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普仁:眩晕方

 北京润雨 2021-06-24

十七、眩晕方
【病症:眩晕】
     眩晕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贫血等。常因郁怒伤肝,肝阳偏亢,风阳内动;或因嗜食甘肥,湿盛生痰,风阳、痰浊上扰清窍而眩晕;或因素体虚弱,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气血失荣;或肝肾之间暗耗,髓海空虚而发病。
【针方组成】
百会、足三里、三阴交。
【针方临证】
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气血亏虚: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心悸少寐,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弱。
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下降,少寐健忘,腰酸膝软,耳鸣,舌红苔薄,脉细。
【随证加减】
风阳上扰,加阳陵泉、太冲。痰浊上蒙,加内关、丰隆。气血两虚,加气海。
肝肾阴虚加气海、太溪。
【临床操作】
前两型实证用泻法,后两型虚证用补法。百会平刺0.5~0.8寸,足三里直刺1~1.5,用重按轻提手法,三阴交和腿部六位直刺1~1.5寸,气海直刺1~2寸,穴位在手或足直刺0.5寸。
【针方明理】
贺普仁教授认为对于眩晕,应有特定的认识。在临床上既不能单独用脏腑气血理论去认识,也不能单纯地用经络腧穴理论去理解,而是要用完整的中医理论进行全面的认识。将脏腑理论、气血理论、经络腧穴理论整体地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细致地辨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才能提高疗效。
      针方中百会穴充养髓海,清利头目,是治眩晕常用穴位;足三里健脾理气,调理中焦,既可补气养血,又可祛痰化浊;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穴,联系肝经可平肝息风,联系脾经可健脾化痰、补气养血,联系肾经可滋补肝肾,故三穴配合组成针方,体现了脏腑经络气血理论的综合运用,既治疗眩晕病症,又消除致病原因。
        在手法上足三里强调用重按轻提法,针足三里用1.5寸毫针,“得气”后用重按轻提手法,连续操作9次,患者自觉有胀紧感,沿足阳明胃经上行,到腹部后自觉胃部发紧,继而从胸部到面部,最后到达头顶。继续施术,紧张感变成一股热流向上走行,自觉头面发热,面色红润,留针30分钟后,患者自觉舒适,头清神爽。
【按语】
眩晕一症,古代又称为头眩、眩冒、风眩等,既为中医病名,也是临床症状。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他症共同出现。
病因病机上有不同的见解,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

选自《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