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技术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进而导致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只有超周期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在一个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上,很多企业在最基本的发展机遇、发展逻辑、增长方式上必然要发生更大的变化。

从发展机遇来看,以往还有所谓的“蓝海”,但在全球化条件下除了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相对意义上的“蓝海”,实际上的通过产业价值链分解“蓝海”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产业价值链前后、上下、左右的“穿透”实现产业融合与产业跨界;从发展路逻辑来看,更多是新思想驾驭新模式、新模式架构新技术、新技术衍生新业态,最终彰显“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的价值主张与井喷发展;从增长方式来看,只要有原创的思想、好的团队,加上一定的专利技术与创业资本,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发展成为“改变世界”的大公司,体现为更加注重价值的爆发成长。

在此条件下,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的核心,更多的是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加速跨界融合条件下,不仅通过超前的洞见能力将一个个连续的商机、一个个可能的市场化零为整,还发挥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才能与商人特质将人的梦想与价值、商业模式的力量、技术的门槛、资本的杠杆有机结合,最终从滚动发展到裂变发展、从线性增长到爆发成长、从生命周期到超周期、从注重收入到注重价值,形成从“变革创业-高成长瞪羚-独角兽-龙”的创业梯队。

三、企业价值再造基本途径

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任何一个企业价值再造的模式,或者价值再造途径,往往脱离不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的主要维度,有的企业由此走向创业成功,有的企业由此实现高速增长,有的企业由此做强做大。这便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组织、新市场、新场景。


(一)新产品

主要指创造某种新产品或对某一新或老产品的功能进行创新,并以此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其中,全新产品创新是指产品用途及其原理有显著的变化,而改进产品创新往往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的功能属性进行拓展。往往有如下几种具体形式:一是形成全新产品,要么是同类产品的第一款,要么创造了全新的市场;二是构成新产品线,通过全新的产品线赚取全产品线、全产品生命周期的钱;三是产品重新定位,要么是重新定位于一个新客户群体或市场,要么是应用于一个不同的领域,主要适于老产品在新领域的应用;四是产品的改良改进,重在功能、性能、价值等方面有所提升,本质上是新老产品品种的替代;五是产品质优价廉化,在性能和效用上没有改变,但性价比提高了。

(二)新技术

主要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一系列技术活动,并以此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种新技术模式,主要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在整个技术生命周期上,技术创新偏重于中后端,主要包括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商品开发、工艺开发,涵盖了应用研究、小试、中试、产业化等环节。技术创新从创新方式上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模式,在创新层级上分为适应性创新与变革式创新、渐进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跟随式创新与引领性创新、集成性创新与原始性创新。

(三)新服务

主要指借助新的概念、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手段所形成服务方式,让用户或潜在用户感受到不同于从前的崭新内容或服务体验,并以此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种新服务,要么是借助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服务理念变革,创造全新的服务,带来技术服务化;要么是局部地应用相应技术手段,带来服务技术化;要么服务延伸、服务改善、风格转变,带来服务形象化;要么重新定位,形成更具品质的新服务,带来服务品牌化。但不论如何,其背后有四个关键:一是价值主张,即服务提供商以什么概念吸引新老客户;二是服务入口,即服务提供商与客户端交互渠道;三是服务体验,即服务提供商和客户间有效传递所共创或获取的价值途径及消费体验;四是技术门槛,即如何开发新技术并应用于服务系统中。

(四)新模式

主要指以新的商业模式取得商业成功,带动企业发展。任何具有爆发性的商业模式,往往都是围绕一个很小切入口做到极致,从过去产品思维的“以产定销”到用户思维的“以销定产”,利用自身长板挖掘亮点和卖点将市场及客户的痛点、难点、甚至痒点转化为自身的赢利点与业务的爆发点,颠覆以往的游戏规则、技术路线、成本结构、组织方式、经营形态,使得资产越来越轻、销售渠道越来越短、交易环节越来越少、成本结构越来越优,成为全新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新兴市场的开创者,赢得“受众多、费用低、体验好、速度快”的消费体验。

(五)新业态

主要是运用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经营技术、新的经营手段由此创造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商品组合的商业形态去面向不同的顾客或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新业态出现,取决于产业价值链运动的三个规律:一是产业价值链分解,伴随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最终导致企业内部直线系统的(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支持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法律事务等)的价值链环节分解、独立出来,逐渐发展形成了新的业态;二是产业价值链融合,伴随价值链分解,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在制造业与服务业领域不同价值环节或价值链再重组,使得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改变,服务的内容和模式发生改变;三是产业价值链跨界,承载了两个以上产业的功能,不仅企业组织发生重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也发生重组,使得产业边界模糊化。

