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回忆七十年代的托儿所

 老城七十年代 2021-06-25

          有老同学跟老城回忆七十年代的托儿所,不知道你记忆的碎片里是否有这些划痕?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夫妻双职工生养二个孩子很普遍,但是爷爷奶奶一般还在上班,就算奶奶退休了往往第三代有六七个孩子,奶奶有能力带最多带其中一个孩子,于是大部分孩子是送到单位托儿所。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了小孩的大厂女职工,度过了几十天的产假后,就可以把小孩送到企业的托儿所。托儿所接收二个月到三岁半的小孩,三岁半到六岁半的孩子就可以进幼儿园。有的托儿所等同于幼儿园,托儿所工作人员(包括保育员、炊事员和育儿老师)的工资和其他一些开支,都是由企业的福利费中支出,体现社会主义大企业的优越性(小单位没有),那是都是企业办社会。

              跟今天幼儿园不同的是,托儿所和幼儿园各有一个专门的厨房,炊事员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准备了不同的饮食,小孩子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因为伙食一般比家里好,很多企业的女工都是三班倒,托儿所和幼儿园也实行“跟班托儿”,按女工上班的班次,一天24小时可以随时接送孩子。(今天的幼教老师和阿姨无法想象)

             老城的老邻居五十多岁的阿牛虽然下岗了,但他还是喜欢吹牛,他一直跟人说他从小是住洋房花园的,有蜡刻地板,从小是听钢琴长大的,他是吃外国饼干长大的,老城一直没有揭穿他,真实的历史是他所在的托儿所是民国老洋房,他的高级饼干箱是一个上海籍老师吃完饼干后送给他的,他们家一直用这个箱子放香烟票和豆制品票的,有时拿出来显摆,好像他也是大户人家出身,他听到的钢琴是五十年代公私合营资本家姨太太留下的,后来有一个年轻的老师给孩子弹奏的,有一次弹奏时被厂长听到,厂长认为让年轻会弹钢琴的女老师留在托儿所屈才了,托儿所阿姨的岗位是用来专门照顾在车间干不了重活的中年女职工的,于是就把女老师调到了厂办(有人说她后来做了厂办副主任),很长时间阿牛后面的孩子再也听不到钢琴声了。

             最近国家在密集出台养育孩子的配套政策,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鼓励大企业恢复托儿所,零到三岁的穷人家的孩子总得要有个去处,跟企业改制一起改掉的托儿所这次一定会重新回来服务年轻的家庭,否则高层期待三孩家庭的大量出现将是一句空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