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渐华 2021-01-19

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说中国》。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首先我带大家认识一下本书的作者——许倬云。他是著名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本书围绕“中国究竟是什么”为核心,讲述不同的历史时期,答案也不尽相同。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那么,本书中,作者为什么要用 “天下国家”这四个字来概括中国呢?具体来讲,其实就是历史上的中国,没有地理边界,一旦认同中国的文化,任何族群都可以加入。因此,在历史上的中国,可以依靠周边地区的文化认同,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解读《说中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何为“天下国家”?“天下国家”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天下国家”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第三,“天下国家”是怎样走向衰败的?

第一部分

首先,为大家解读本书第一个重点:何为“天下国家”?“天下国家”是怎么产生的?既然说到了“天下国家”,那就要先了解这个词的释义了,它是指只有文化边界、没有地理边界的国家。通俗来讲,就是如果边界内部的文化,被边界外部的族群认同了,即使这些族群所属区域并不在边界内,仍然可成为天下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天下国家的版图也会因此而扩大。

是不是听上去觉得有点不好理解呢?不如我们先从天下国家的起源,以此为切入点,更好的了解,本书的核心吧。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早期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天下国家的产生。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了。大家都知道,作为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是同时期出现的。而在世界地形图上,你会看到,无论是位于古巴比伦的两河文明、还是位于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都是比较小规模的,就连印度河文明也不例外。因其东、西两边,分别是沙漠和山脉,使得其空间不但小而且也比较封闭。与前者相比,黄河流域诞生的中华文明,具备独特的优势,地势不但平坦,且还有巨大的开发空间。使得我们的祖先站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了探索的欲望,还有了一种假想,他们认为自己居住的这片土地,就是整个世界。自此,古代中国关于“天下”的观念就产生了。

如今看来这个观点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现实条件,去理解他们的心理。我们可以假设是,一望无际的土地,激发了他们想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想法。与其他文明地域的人类不同,他们除了平坦的土地,还能看到诸如沙漠、海洋等地理边界,这些天然的边界让他们不会产生关于边界的意识。而我们的祖先则不同,看不到分界线的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所处的“天下”是没有边界的,所以从最初,他们就已经有了心怀天下的霸心,设立的制度也不是为了建设一个国家,而是为了完成治理整个“天下”的梦想。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受此观念的影响,在我国的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同心圆”的统治时期。那什么是“同心圆”模式呢?意思就是把统治中心作为中心,向外扩展势力范围,使同心圆不断扩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个朝代都不再固守已有的疆土,而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开始大规模地扩展自己的统治范围。

那么,两个朝代是如何一步步扩充自己的版图了呢?

我们首先来说说“同心圆”模式的发明者——商朝,该朝的国都属于一个大型城市,王族住在外围,履行保卫国都的职责;一些中小城市在更外围;与商朝关系良好的城邦,居住在外围的地方;一些被称作“方”的族群在最外围。这是商朝的城市阶层分布状况,这种分布并不能完全阻挡战争的发生。而这种内部战争也成为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之一。关于频繁迁都,也引发了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商朝迁都与洪水泛滥有关,有人认为与战争有关。但大家却忽略了商朝迁都的一个重要结果,那就是它的势力范围在不断的扩大,除了固有的黄河流域外,还逐步扩展到了黄河下游、淮河流域等多个区域,当然,“中原”地区也由此形成。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后来,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建立后,取得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并以此为核心,

向各地派遣移民,建立城邦,自此,周朝的统治面积不断扩大。

取代商朝之后,为方便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周朝在今天的陕西,关中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中心,并将洛邑建造在了今天的河南地区。同时,商朝的同心圆模式被周朝创新发展,周朝以当时的国都作为中心,按照宗法制、分封制的要求,建立了大小不一的诸侯国。诸侯国要以周天子为中心,不但要定期朝见,还要缴纳贡赋,派兵协同作战等。通俗点来讲,就是周朝在商朝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制度化的升级,原来如同散沙一样的中原地区,现在不但有了周天子这个中心,而且经过初步整合后还具备了一定的向心力。