(六)新组织

主要指通过改善或创造更好的组织环境和制度,促进“权、责、利”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及“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化配置,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有效并以此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使得企业得以发展。这种组织创新既包括产权制度,又包括组织制度建设,还包括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既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又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既要建立以外部环境反向配置资源的机制,还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既要加强价值形态管理,还要充分把人的因素无限地方大。

(七)新市场

主要是指通过改善或创造新的交易模式或交易方式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并以此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一般而言,市场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新的交易模式下开拓新市场,这种新市场要么是地域意义上的,要么是需求意义上的,要么是产品意义上的;二是在新的交易方式下创造的新市场,重在通过建立新的交易机制或市场秩序,架起企业产品与顾客需求之间的联系桥梁,在别人认为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创造出一个新市场,建立一种更合理的市场结构,而非单纯解决将商品卖出去的问题。如“分期付款”使目前暂元购买力的人有了购买力;如“第三方支付”通过虚拟空间解决了买家与卖家的信任问题。这其中,市场创新的方式很多,主要包括产品方式、价格方式、渠道方式等等。

(八)新场景

就是围绕市场需求、市场应用、市场交易、终端服务、消费体验等处罚,在用户思维下融合数据、内容、服务、体验、空间等,激发新的需要、再造新的需求、满足新的体验。核心是通过场景的培育和发育,创造需求、打磨产品,提供数据、改进算法,提供市场、迭代商业模式,进而产生全新的形态业态、商业模式、服务产品等。

四、商业模式创新基本原理

成功商业模式非常一样而又非常不一样。非常一样的是具有共同的创新规律、基本特征与生成机制,创造性地将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盈利模式与经营机制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活力、价值与营收能力;非常不一样的是这一模式是在一定条件、结构、生态下的成功,更多的具有个性,不能简单的拷贝或复制,需要充分借鉴基础的创新或颠覆。

(一)战略选择

在战略抉择上,任何具有爆发性的商业模式,往往都是围绕一个很小切入口做到极致,或者围绕很窄的突破口无限地放大;这个切入口或者突破口要么来自新兴领域、交叉领域,要么来自长尾领域或者空隙领域。无论企业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往往都需要做成一个图钉,不但有深厚的根基,还有一针见血的不可替代性,需要的就是集中一点、专注或者执着。所谓“视野越宽,领域越窄”;“什么事都想做,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向宽处发展增加竞争对手”,成功的企业战略一定是以小见大。

(二)价值再造

在价值再造上,任何令人尖叫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利用自身长板挖掘亮点和卖点,将市场及客户的痛点、难点、甚至痒点转化为自身的赢利点与业务的爆发点。以往在稀缺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再造主要表现为劳动过程中的使用价值,企业只要把东西生产出来卖出去就完成了价值创造与转移的过程,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几乎越来越难。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超越“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廉”或者“你无我有、你有我专、你专我精”的竞争段位,找到自身真实的、独特的、简约的商业模式,一句话说出商业模式及产品服务,“如入无人之境”。

(三)创新路径

在创新路径上,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往往不是技术创新驱动,而是想法决定做法,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架构往往从思维层面的价值主张到怎么做的业务模式再到功能实现或者屏蔽门槛的产品技术。在很多的创业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有三条路径:一是技术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一般是很多科技创业人员所作所为;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倒逼技术门槛架构,一般是很多不懂技术但善于配置资源的企业家所擅长的;三是两者相互结合,一般是磕磕绊绊地走三年的弯路,甚至发展成为长不大、死不了的“小老头”企业。过去技术就是产品本身,但现在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再先进总可以被模仿和超越,但一定技术门槛基础上的模式可不一样,是一整套、环环相扣、因势利导的商业逻辑,真正的商业模式之所以难以被模仿,是因为模式背后的思想难以模仿。

(四)发展模式

在发展模式上,任何更具有裂变性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借助资本运作打破传统从销售、贸易介入生产、制造再到研发、创新,进而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的滚动式发展战略逻辑,进而实现爆发式成长。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核心是能够打破在既定生产函数、技术构成、制度架构条件下,通过土地、劳动力、资本、能够等资源要素投入就可以滚动发展的工业经济思维,而是要将人的梦想与价值、商业模式的力量、技术的门槛、资本的杠杆有机结合,实现新经济条件下的爆发式成长。

