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是怎么扩展到南方的

 兰博2000 2021-06-25
华夏是怎么扩展到南方的

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线索是:一个黄河流域的部落群,是怎样扩展到整个东亚大陆的?

01

对历史,中国人一向都有特殊的关注,甚至可以说,历史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往往被忽视被习焉不察,那就是,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人看来,中国这个大国的存在,似乎是自然而然之事。其实,最初,华夏族只是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群。今天中国大陆级别的辽阔国土,是几千年孜孜以求整合扩展的结果,绝不是自然而然那么简单。

换句话说,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线索是:一个黄河流域的部落群,是怎样扩展到整个东亚大陆的?把历朝历代的演变嵌入到这个理解框架中,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会深入得多。

现在,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区域,大致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中之重。但在文明早期,这里并不是华夏族的地盘。华夏扩展到南方,经历了一个过程。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过程。

02

南方的自然条件,主要是降水和热量,明显优于北方。不过,也正因此,在南方,国家的发展比北方滞后。自然条件太好的地方,人们就没有动机组成国家,文明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状态。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在国家的形成上,领先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看上去,这种社会很逍遥很自在,问题在于,虽然逍遥自在,但这种社会的剩余财富很少。没有剩余财富,就没法养活官员,当然也就没有国家。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国家,大家逍遥自在,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花钱养活官员和国家?吃饱了撑的?

确实,养活国家要花钱,要耗费资源,有时候还很贵,甚至贵到要人命。但是,有了国家,人们就能组织起来形成合力。这样一来,相对那些没有国家的地区,就有了巨大优势。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有优势,就意味着是你消灭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消灭。

南方就是因为政治上的滞后,才被北方逐步“吞并”,成为华夏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大致在秦汉帝国时期基本完成。

有人可能认为,南方纳入华夏,是魏晋时期“衣冠南渡”的结果。并不是。之所以能“衣冠南渡”,是因为那时国家在政治上已经控制了南方。“衣冠”们可不是开疆拓土去了。他们是跑到后院躲避战乱去了。

“衣冠南渡”以后,那些南下的人,政治地位长期高于南方当地人。原因显然是:人家是中央下来的要人。南方地方上的土豪,哪里惹得起中央大员。可见,那时南方已经是华夏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不太发达的那部分。

那么,问题就是:秦汉时期,国家是怎么控制南方地区的?这个过程很有趣,值得说一说。

03

首先要明确一点,古代王朝对领土的控制,和今天国家对领土的控制,有很大差别。今天国家对领土的控制,非常精确。国与国之间,有明确的边界线。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立有界碑明确彼此领土的范围。

古代的技术水平要低得多。对边疆地区的领土控制,要粗疏得多。我们今天看古代王朝的地图,比如汉朝在西域,虽然也是画成一大片,其实国家真正控制的,只是其中的点和线。王朝的统治,其实是一张稀疏的网。

因为只能控制点和线,所以,一旦外敌入侵,或者国家实力不足,无力继续控制点和线,那一大片地区也就不算领土了。因此,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往往大幅进退。打一场胜仗,占了几个要点,就占据了一大片。过上若干年,那几个点守不住了,那一大片也就跟着丢了。

所以,今天说的是“边界”,意指一条明确的线。古代说的则是“边疆”,指的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

秦汉帝国的核心是关中一带。从关中地区向四面八方看,首先就是西边北边的大片地区。但那些地方都是草原游牧区。秦汉帝国努力向西向北拓展过,也打了不少胜仗,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人的赫赫战功,但终究还是占不住。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生产方面。说到底,当时华夏族能牢牢占据的,还是农耕地区。班固所说的“其地不可耕而食”的地方,就算打了胜仗,占领了,也因为资源供应不上,无法真正纳入华夏的范围。

向东北地区的扩张,因为距离太远,也是资源供应不上,即使一度占据几个战略要点,国家实力稍有弱化,就会失守。

向西向北,向西南地区、向东北地区的扩展,都不成功。唯独在南方,秦汉帝国找到了扩张的突破口,把华夏的范围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珠江流域。

南方多山的地形,是帝国成功扩张的重要原因。

华北是一片大平原,黄土高原虽说是高原,但整体地形比较平坦,其中也有汉中这样的大片平地。南方则不同,山多平地少。从秦淮一线到南岭之间,山地大约占了总面积的八成左右。

虽然多山,但南方湿润多雨,河流众多。众多河流在山地穿过,形成很多河谷和冲积平原。这种地形,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成是,河流、河谷和冲积平原把山地分割成一块一块的。

华夏是怎么扩展到南方的

河谷和冲击平原,地形平坦,附近又有河流,加之南方水热充分,非常适合耕作。帝国南下,占据这些地方以后,无需像讨伐匈奴那样从中央向这里千里迢迢地运送物资。在占据的过程中,和南方土著之间会有冲突,甚至有战争,但只要占下了,就能守得住。

因此,同样是网状统治,在西北,统治很空疏很不牢靠,但在南方,却形成了华夏网络对南方山地的分割。

这种局面一旦形成,南方山地土著就有大麻烦了。

04

首先,山区本来就不如平原地区适合农耕,生产力不足,又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结果就是,每个小块的山区,在经济上都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外界获取很多重要的生活物资。而只要一出山,就进入了华夏网络中。

仅食盐这一项,就能难住山地土著。史书中有记载说,在南方的地方官为了惩罚闹事的山民,宣布禁止食盐贸易,很快,就“蛮部大乱”,日子过不下去了。

其次,被分割的小块山区,无法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治体和秦汉帝国对抗。而秦汉帝国这边,因为有统一的国家体系,却可以通过河流、河谷、冲积平原组成的网络,迅速调集兵力、粮食等资源,打击不驯服的山地土著。

这个力量对比,非常重要。这里也能看出统一国家的重要性。东南亚一些地方,同样有山地和河谷之分,但双方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都是众多分立的小政治体、部落之类。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是山地居民有优势。

一片山区周围,是好几块河谷。山民可以自由选择和谁做交易。而山谷中的人,反而被大山拦阻,无法远距离交易,只能受制于最近的山民。

在中国南方,山民是分散的,山谷、冲击平原却组成庞大的、统一的帝国的统治网。在这种情况下,以寡敌众的山民当然就很不利了。

05

就这样,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凭借着统一国家的组织优势,利用南方多山的地形,控制了河谷、冲击平原、沿河地带等等,设立郡县,编户齐民,用网络分割和罩住了广大山区,也就由此把南方地区纳入了华夏的范围。

当然,帝国的统治仍然是网状的,其中仍然有大大小小的网眼,也就是那些难以进入的深山老林。有些偏僻地方,一直到很晚近的时候,都游离在国家统治之外。少数就是不愿意接受国家统治、不愿意被“编户齐民”的土著,被“驱赶”到这些偏僻之处。不过,这并不能影响华夏扩展到南方的大局。

秦汉帝国四百余年,基本完成了把统治扩展到南方的进程。三国魏晋时期的进一步开发和先后几次“衣冠南渡”,则进一步把中华文明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东亚大陆的南北方也就牢牢地被整合为一个国家了。

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珠江流域,是中华文明大历史的重要一步。华夏族已经基本上扩展到了农耕区的极限。这奠定了中国东亚大国的基础。不过,现代中国的领土,可是远远超出了农耕区的范围,也包括了广大的草原游牧区。这主要是元朝和清朝两个王朝的功劳。

下一篇再讲那个整合。


参考资料:

胡鸿:《能夏则大和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