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巨著的开宗明义,给现代家长们什么启示?

 阳俊的文案通鉴 2021-06-25

[连载]陪家长们读《资治通鉴》的公众号

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


通鉴悟道

《资治通鉴》浩瀚巨著的开篇讲:

公元前四零三年,周天子已经势力衰微,不得已,自毁礼法和等级秩序,承认韩、赵、魏的诸侯地位。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把这一有着分水岭意义的事件,作为了整部巨著的开篇。

自坏规矩,被打脸的开始

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的毛主席说:“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通鉴作为史书,根本目的是经世致用,启发当代,周天子承认三家分晋,开篇之义,不妨由此思。

名与器不可假人

《资治通鉴》第一条记录了“三家分晋”这个大新闻,紧跟着就是司马光的评论,著名的“唯名与器,不可假人”的论断就出自这一段评论。

【原文】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这段话中提到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春秋时,卫国大夫仲叔于奚有功于国家,卫君加封他土地,他不要土地而请繁缨。

繁缨,马饰也。为天子和诸侯的标准配置,是身份的象征。孔子说宁可多给他土地也不能给他繁缨。

名与器是联系在一起的,名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职务名分,有了某种名分就可名正言顺地享用相应的器物。

一国之君必须珍惜名器,不能像财物一样赏人给人,《资治通鉴》记载了许多这方面的史实,足见司马光对国家名器的重视。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器涉及权力本源,不可不察。

起于毫末,就应该觉察警惕

司马光,金句频出,诠释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道理。

【原文】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译文】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产生于微小,而后逐渐发展壮大,所以对微小的变故能够谨慎对待并处理,那么,矫正细微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救治严重的大害,则竭尽所能也不能成功。

这段表述非常精彩。这是一种由此及彼,见微知著的思维方式。

见微知著,需要极高的修为。在资治通鉴里面有不少这样的能人异士,只言片语,或洞见贤圣或力挽狂澜,至今也能启发我们的思维。

以上,就是也是整本《资治通鉴》的总旨,开宗明义,异常重要。

当然,读史的目的,是古智今用,所以要带着自己的思考,辩证地看,灵活的用。


家长启思

《资治通鉴》中的教育课

通鉴开宗明义,自坏规矩,威信尽失,王令不行。

治国如治家,家长们“慎于托始”立好规矩,“防微杜渐”守好规矩,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比礼法,我们普通人在亲子教育中立规矩,肯定大有不同。古代那种严家教的方式要有所扬弃,灵活借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如何计深远?就要把做人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尽早地教给他们。

立不立?

正确的规矩,毫无疑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

懂规矩,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人生这一场比赛,处处存在着规则,最先出局的,一定是不懂规矩的人。

然而,给孩子立规矩,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也是令人头疼的一个过程。

怎么立?

立高了不好,不立也不好。

太严了不好,太松了也不好。

执行不了,或自坏规矩,更不好。

1、合理立规,走出误区

给孩子定规矩,严厉性和合理性都必须考虑,不要走进“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误区。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尊重孩子,任何要求一定是孩子努力后能轻松达到的

2、讲得出,做得到

规矩订完后,就必须立场坚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讲得出,做得到,不被哭闹“耍赖”攻陷。

如果家长自知不能紧守实行,朝令夕改,则不如不订。

3、规矩清楚,赏罚分明

孩子言行合乎规矩,就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

不守规矩的时候,批评和责罚也绝不能少。

家长有原则,孩子才能对规矩有敬畏。

4、不断调整,伴随成长

规矩要因应孩子成长步伐,配合孩子成长阶段和能力,不断调整。

我们作为家长,也要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感悟,不断成长,不断成就。

永远别指望孩子能对我们定的每个规矩都服从,孩子有抵触情绪是很正常的。

我们家长要记住,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而不是强逼孩子遵守规矩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后果来让孩子自己决定该如何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