(五)生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上,任何更快的商业模式,往往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或者“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用外部信息反向配置组织内部资源,从过去产品思维的“以产定销”到用户思维的“以销定产”,更加快速地响应、契合、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过去是生产决定消费,未来一定是消费决定生产;过去的产业技术革命是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而未来一定是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质优企业只有往外看才能往内看,只有往(线)上走才能往(线)下深。未来的产业革命,不仅要通过互联网+加快往虚拟空间上走,还通过+互联网往物理设备上落,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机结合。

(六)组织实施

在组织实施上,任何更加轻盈的商业模式,往往是资产越来越轻、销售渠道越来越短、交易环节越来越少、成本结构越来越优,尤其是能够实现大规模、集成化、常态化定制取代大批量生产供应,将交易成本转化为价值再造的源泉。最近这些年,有人说阿里干了很多坏事,但是我们不能只从这种角度来看待问题,只要是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反而可以这么理解,德国、英国、日本电商不发达,恰恰是在保护落后。而为什么很多大企业都是一帮“粗人”做成的,而越知识分子的越是搞得一团糟?那是因为这帮老土冒更懂的干净、利索、有效、经世致用的策略。

(七)运营保障

在运营保障上,任何具有较强延展性、裂变性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立足开放运营强化资源整合或者提升跨界整合能力,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最终要么实现业态创新,要么实现跨界融合。现在的创业,本质上是在有了企业家领袖人物,有了执行力强的创业团队,有了独门技术,有了靠谱的商业模式后,剩下的就是拼资源的时候。而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核心就是如何配置资源,从过去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到共生共荣的竞合,通过联盟、外包、合作、嫁接等方式整合资源,用己所长、集采众长、穿透价值链,打破埋头苦干、封闭经营的传统经营逻辑。

(八)创新层级

在创新层级上,颠覆以往的游戏规则、技术路线、成本结构、组织方式、经营形态,不但是既定发展结构与游戏规则挑战者、颠覆者、搅局者,还是穿透产业价值链,成为全新游戏规则制定者、新兴市场开创者。这种创新,就是刚才说说的,要么是新产品、新技术,要么是新服务、新模式,要么是新业态、新组织,要么是新市场、新场景;而这种层级,要么是适应创新,要么是跟随创新,要么是颠覆创新。

(九)消费体验

在消费体验上,不论传统与新兴与否,最能满足市场与客户的逻辑是不变的,过去在传统领域讲求“产量大、价格低、质量好、速度快”十二字方针,现在叫做“受众多、费用低、体验好、速度快”十二字秘诀。“产量大、价格低、质量好、速度快”是中国制造肆虐全球的秘诀。但在新经济条件下,这个秘诀需要有新的内涵,从产品思维的“产量大”到用户思维的“受众多”,从物美价廉的“价格低”到社会进步的“费用低”,从工业时代的“质量好”到新经济时代的“体验好”,但“速度快”则是不变的。所谓“兵贵速,不贵久”,“快”可以先声夺人、可以高位撇脂、可以赢者通吃、可以以战养战。

(十)企业价值

在企业价值上,从纵向一体化到专业化,从产业融合到产业跨界,一个比一个更值钱;从平台经济到生态经济,从范围到共享经济,一个比一个更有价值。产业规律从分解、融合到跨界,企业经营的疆域、经营的层级不断延展和提高,其价值也得到了不断地变化。在产业分解条件下,更多的是产品经济,核心是把东西通过交易前台卖出去,是一个个钢镚地赚小钱,是典型的前台思维;在产业融合条件下,强调我搭台来你唱戏,侧重细水长流地赚大钱;在产业跨界条件下,是前后台的有机结合,在一个创新生态之中,大钱小钱一起赚钱。

五、企业爆发成长发展机制

企业爆发成长,从根本上而言源自产业发展从产业价值链运动规律向产业生态发展规律方向演进所产生的大机会大发展,核心是通过产业的跨界融合“穿透”传统产业价值链。这其中,合伙制、平台化、跨界别、生态圈、自成长、引爆点从发展基因到发展趋向、从根本特征到根本环境、从发展方式到导向结果,不但决定着成为企业爆发成长的核心元素,还有机结合在一起决定着企业爆发成长的机制。



