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与中医虚实辩证哲学思想

 渐华 2021-06-24

作者:龍雲之子

英国哲学家克拉克,在《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书中说,老子思想“有助于西方人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态度的转变,道家治疗的哲学对西方人有关真理观、'我他’认同等的反思有积极作用,对诊治西方虚无主义的顽症具有显著疗效。”西方人克拉克对老子思想具有疗治西方灵魂的显著效果,有所认知,却不知老子哲学对于疗治西方人体也同样有显著效果。

华夏先圣把“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应用于人体工程,而产生了人类史上伟大的中华医学,笔者偶读一位中医大家写的一篇中医虚实证的文章,正耦合《老子》“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本文以中华医学虚实辩证理论在人体工程的应用和实践,再论《老子》“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

“无中生有”的中华哲学观

《老子》明确定义:“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表示二元之气开始交合,形体还未产生,但万物生成的机制和体系已经建立;“有”是描述万物有了形体后养育成长过程,“无”“有”不是反义词,分别代表万物的“始生”“养育”两个不同过程。一切事物从“无”态向“有”态转变时,需要借助外部第三方的力量(外因),这个合乎生成“有”的“外因”就是“中”,如鸡蛋变小鸡的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母鸡的孵化,即有合适()的温度,才能孵化出小鸡的“有”。这是万物生成的唯物论意义的中华“无中生有”哲学思想。

《老子》与中医虚实辩证哲学思想

世界上一切生物得生成都是从无到有,人对世界上一切新生事物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老子》讲的“无”是万物生成的机制和原由,形态是“无状之状”。“道”是人对万物“从无到有”生成规律的认识,是对万物“从有到無”消亡规律的认识。这些认识要经过“中”的科学实验和实践验证,具有可重复性,而得出合乎当代的合理认识()。这是认识唯心论意义的中华“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

认识唯心论意义上的“道”()不是恒一不变的,随着人类科技和认识水平的提高,“道”有个升级迭代的过程,这就是老子讲的“道纪”。“道纪”是“道”版本升级迭代的记录,每次“道之动”(版本更新),都有一个反者(否定)证伪的过程,这就是《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即否定之否定。而唯物论意义上的“道”相对比较稳定,有明显确定的规律性。

中华“无中生有”的哲学观,既可以适用于“唯物论”,也可以适用于“唯心论”,完美解决了当今世界思想理论界“二元论”的矛盾。是“大道”,符合天地自然和人文的大道,是人类原始和终极的伟大哲学观。

中医的虚证和实证

相传周恩来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遭到西方记者刁难:“请问总理先生,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厕所吗?”周总理笑了笑,不假思索地回答:“两个,一个男厕所和一个女厕所”。

要问中医有多少种疾病?回答一样:“两种,一种叫虚证,一种叫实证”。虚证是内病,即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实证是外病,即体外负能量(风、火、湿、热、燥、寒)所引起的。

中医的“证”和“症”,两字的字意有关联,内涵却不同。“症”是症状,“证”是各种症状所反映出来的人体内部动态平衡变化的根源和实质。比如,感冒时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咳嗽、脉浮等症状,而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统称为“风寒表证”。

中医的“辩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症状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是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人体中“无形”的各种基本物质,如气、血、元阴、元阳、津液等;二是“有形”的各脏腑功能,各脏腑之间能相互协调工作,就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当人体无形的基本物质出现亏损或脏腑功能紊乱,就会出现各种疾病。所以,对疾病的本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体无形的基本物质亏损为主要原因的疾病, 如“精气夺则虚”,称为“虚证”,形态为“无状之状”,中医的经络学也是“无”态。另一类就是以内外邪气扰乱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因的疾病,如“邪气盛则实”,体虚“中”了邪气就成为了有形的“实证”。

中医有虚证、实证之分。弄不清虚实,你最好别碰补药和泻药。中医的虚实与我们生活中感觉到的虚实没关系。中医的虚证全是内在的,是体内阴阳失衡造成的。实证全是外因引起的。

《老子》的“无”和与中医的“虚”

“久病必虚”,“虚则补之”,青少年很少有虚证。人到中年以后身体会发虚。老年人一般都有虚的表现。另外,“久病必虚”,长期生病的人,也必然有虚证。归根结底,虚证是体质虚弱的表现,多数是由内因引起的身体不适,所以需要进补,“虚则补之”。对于虚证,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进行分型辨证,以及介绍各自进补的方法。