于是这个时候的周朝,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的“天下”。那时,周朝没有地理上的天然边界,周朝人自然也就没有,以地理位置作为边界区分的意识。也许听到这里,有人要问了,既然如此,他们靠什么来区分自己人和外人呢?答案是:主要靠文化来区分。

不过,这时候的文化主要指生活方式,而不是指那些很抽象的东西。当时,住在黄河流域的人不断向外移民,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周边地区的人,他们吃的、穿的,和自身不太一样,正是这种“不一样”,让他们有了区分自己和外人的标准。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作为儒家经典代表之一,《礼记》中,就有关于这些人的记录: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人分别称作“夷”、“戎”、“蛮”、“狄”。这些对应的方位与代号都是相当有考究的。像代表东边的“夷”这个字,字形宛若一人背着一张弓,寓意就是,生活在东边的人,他们是以打猎为生的。再看看北边的“狄”字,反犬旁的旁边,加上了火字,宛若放牧人真实的生活场景,火堆旁边守着牧羊犬,看护着牛羊不被猛兽叼走。寓意就是,生活在北边的“狄”,他们是以放牧为生的。

正是看到了文化上的这种区别,周朝人才把文化作为内外区分的边界。以是否接受中原文化作为衡量标准,接受的称作“华夏”,反之则称作“夷狄”,“华夷之分”自此产生。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上面所说的中原文化,与现代的中原文化不同,在这里是指周朝的礼乐文化。“礼乐”制度是由西周的周公制定的,其具体释义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规范称作“礼”,诸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等等都包括在内;而政府制定并颁发的音乐、舞蹈则称之为“乐”。当时,周公认为“乐”有教化人心的作用,所以,由周朝分封的那些诸侯国,奉行的都是礼乐文化,而“华夏”、“夷狄”的区分,就成了他们是否奉行礼乐文化的标志。

当然,这个区分标准并不是绝对的,相反,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华夏的文化一旦被夷狄接受,他们的身份就会随之变化,成为华夏组成的一部分。历史上,为了山东半岛的开发,周朝曾把姜太公派往那里,建立了齐国,也称“东夷”,其职责就是同化当地的其他族群。到战国时期,“东夷”融入“华夏”,变成了齐国的老百姓。诸如此类的案例,在当时数不胜数。华夏也正是借助文化这一工具,不断对外进行同化、扩张,最终建立了天下国家的雏形。

以上就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讲了两个重点:

第一,“天下国家”产生的历史渊源,离不我们开祖先的生活环境。

第二,商朝发明了“同心圆”模式,到了周朝,形成了天下国家的雏形。

第二部分

说完了天下国家的雏形,接下来,我们要解读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天下国家”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在那个时期,天下国家的雏形还比较脆弱、也不完善,彼此之间存在了很多矛盾。包括华夏文化圈内部,各诸侯国之间也是战火不断。这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天下国家”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当时,《春秋公羊传》这本书就有一个大胆的构思,认为天下国家的实现,离不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内其国而外诸夏”。其含义就是,在华夏文化圈内部的诸多国家,把其他国家当做外人,处处提防。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真实现状。第二阶段,称为“内诸夏而外夷狄”。这时候,华夏文化圈内部已经是一家人,并且也实现了统一,但周边地区的“夷狄”因为不接受华夏文化,所以属于外人。第三阶段,称作“天下大小远近若一”,即,华夏、夷狄已经没有界限划分,普天之下都是一家人。

虽然这个设想源自儒家的一个理想,但我们发现,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竟然与这个逻辑惊人的相似。秦汉时期恰巧处于书中设想的第二阶段,华夏文化圈虽然完成了统一,但北方游牧民族仍被排除在外;而隋唐时期,恰好与第三阶段相对应,彼时,东亚大陆上的所有族群完成了大一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国家体系的成员。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秦汉时期,天下国家的进程。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下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那就是完成了华夏地区的统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设。