(一)合伙制——只有坚持团队创业才能从基因上跨界融合

越是新经济,就要越创新、越创业、越充满创意,但这些事物的源头恰恰是人本身这种最革命性的因素。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只有一位具有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才能、商人特质的掌舵人,能够在持续技术创新、科层管理模式以及工业化大生产生带着“哪怕是一群绵羊”,亦可以适应产业价值链分解、卖方市场,并实现滚动发展、线性增长。但在强调爆发增长成长的新经济条件下,只有企业的性质变了、创业的主体变了、资源的配置方式变了、价值再造的机制变了,才能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爆发成长。从企业的性质来看,企业不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企业,而是和而不同的人在事业上组合的契约机制,本质是不同代际、非常一样而又非常不一样的自然人结为不断延展、传承、沉淀的法人超越有限理性;从创业的主体来看,不仅是一位具有领军性质、灵魂作用的企业家,还有和而不同的一群创业者,雇佣制让位于合伙制;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所有的产业资本、创业资本、专利技术等资源要素都跟着人走、跟着人的想法走;从价值形成机制来看,人因创业而更有价值、把潜能释放,进而把这种价值转化创新价值、服务价值、使用价值,最终转化为商业价值。这其中,只有强调合伙制的契约精神,只有强调将非常一样的价值观、梦想、观念、愿景、斗志、激情与非常不一样的个性、经历、能力、专长、资源结合在一起,才能从基因上决定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业务发展边界,进而实现跨界融合。

(二)平台化——只有强调平台交易才能从价值上赢者通吃

严格意义上,平台是链接上下游、供需端或买卖方的第三方或第四方服务,也是从撮合交易、资源配置、开源创新等过程的交易费用降低、价值增值中分享收益的经营实体。平台的出现,既有着深刻的互联网背景,主要是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从竞争趋向竞合、业务关系从供应关系到了创新生态、组织方式从单打独斗趋向协同发展,尤其是企业需要打破以生产为本位的以产定销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外部需求反向配置内部资源的机制;也有着新经济发展的社会根源,主要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为代表的社交化发展趋势不仅使得人人互联还解放了人、延展了人,打破了以往产业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模式的逻辑。总之,平台企业之所以更有价值、能够实现“赢者通吃”,核心在于其通过独特商业模式改变行业景框、设定新的游戏规则、合并细分市场、整合顾客需求进行价值创新,带动企业、客户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或者共生共荣,成为新经济发展及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组织者。

(三)跨界别——只有强调业界模糊才能实现价值链条穿透

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准确地说,是在刚性的产业规制、泾渭分明的产业界限、科层化的产业组织、条块分割的产业管理的范式下,只能在企业集团层面实现多业务、跨行业、多业态的发展,难以在一个业务是实现产业跨界融合,或者在一个平台上衍生形态各异的新业态。但在新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兴起,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业态,没有难以跨界融合的领域,只有难以跨界融合的想法,而最有价值的企业或者爆发成长的企业,往往源自各产业、各行业交叉领域的边缘式创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跨产业、行业领域的产业融合,譬如如今的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产品即服务、制造即服务;另一方面便是不同产业领域的跨界,核心是对对产业价值链前后、上下、左右的“穿透”。如果说以往产业价值运动的规律更多的从制造业、服务业中分解、融合,在产业中观层面出现了更多产业细分,在企业层面出现了单点突破的新业态。那么在新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以数据驱动的产业跨界融合,往往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融合为基础,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形态,实现产业价值链前后、上下、左右的产业融合、价值穿透与行业跨界,最终形成全新的新业态。譬如,一个生物CRO企业更多的促进了医药单个行业的研发服务外包;但一个(互联网+)&(+互联网)的美容美发创业企业,就既有智能硬件,又有门店连锁,既有植入电商,还有基因检测等等,完全打破了以往美容美发的产业边界与行业形态。

(四)生态圈——只有打破企业边界才能从无形中高位谋势

按照科斯在《企业的性质》的解释,就市场及组织间的交易费用的视角,企业被视为在一定交易费用区间内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价值组织。但在新经济条件下,只有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优化经营场景与外部关系,才能打破企业边界,进而从无形中高位谋势。一方面,从外部关系看,核心是从单向传导到生态闭环。在以往工业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外部关系,准确地说是客户关系,更多的是通过交易与合作单向地、双边地传递价值、供应产品、提供服务等,甚至是如上所述是一锤子买卖。但在新经济条件下,能够实现爆发成长企业的外部关系,更多的需要双向的、多边的共生共荣,不局限在分工与交易,还体现在各类协同创新。譬如,一家汽车模具云制造服务平台,过去是给主机厂按需提供智能化产品就够了,但现在从下游研发的源头介入新品创新及供应,便打破了以往的供应关系,形成联合创新体。另一方面,从经营场景看,核心是从封闭运行到开放运营。在以往工业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伴随着老黄牛式的埋头苦干,遵循“以产定销”的产品思维以及“产供销人财物”六位一体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并通过滚动发展实现内生增长。但在新经济条件下,任何更快的商业模式,往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语境下,着眼或利用外部信息反向配置组织内部资源、调整运作机制、完善经营布局,从过去 “以产定销”的产品思维到“以销定产”的用户思维,更加快速地响应、契合、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并通过联盟、外包、合作、嫁接等方式整合资源,用己所长、集采众长、互利共赢,打破埋头苦干、封闭经营、滚动发展的传统经营逻辑。

