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科】胃脘痛

 藍博灣 2021-06-25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尤以中年人居多。城市  人多于农村人。

[病因]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饥饱失常;或饮食失节,喜食  辛辣,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气机逆乱,肝  邪犯胃;或外邪内侵,劳累受寒,克犯脾胃所致。每遇劳累过度,饮  食失节,精神刺激或气候变化而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加剧。

[症状]多以胃脘部(上腹部)疼痛为主症。在背部从膈俞至  胃脘部俞穴出现压痛点。大多数患者呈胃脘隐痛、神疲乏力,伴泛  吐清水等脾胃虚寒症状;或胃脘疼痛,痛及两胁,暧气吞酸,口苦等  肝气犯胃症状;或饥或饱则痛剧。该病发生常与饮食、情绪、气候  变化有关,多呈节律性。由于致因不同,兼症亦较为复杂。根据中  医辨证分型,一般分为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郁蒸、胃阴不足、  瘀血阻络等型。临床所见,尤以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为多见。

  [疗法]

配穴方一

取穴:足三里、太白、公孙、上巨虚。

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1.5寸长的毫针直刺,其中足三  里、上巨虚0.8~1.2寸深,太白、公孙0.3~0.5寸深,行针至得气  后留针,于针尾穿1寸长艾条段点燃,燃尽一段为1壮,每穴灸2心  3壮。每日1次,病愈即止。

主治:胃脘痛。

附记:引自《足疗偏方》。或取太白、公孙、中脘。其中太白穴  直刺0.3寸深,施迎随补泻手法后,将生姜片套于针底部,枣核大  艾炷插于针柄上点燃施灸10~15壮。公孙穴直刺0.3寸深,灸  20~30壮。中脘穴直刺0.8寸深,灸20~30壮,隔日治疗1次,7  次为1个疗程。上列二法,均属温针灸范围。用治胃脘痛有效, 尤以寒性胃痛效果为优。

配穴方二

取穴①公孙、冲谷、内庭、大都、照海。②太冲、公孙、内庭、丘  墟。③冲谷、内庭、公孙、太冲、冲阳。

方法:上列3方,随证选用。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寸长的毫  针直刺,行针至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用  中强度刺激,用泻法。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胃脘痛(寒痛用方①,气痛用方②,食痛用方③)。

附记:引自《足针疗法》。屡用效佳,止痛快而效捷。

取穴方三

取穴:内庭、冲谷、公孙、中焦、幽门、跟腱、里内庭。

方法:每次取单侧穴,双侧交替使用。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  寸长的毫针直刺,行针至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  针1次,行中强度刺激,用泻法。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胃脘痛。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应用,屡用效佳。痛止后应配合药物内  治,以巩固疗效。

配穴方四

取穴:胃穴、脾穴。

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寸长的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15  分钟,行轻、中度刺激,用平补平泻法。针后配合艾条温和灸15分  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寒性胃脘痛。

附记:引自《中国特种针法》。李志强经验。屡用效佳。一般  1次见效,最多3~5次即痛止。

配穴方五

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公孙、内庭、中焦。

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取1寸长的毫针,对准公孙、内庭、中  焦穴直刺0.2~0.5寸深,行强刺激,用泻法以止痛;同时用艾条对  准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进行温和灸各15~20分钟以温中散  寒。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胃脘痛(脾胃虚寒证),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效佳,多1次见效。

………………宸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