首先,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历经秦汉两代的不懈努力,秦汉时期已经把权力辐射到了基层,实行了对居民的集中管理。这也是有据可循的,在出土的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政府,对于基层社区的人数、每家的产业都了如指掌。由此可见,政府的权力已经深入到基层组织,并介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的目标。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其次,经济制度方面,追求集中、统一。为了统一币制,也就是统一货币,秦朝时期,秦始皇发行了“秦半两”,西汉时期,又发行了“五铢钱”。五铢钱便于携带、重量适中,而且具有稳定的币值和信用,因此,即使在汉朝灭亡后,五铢钱仍然被继续沿用,直到唐朝建立。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除了货币的统一,交通网也在秦汉时期也得以发展。秦朝时交通网开始建立,汉朝时更加完善。《史记》中,司马迁的描写是这样的,当时,覆盖全国的交通网是:三纵三横。在这条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上,郡县既是国家行政单位,也是商品集散中心。这使得政治、经济双方相得益彰,表现出了超强的凝聚力。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说完了秦汉的政治、经济统一,我们再来说说秦汉帝国思想文化的统一。建立政权后,秦朝就采取了种种措施来统一思想。当时,该做法被称作“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民间不准私自讲学,不准私藏医药、占卜等以外的书,官吏通过传授学徒的方式来完成教育活动,因此,国家法令成了教书先生的主要传授内容。

如果你问,这种做法好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弊端也日益暴露了出来。毕竟,秦朝的法律在秦国适用,在原来的山东六国却行不通,而且与当地的民俗相违背。以秦朝的“连坐法”为例,按照这条法律的要求,邻里之间要互相监督,一旦发现谁犯了罪,就要主动向政府举报,不然要被连带问罪。这与原来的山东六国是截然不同的,在当时的六国,邻里之间是和睦友爱、互相帮助的关系。如果按照秦朝法律来操作,可想而知,自然是难以执行。因此,法律与民俗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成为加速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这一现状在汉朝却得到了很大改观。在汉朝,文化政策方面,汉武帝把儒家作为思想统一的工具,推行“独尊儒术”。这样,既实现了思想统一,也没有出现秦朝那些问题。有人可能会问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与秦朝国家制定的律法不同,儒家思想来源于民间风俗文化,不是国家制定出来的。就像儒家经常讲的,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都是一些大家认同的观点。国家对这些道德的宣传,和民间的风俗并不矛盾。也正是国家对儒家的大力宣传,才使华夏逐渐被儒家同化。最终,汉朝用儒家思想统一了人们的思想。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集中统一”其实是秦汉时期的主题思想。对内,它们完成了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华夏文明区被打造成了一个超高凝聚力的整体。对外,其强大的自卫能力也得以展现。比如,在北方,秦汉王朝成功防御,并且击败了匈奴。此外,汉朝还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条路通往中亚和西域,使汉朝既获得了新的物资资源,又使得当时的文化面貌得以改变。而在南方,随着汉王朝版图的不断扩张,东南沿海、山地崎岖的云贵地区都被纳入了统治范围。自此,华夏文明圈的外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秦汉王朝既然统一了华夏文明圈,那么,是否意味着,它们建成的“天下国家”,就是人们理想中的标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个统一还不是大家理想中的“天下国家”。在当时,北方匈奴对其政权还存在重大威胁,而且中原王朝和匈奴之间,还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虽然,后来匈奴因为压力而逃跑,但重新崛起的鲜卑等民族,又成为了当时新的威胁。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原王朝与其他民族之间,还有着明显的界限,长城的存在,就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状。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这道界线,直到唐朝建成了真正意义上、完全开放的天下国家之后,才完全消失。在这个文化共同体中,各族群均以唐朝为核心,打破了界限,地域从东亚的海洋延伸到中亚的草原。就连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那道分界线,长城也被废弃了。那么,为什么唐朝,可以将天下国家发展到巅峰时期呢?

「深度长文」“中国”这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演变的?(上)

篇幅原因,这篇我们先解读: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随后奉上。

五哥读书,精读。和我一起,精进学习,自我迭代。

本文由董浩读书app创始人、《粉丝经济学》作者吴高远先生(网名五哥)原创撰稿。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