(五)引爆点——只有强调洞见卖点才能从流量中快速谋利

在工业经济形态下,一个创业者能否成为企业家,核心是在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新业态涌现的运动规律中,借势、把向、踩点、卡位、顺道,说的直白一点,叫做“把握战略机遇”。但这些战略机遇还存在一定的刚性:一是技术生命周期较长,产业变化没那么快;二是产业价值链的语境,在一个产业内审视的视角;三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盲点甚至蓝海。但在新经济条件下,这种具有一定刚性的战略机遇越来越少,由于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导致产业变化越来越快,在一个产业领域的价值链分解融合到了多个产业领域的跨界融合。但新经济意义上的成功创业,一定是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加速跨界融合条件下“洞见演化机会”,只有将一个个连续的商机、一个个可能的市场化零为整,方能在新经济条件下“把握战略机遇”。这种机会的洞见,核心是利用宏观产业生态、中观产业业态、微观商业模式的视角,提升对未来、对跨界融合等方面的洞见能力。这种洞见,从价值再造的角度,要么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市场或者要么是新组织;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核心是通过抓取流量的过程中,挖掘买点、挖掘噱头、挖掘偏门,将市场及客户的痛点、难点、甚至痒点转化为自身的赢利点与业务的爆发点。

(六)自成长——只有强调内生发展才能从平台上坐享其成

一般而言,以往企业的发展往往依托线下物理空间,开始围绕一个区域小市场,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接单、一个一个做事、一个钢镚一钢镚地挣钱,而且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交易、流通等等大都是自己做的,当然还有一定的外包,一旦一个区域小市场成熟了再通过扩大再生产做滚动式的横向拓展,而且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雇佣的生产制造的人多而善于运营运作的人少,最终建立了符合线下运行条件下的经营理念、生产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组织方式以及商业规则。但在新经济条件下,这种滚动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波波爆发式增长的冲击。这种冲击波的愿景就是,从基于线下物理空间的第二方创新与运行到基于线上虚拟空间的第三方创新与运行,从一个一个接单到长效化、成批次、集成化的接单,从一个一个做事到大规模众包研发、社会化生产、敏捷供应链、分布式检测、粉丝式传播等等,从挣辛苦钱挣累死累活的小钱到挣细水长流的大钱,从一个一个的区域小市场滚动发展到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高举高打实现爆发增长,从需要大量的人到技术工具替代,核心是打破以往传统经营理念、管理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路径依赖,将相应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及商业规则进行互联网化的颠覆、重构和表达,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的自组织与自成长。在自组织、自成长条件下,企业的运行方式、组织方式、操作方式、执行方式、传播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分享经济领域,便是围绕一个细分领域设计服务产品,通过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定价出质优价廉的服务套餐,吸引了大量买家及其订单后,通过地理信息服务匹配分布式的、非雇佣式的执行人员予以服务交付,并发挥第三方的市场权势,按照品控要求及客户反馈等,通过第三方支付把相应的服务费用转给服务执行人员,并从中获取相应佣金或收益。这个过程的核心,不仅是把以往线下游戏规则、技术标准、组织方式进行互联网化的颠覆、重构和表达,还需要将线上商业游戏规则与线下服务游戏规则相结合,更需要插上衍生服务或增值服务的翅膀,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六、新经济企业价值的判断

如今,衡量一个企业越来越不是单纯的盈利和收入而是价值。所以到底如何看待企业的价值,本身是一个具有一定技术性的方法问题。就整体论而言,更需要用“团队价值、行业价值、市场价值、社会价值、投资价值”五位一体的方式来看待创业、看待企业的价值。


(一)团队价值

在新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只有把和而不同的人在事业上的价值、潜能转化创新价值、服务价值、使用价值,最终转化为商业价值,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创业、企业能够走向成功。这其中,在看团队价值的时候,核心是看三点:一是有没有真正的企业家。或者叫做领军人物,具体而言就其企业家精神、商人特质、职业经理人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一个企业家,尤其是创始人,直接决定着这个企业发展的基因,而没有真正企业家的企业几乎一文不值。二是是否有和而不同的合伙人。一般而言具有狼性和激情的大老粗+事无巨细的管家婆+想象力创造力的专家+灵敏灵活的交际花+有资源的或能倒乱的往往是最完美的。但核心是“非常一样而又非常不一样”,非常一样的是价值观、梦想、观念、愿景、斗志和激情,非常不一样的是个性、经历、能力、专长和资源。三是有没有现代的治理结构。核心是这些非常一样而又非常不一样的人在事业上组合的契约,譬如雇佣制让位于合伙制是重要的,创业者有其股、创业者掌其股是必要的。说白了,团队价值主要是看人的问题以及人背后的制度安排。解决了人和制度的问题,就一半意义上的决定了这个创业、这个企业能否跳多高、做多大、走多远、跑多快,甚至赚多少钱。