虚证的表现,凡是有人出现不发烧,却怕冷怕热;或没得病,却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或不发炎,却头晕目赤、口舌生疮、牙疼难忍;或没坏肚,却腹痛喜按、便溏、便秘等症状,基本可以判断是患了虚证。一般来说,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气虚的人乏力,血虚的人苍白。得了虚证,解剖系统是查不出原因的,应当去看中医。西医压根就治不了虚证。

《老子》的“中”与中医的“中邪”

人体“虚”了,容易受外邪入侵,而形成实证。实证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即“中”了“外邪”,如中医通常所说的“中风、中邪”。

天上有太阳,为火之源,“火”代表一切生命存续的无形能量,为阳,为天;地上有海洋,为水之源,生命体的70%是水,“水”代表生命有形的个体,为阴,为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为一个太阳回归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为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月亮晦朔周期导致海洋潮起潮落,而引发海洋性季风气候,后天八卦就是讲季风的变化规律。

《吕氏春秋》:“八风者,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而性亦八变。东北曰炎风,艮气所生,一曰融风。东方曰滔风,震气所生,一曰明庶风。东南曰熏风,巽气所生,曰清明风。仲春始发,主暖。南方曰巨风,离气所生,一曰凯风。风自大洋来,势汹汹,毁屋败舍,坏没田稼。西南曰凄风,坤气所生,一曰凉风。凄者,苦困也,取冷风之解。西方曰飂风,兑气所生,一曰阊阖风。秋时之风也,主萧瑟。西北曰厉风,乾气所生,一曰不周风。北方曰寒风。坎气所生,一曰广莫风。起于孟冬,而过则万物肃杀,草木凋零。”黄帝《内经》也有八风,《灵枢·九宫八风篇》:“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与时令一致的风是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与所主时令不相一致,是非其时之风,亦名虚风,故能病人。这就是中医的“五运六气”之说的来源。

风,有西北方吹来的寒风,有东南赤道附近吹来的热风。火,太阳夏季日照长,火气大,冬季日照短,火气少;湿,地面温度高,水向上蒸腾,产生湿气,风热之湿,为热湿,风寒之湿,为寒湿,当今恐慌的新冠疫情19年为“寒湿”之毒,今年却是“热湿”之毒;燥,地表温度低,水向下凝结为冰,空气水分少,燥气,如夏天无水的沙漠地带,为热燥;秋霜寒冷,水气不升,为寒燥。而产生了风、火、湿、热、燥、寒,总称为六气。万千生物,禀天地六气而生,因六气太过而病。这些都统称为外邪。外邪入侵人体,即为“中邪”。

《老子》的“有”与中医的“实证”

人体“虚”了,易“中”外邪,而形成实证。实证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实则泻之”,中医认为,对实证需要疏泄,所以“实则泻之”。学习中医,要记住虚、实的分类原则。任何一个病证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更可能是虚实兼有,如体虚之人又招了外邪,就是虚实兼有。

中医的血瘀、痰饮、水湿等症状看起来在体内,甚至有人将它们作为遗传,列为先天体质,其实它们都是实证,是人体“虚”了,“中”了外邪而“有”的“实证”,这就是中华医学“无中生有”的人体工程学的哲学观。瘀、痰和湿是近代人高发的疾病,既不属于寒证,也不属于热证,是现代中医研究的发展方向。

结 束 语

在《元贞之道》一系列的文章中,从汉字的本源,追溯“无、有”和“中”的本义,并从认识论的视野,探讨《老子》哲学思想关于“无、有”和“中”三者内在机制和关系,还原中华“无中生有”本来的哲学观,即中华文化的《认识论》。

庆幸的是,中华医学依然保留有《老子》“无中生有”的“中”的本意,说明《黄帝内经》成书至少是2500年前,是与《老子》是同时代的。后续文人(中医黑)认为《黄帝内经》是汉后医者假黄帝之名编撰的,是毫无依据的造谣,黄老之学在春秋时代,是稷下学宫(公元前356年)的主流学说,而汉后文人都已不知“中”的本意,当然也不知中医的“中风”和“中邪”的本意。

中医的这个“中”就是中华古老哲学“无中生有”的“中”。俗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好的中医和国家治理者一定是懂哲学的,不懂中华“无中生有”的哲学观,是不能成为良医和良相的。就像当代的科学界和理论界,如果不懂哲学,只怕是个蹩脚的“科学家”和文人“学者”而已,为医者不懂哲学,也只怕是一个蹩脚的“中医”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