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让中医“活”起来

 廻峰山樵夫 2021-06-25
         樵夫的《让中医活起来》一文,读后颇有同感,显然当下中医还不“活”,或者“活”的还没什么生机,即使现在每个城市有西医,也必有中医,但实际上仅有的中医院也都西医化了,里面的科室设置大多是西医,中医只是一个门面而已。
       医道我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也无所谓信与不信,因为我是学文史的,知道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著名人物都是从学西医开始踏上救世济民之路的。读了鲁迅先生的《父亲的病》,深觉庸医害人,中医不可信。谁知这一印象也有自己的切身感受。那是七十年代中期,我的同事二十出头,与一位纯清的姑娘初恋了,就在这时这位姑娘得了肺结核,此病呼吸道传染,彼此都很恐惧,开始这位同事还是有信心的。中医说吃什么补什么,于是他就买了好多猪肺送与她;看了好多中医,吃了好多中药,他还到山上挖鱼腥草之类的草药,但这些都无济于事,她病仍不见好转,此后恋情就自然淡了,最后就分手了,据说这位纯情的姑娘最后还是西医治好的。
        本人感受更为深切的一件事今天想起仍心有余悸。一九九八年,我儿子正读高三,他体形瘦高,喜欢足球,激励奔跑,导致气胸。开始病情并不严重,就到老家白马镇找一个知名的老中医,这位老先生认真把脉问诊,说能看,且能看好,写了医嘱,开了方子。记得其中一味就是现在电视广告天天说的冬虫夏草。我们夫妇二人手捧处方,似乎得了救命的仙丹,不论贵贱,照方买药,蒸煮,煎熬,满腔希望,其结果儿子的气胸非但没好,还愈来愈严重,以至两侧都有,险些丧命,用救护车送到省人民医院做了微创手术,一周痊愈,未留明显疤痕,也未耽误学业,至今康健。自此加深了我对中医的偏见。
        中医真的如此不堪?中医乃国之瑰宝,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篇章。中华民族繁衍至今,历经无数次瘟疫病灾,就是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这些大师用中医中药拯救民众于病苦,我们要感激中医中药,我们理当不能数典忘祖,西医来我中华区区百年,岂能与我中医相提并论?近几年中医界几件大事更令人感动:屠呦呦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大奖;这次新冠病毒“武汉保卫战”西医无药可治,但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中医丹方显神威,零重症,零死亡。中医不可信之说看来是偏激之语。
         医学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中西医是中西方文化的反应。中西医如同国画与油画,中医凭经验感觉,虚无模糊,无明确标准,一个先生一处方,方方不一。这就像国画寥寥几笔,讲究诗情画意,给人想象,让人揣摩;西医讲究针对性,精准性,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可见可感。如同油画,树就树,山就山,实实在在;蒙娜丽莎,栩栩动人,活灵活现。气胸就是肺的外膜有泡,因外力因素使之破裂,气漏到胸腔,肺叶难以展开,使人窒息。只要把这个孔扎起来,不漏气就完事,就这么简单。中医却让患者吃冬虫夏草使人难以理解,那位老中医也许考虑是肺虚,就补肺,使其漏气的孔长起来,这是要人命的事岂能久而等之?
          说真的,尽管屠呦呦、张伯礼使中医名气大振,但要让中医真正活起来,还是有一个艰苦的过程。
        中医不能就虚而虚,应化虚为实。虚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病症判定虚,什么肾亏、阴虚、火重,玄而又玄;治疗也虚,什么辩证施治,当归二钱,三七三钱,多种草药放在锅里煮;西医却实实在在,细菌感染,就青霉素伺候,病毒作怪就抗病毒。如判定女人是否有喜,中医号脉,揣摩半天,也未必准确;西医滴血便知。真正有成就的中医大师就是善于将中医药化虚为实。屠呦呦的青蒿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中医中药,是经过无数次科学实验,在数以万计的实验数据中才找到实实在在的有效数据,才练就了青蒿素这一治疗疟疾的灵丹妙药,一定意义上她已经将中医药就虚化实,或者中医药西医化了。如果还是在照抄本草纲目或其他医学经典中古方妙药,那永远也发现不了青蒿素;同理张伯礼院士如果只是简单的依照古方把几味消炎解毒草药一锅煮,那他只能是一个中医郎中,不能成为国之功勋。
         中医要对症下药,精准科学。我们现实中接触到的中医似乎无病不治,能治百病,小至感冒,大至癌症无所不治。我们溧水中医院有个姓刘的中医师,声望甚好,每天他的门诊十分爆满,挂他的号要么网上预约,要么早上三点拿个小板凳,早早坐在那理排队才行。我们也曾经也请他看过胃病,也出于好奇或崇拜仔细观看他看病的过程。他态度和蔼,为人谦和,各种病他都看,基本上没有见到此病他:“此病我不能医治,另请高明”之说。也许他的医术确有高明之处,但如果有所选择,或许对医者和患者都有益处。其实所有的中医大多如此。中医能治病,但不能包治百病。气胸明明是包膜有洞,漏气使人窒息,此病中医是不能治了,但老中医仍不拒之,岂不误人性命。
         鲁迅父亲的肺病或肝病,到了晚期神仙也难治,但老郎中还天天用芦苇根之类的东西,换取了周家万贯家财,使之人财二空,也难怪鲁迅不信中医,漂洋过海学西医。
        中医要“活”,先生要先“活”。我们的中医先生看病,开处方大都还是照搬所谓经典古方,或者仅凭自己的临床体验,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在变,人和万物都在变,但古方经典没变,况且,那些所谓经典也未必都准确,以不变的处方处置变化多端之疾病,显然有刻舟求剑之嫌。如新冠病毒出现才一年不到就变异了,与之相对的疫苗,恐怕也要有所变化。陈微院士说,有办法,病毒变,疫苗也变,再现有的疫苗添加一些东西就行,可见病是“活”的,医生须“活”起来,以万变应多变,方能医百病。
        医道博大精深,岂容我这个门外汉所能妄议的,只是本人经历中有关中医感触良多,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仅此而已。
                2020.12.24徐庆明于上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