(二)行业价值

当前,产业发展大破大立,但对于如何判断一个创业、一个企业的行业价值,主要三点及其背后的规律性认识:一是是否领先一步。核心是看这个创业、企业在产业分解、融合、跨界三大价值运动中的层级。分解是价值链意义上的,融合是一个产业内的,跨界则是做个产业之间的。从分解到融合再到跨界,越往后越有更大的价值。说白了,就是通过对机会的洞见,抢占一个风口浪尖,不光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猪也能飞起来”,而是只要领先一步就能取得先机。二是是否契合时宜。这主要是看所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或者是产业生命周期的哪一个环节,需要判断时间内是否能够起步、爆发或裂变;这个生命周期有多长,长需要有长的办法,短需要有短的办法;以及采用何种技术路线更能够脱颖而出。有些创业一看就很难成功,不是技术不先进,而是时机不成熟;有些创业一看就容易成功,不是团队太成熟,而是时机到了。三是是否高位切入。核心是在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上,或者说在整个国际产业价值链与经济分工中所处于的位置,有的是高举高打,有的需要低开高走。这其中,行业价值核心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创业、一家企业到底能跳多高的问题。

(三)市场价值

以往在工业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是生产决定消费;如今在新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是消费决定生产。只有以用户思维、客户需求、消费需要为导向,以新的商业模型和新的消费剩余产生新的市场。所以在这个判断之下,市场价值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是否有足够大的新的市场空间。目前纯粹的蓝海几乎已经不存在,更多的是通过穿透价值链创造新的市场,新的市场越大这个创业就越有想象力、这个企业就有更大的价值。过去80%的市场份额由20%的客户贡献,未来80%的长尾客户将贡献80%的新增市场。二是是否有足够快的商业模型。这种模型不是局限在区域小市场通过物理空间上的大量手脚一个一个钢镚赚钱,滚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再一个一个区域扶着,而是面向跨区域乃至跨境的大市场,无论在人力上、技术上、标准上、供应商等等,更快地响应市场。三是是否有足够大的消费剩余。或者叫做消费体验,也就是从“产量大、价格低、质量好、速度快”到“受众多、费用低、体验好、速度快”。这其中,行业价值核心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创业、一家企业到底能做多大、跑多快的问题。

(四)社会价值

以往更多的是强调一个创业、一个企业的商业价值,但单纯为了商业价值而商业价值基本上就没有价值,最有商业价值的价值是社会价值。这其中,判断一个创业、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用商业手段解决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一个创业、一个企业最大的使命和愿景,既不是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也不是解决行业的发展问题,而是为了“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种种“不合理”的社会问题。二是是否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改变。以往在工业经济条件下最好的企业或商业模是是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的,但在新经济条件下,最好的企业或商业模是是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正是由于这种社会价值大,才有了更加持久的企业价值。三是是否对公民社会福祉有所增进。也就是一个创业或者一个企业所创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等等给予大家的效用,准确地说适宜更低的社会交易成本产生的更高的效用,而不单纯是消费剩余。这其中,社会价值核心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创业、一家企业到底能走多远的问题。

(五)投资价值

很多时候感觉很多机构并没有完全基于以上的四种价值,进而对一个创业、企业的投资价值做出判断,更多的是基于既定的商业模型、或者传统商业模型,用静态的、线性的角度来去看待投资价值。应该说,投资价值判断是好判断的,到了估值的具体问题上有更多的算法。但在这里,我们仍然说的是投资价值的判断。对于这个问题,更多的主张是三层面论:一是看创新,核心是这个创业到底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组织、新市场等方面有没有创新、有何创新,没有这种创新的,一般很难形成成熟的创业模式。二是看价值,就是看完团队价值、行业价值、市场价值、社会价值以后,以全新的商业模型、成长假设以及营收机构等予以估值。三是看未来,当然这是把前两个阶段中最灵魂的东西抽出来,即企业家+原创思想+全新模式+技术门槛。

