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星人早已发现地球?科学家:地球附近有29颗宜居行星能看到地球

 魅力科学君 2021-06-25

自从明白了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之后,我们人类就对外星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一直在宇宙中四处张望,试图发现外星人存在的痕迹,尽管我们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发现外星人,但也不是没有收获,因为我们已经发现了4千多颗系外行星。

观测数据显示,在已知的系外行星之中,有不少行星都具备了与地球类似的条件,它们通常被称为宜居行星。可以想象的是,在这些宜居行星上,可能也会像地球一样孕育出生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它们还可能会演化成像我们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即外星人)。

进一步想,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并且已经发展成了拥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外星文明,他们很可能也会像人类一样去观测宇宙。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的推测,既然我们可以发现系外行星,这些外星文明同样也可以做到,而假如他们就生活在地球附近的宜居行星上,那么他们只需要具备与人类差不多的科技水平,就可以发现地球。

所以问题就来了,在地球附近有没有这样的宜居行星呢?对此,科学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一篇发表于2021年6月23日《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显示,从5000年前起一直到现在,地球附近100秒差距(约为326光年)的范围内共有1715个恒星系位于(或者曾经位于)能观察到地球的区域中,而在未来5000年内,还有319个恒星系加入其中。

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指出:在这些能观察到地球的恒星系中,存在着29颗宜居行星,其中的一些行星还曾经在能观察到地球的区域中停留了上千年的时间,而假如在这些行星上存在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外星人,那就意味着很可能外星人早已发现地球。

为什么说这29颗宜居行星能看到地球?

行星的体积很小(相对于恒星),其本身又不会发光,再加上行星表面反射的光线又会“淹没”在主恒星的光芒之中,因此发现系外行星的难度是很高的。尽管如此,科学家还是可以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找到系外行星的蛛丝马迹,其中常用方法主要是以下两种。

1、“径向速度法”:

当一颗行星在围绕着主恒星公转的时候,它的引力拖拽会让主恒星出现轻微的摆动,这会造成主恒星时而离观测者稍微近一点,时而离观测者稍微远一点,在这种情况下,观测者就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即恒星远离观测者时,其发出的光线频率就会变低,反之则变高),进而发现这颗行星。

2、“凌日法”:

当一颗行星运行在其主恒星与观测者之间的时候,会遮挡住一部分光线,在这种情况下,观测者只需要通过对恒星光线的变化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这颗行星的存在。

可以看到,如果想要使用以上两种方法来观测系外行星,那么观测者就必须与行星的公转轨道平面大致平行。也就是说,假如外星人所在的行星正好与太阳系的黄道面大致平行,并且他们也拥有与人类差不多的科技水平,那么他们就可以看到地球。

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距离的影响,毕竟离得越远就越看不清楚,因此科学家设定了一个地球附近100秒差距的范围,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在对所有已知的可能存在外星人的宜居行星进行了仔细筛选,最终确定了29颗行星。

如果在这29颗行星上真有外星人在观察地球,人类是否已被发现?

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想要直接观察到系外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反过来讲,外星人也大概率无法直接观测到人类,然而这并不代表人类不会被发现,因为地球大气层的“化学指纹”会将人类“出卖”。

在观测水平足够高的情况下,“凌日法”不仅能够观测到行星的阴影,还可以收集到行星的透视光谱和发射光谱,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就可以获知行星大气层的化学成分。

如果外星人真的可以这样做,他们就会发现地球大气层中存在着大量的氧气和水蒸气,从而初步判断出地球上存在着生命。

在此基础上,如果他们还能够发现人类文明释放在大气层中的特有化合物,如氯氟烃、四氟化碳、三氯氟甲烷等等,就可以基本确定地球上存在着拥有工业的智慧文明。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需要什么黑科技,科学家认为,人类的下一代太空望远镜就可以做到这种程度的观测。由此可见,如果在这29颗行星上真有外星人在观察地球,那人类就可能已被发现。

结语

宇宙那么大,如果说宇宙中没有外星人存在,估计谁也不会相信。可以想象的是,宇宙中很可能存在着大量的智慧文明,而其中的某一个(或者多个)则在远处注视着地球上的人类,或许他们还在计划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与人类进行接触。

本文参考资料:

Nature volume 594, pages505–507 (2021):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ars that can see Earth as a transiting exoplanet.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