七、新经济创业的一般逻辑

创业需要价值再造,也是价值再造的过程。在新经济条件下,创业的逻辑具体凝结为“以人的价值为根本、以机会的洞见为起点、以想法的变现为通途、以长板的放大为主轴、以人脉的链接为入口、以知行的结合为活力”,最终体现为“以爆发式成长为结果”。



(一)以人的价值为根本

在以往经济形态下,创业往往可以被理解为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源自于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的创新”。这其中,企业家这种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生产函数主要体现的是在一定生产的技术构成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还处于“投入-产出”的段位。在此条件下,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的核心,是看准了、认定了市场方向,在通过资本化的资源配置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创造生产力和财富,基本上可以说是要素、人力等生产要素跟着资本走、跟着市场走。但在新经济条件下,创业的本质在于一种价值再造。这种价值再造的核心,是如何把人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群和而不同人的价值或潜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创业的主体变了,不仅是一位具有领军性质、灵魂作用的企业家,还有和而不同的一群创业者,雇佣制让位于合伙制;二是企业的性质变了,企业不再是科斯意义上的、在一定交易费用区间内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价值组织,也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企业,而是和而不同的人在事业上组合的契约机制,本质是不同代际、非常一样而又非常不一样的自然人结为不断延展、传承、沉淀的法人超越有限理性;三是价值形成机制变了,人因创业而更有价值、把潜能释放,进而把这种价值转化创新价值、服务价值、使用价值,最终转化为商业价值;四是资源配置方式变了,资本、技术等资源都跟着人走。这其中,反映的一个规律是,好的创业一定是能够将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挖掘、释放、延展和挥发的企业组织。

(二)以机会的洞见为起点

应该说,成功的创业不仅仅是创业者、企业家决定的,也是产业运动规律决定的。在以往经济形态下,一个创业者能否成为企业家,核心是在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新业态涌现的运动规律中,借势、把向、踩点、卡位、顺道,说的直白一点叫做“把握战略机遇”。但这些战略机遇还存在一定的刚性:一是技术生命周期较长,产业变化没那么快;二是产业价值链的语境,在一个产业内审视的视角;三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盲点甚至蓝海。但在新经济条件下,这种具有一定刚性的战略机遇越来越少,由于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导致产业变化越来越快,在一个产业领域的价值链分解融合到了多个产业领域的跨界融合,而产业价值链意义下的蓝海基本上是个假说。但新经济意义上的成功创业,一定是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加速跨界融合条件下“洞见演化机会”,只有将一个个连续的商机、一个个可能的市场化零为整,方能在新经济条件下“把握战略机遇”。这种机会的洞见,核心是利用宏观产业生态、中观产业业态、微观商业模式的视角,通过穿透价值链实现跨界融合。这其中,一个成功的创业,首要的是提升对未来、对跨界融合等方面的洞见能力。

(三)以想法的变现为通途

在要素驱动阶段,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构成、生产的制度结构条件下,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最重要。在这个创业过程中,这些生产要素组合的越好就越能适应市场,就更容易走向创业成功;而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越多,往往就会产生更多的生产力和财富。而在投资驱动阶段,资本最重要。如前所述,技术、人才、资源等都跟着资本走,往往是一个经济体的投资率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一个创业“烧”了很多钱然后存活。但只有到了创新驱动阶段,想法在创业过程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业态可以跟随,技术可以超越,模式可以模仿,但模式背后的、具有一定价值取向或主张的思想、梦想、想法是难以跟随、超越和模仿的。这其中,想法对于一个新经济意义上的创业,主要有如下的影响或作用机制:一是现实的理想主义是创业想法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直接决定着一个创业的价值主张,也即伟大的创业源于伟大的想法、伟大的梦想;二是想法决定做法、思路决定出路,由于想法的不同就能产生具有不同价值的商业模式;三是技术成为实现想法的门槛或工具,需要用新思想驾驭新模式,新模式架构新技术,新技术衍生新业态,不断激发新经济的脉搏。

(四)以长板的放大为主轴

在工业经济条件下,创业环境是具有一定刚性的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竞争位势在于抓住商机、谋利重于谋势,一个个地挣小钱;社会分工倾向于纵向一体化;竞存方式是从你无我有到你有我专;发展的关键则是弥补不足、对冲劣势。其背后的理论假设是木桶原理,也就是说水桶盛水多少取决于最短那块,克服短板就找到事物发展瓶颈,就可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在这种理论假设下,一个成功的创业,就要遵循四平八稳的“雷达图”原则。但在新经济条件下,创业的环境进入了跨界融合新时代,一个成功的创业在于如何谋势、做局,然后一个一个的挣大钱;竞存方式从你有我专到你专我精;一个成功的创业在于立足长板超越一般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地建立自己的王国,成为既定产业格局及游戏规则的挑战者、全新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非特定游戏规则的接受者。因而在新经济条件下,让长板更长不仅是创业企业改变行业格局的主轴,还是构筑商业模式、塑造优势的依托,最终将特色优势变现为新的游戏规则及竞争优势,让企业的长板更长、更有价值。

(五)以人脉的链接为入口

自主创新的背后是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同样成功创业的背后也是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在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条件下,大宗资源、小宗商品等产业要素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传统物质资本、低成本制造、大小宗商品贸易、国民待遇为经济活动的主旋律,一个产业或者创业能否成功,在于能否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及服务外包。这个梯度转移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主导下,哪里便宜向哪里布局,进而生成一批本地化的产业价值链。所以在以往条件下,一个创业能否走得更远在于能否融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并占据什么样的环节。但在创新全球化条件下,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尤其以自由贸易、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技术转移、跨区域创业、高端链接等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流,哪里有思想源头、技术源头、资本高地,创新资源就流向哪里。这其中,一个地区、产业、企业的链接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配置资源的核心,既要与创业高地展开高端链接,又要与新兴市场高端辐射,最终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创新生态之中。而在生态视角之下,建立链接依靠的就是跨区域创业与建立人脉,核心的机制是以人脉链接带动专利技术、风险资本、经验知识的链接。在这个链接的过程中,实现四种资源的高效对接及循环,即人才的结合与循环、技术的移转与循环、资金对接与的循环、知识传播与的循环。创业者到企业家的核心,是整合配置、组织动员相应创新资源,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成熟商业模式,传统产业价值链,嵌入全新的产业生态之中。

(六)以知行的结合为活力

用技术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待,一个产品技术主要历经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商业开发、工艺开发、规模生产等环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内,从基础研究到共性技术研究一般是高校院所的事情,而从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商业开发、工艺开发到规模生产是企业的事情。当然对于中国,基础研究是高校院所的事情,规模生产是企业的事情,剩下的是说不清的事情。也就是说,在企业家与科学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还在高校院所创新源头、企业创新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工。但伴随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必须从技术生命周期的后端向中前端前置。这就意味着研发需要与产业化一体,这就意味着科技创业是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这就意味着科学家的企业家化,这就意味着技术需要跟着人走,这就意味着知行合一。这里的知行合一就是创业,创业成为最大的创新,而创业创新则成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活力所在。而“知行合一”意义下的创业,就是打破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不断创业创业再创业、创新创新再创新,永葆创业生机,超越“百年老店”的过时思维。

(七)以爆发式成长为结果

在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一个创业或者企业的发展逻辑往往是滚动式的,往往是通过销售贸易代理、进入生产制造、再进入研发创新,最终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发展机制,被锚定在既定的产业发展格局、市场竞争格局之中。在这种滚动发展机制下,不仅是一个创业、一个企业的土地、能耗、投资、人力等等统统可以计算,其产出、税收也是可以遇见的,体现为线性增长。而在新经济条件下,创业是爆发式成长、几何级增长。只要有一个好点子、好队伍,加上必要的先进技术、充裕的创业资本,就有可能迅速成为高成长瞪羚、独角兽企业、甚至世界500强企业。一个创业能做多大,在于这个企业的梦想有多大;一个创业能做走多远,在于这个企业的见识有多广;一个创业能跳多高,在于这个企业的段位有多高。

结语

企业价值再造需要全新的、结构性的创业创新,而这种全新的、结构性的创业创新,需要遵循新经济发展之“道”与爆发成长之“路”。具体而言,不仅要坚持“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组织、新市场、新场景”价值再造基本途径,还要坚持“合伙制、平台化、跨界别、生态圈、自成长、引爆点”爆发成长机制;不仅要从战略选择、价值再造、创新路径、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实施、运营保障、创新层级、消费体验、企业价值等方面优化商业模式,还需要用“团队价值、行业价值、市场价值、社会价值、投资价值”五位一体的方式来看待创业、看待企业的价值,最终“以人的价值为根本、以机会的洞见为起点、以想法的变现为通途、以长板的放大为主轴、以人脉的链接为入口、以知行的结合为活力、以爆发式成长为结果”。对于新经济企业价值观及价值再造一般方式的研究,并非严谨和精美,甚至对于特殊产业企业不具有普适性,更多的希望提出一种全新的视角,服务于创业创新及企业价值再造!


作者简介:徐苏涛,长城所副总;蔡杰、谢盼盼、袁硕平,长城所合伙人;杨洋,平台业务副总监;董家瑞,武汉院副院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