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农将国宝砸碎卖废品,专家苦寻碎片2年,复原后禁止出境展览

 七烟 2021-06-26

图片

湖南省博物馆中,有一个名为“大禾人面纹方鼎”的国宝,它高为38.5cm、宽为23.7cm、口长为29.8cm,通体碧绿色,器身整体呈现出矩形,四周雕刻着浮雕人面。

可别小瞧了这个方鼎,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人面纹”鼎,可见其价值非凡,也是湖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更是被国家禁止出境。

然而,“大禾人面纹方鼎”的发现经历却吐露着文物专家的心血,它曾被老农砸碎成十多个碎片,经历了2年奔波才得以找到,到底是咋回事呢?

图片

商周时期的鼎文化

鼎也就是锅,可用于烹饪食物,最早是陶制器具演化的,青铜鼎的前身是陶鼎,在距今7300年的双墩文化中就发现大量刻有符号的陶器,这也是文字出现的雏形。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它只是实用性的器物,可在商周时期却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通常来说,天子可用12个鼎,诸侯王可用九鼎,卿大夫为7个、5个鼎,士为3个、1个鼎,劳苦大众是没资格使用的。

传闻大禹曾著有九鼎,对应的是华夏九州,且上面刻有多种不同的图形,夏朝覆灭后,九鼎又继而传到了商周、春秋时期,成为了权利的代名词,楚庄王对这九鼎觊觎很久,想要“问鼎中原”。

只不过东周末年,九鼎就不知所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也曾派人寻找,但始终没有什么发现。

图片

不管“禹铸九鼎”是否为真实事件,不过商周时期的鼎文化却十分兴盛,考古中并没有发现“夏国九鼎”的痕迹,反而从商朝开始青铜鼎就开始了大量铸造,周朝时演化成王权的象征,统治者更是举国制造大鼎,以彰显功绩、记录盛况。

学者认为,鼎的诞生也衍生了权力天下归一的观念,或许从大禹治水开始,九鼎就成为定夺中原、统治华夏的标志。鼎在所有出土的器物中,最能彰显其庄严肃穆,在商周时期,它的地位尊贵,远超过后世炊饮的日常需求。

中国人对青铜鼎有着天生的崇拜意识,从“大名鼎鼎”、“鼎盛”、“一言九鼎”等就能看出。国家兴盛时,鼎就会存在;国家衰败时,鼎也就此失去,此时的鼎已成为一种政治法则。

图片

商周时期,青铜鼎成为国王祭祀、宴飨等重大活动的必备品,在当时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正是青铜鼎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每个出土的青铜鼎都吸引了众多的目光。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得青铜鼎,特别是在过去知识不普及的年代,有些人见到了后,也只是当做寻常玩意,对其毫不重视。

老农意外挖出“人面”器具

记得学生时代,曾在课本上看到“大禾人面纹方鼎”的样子,不过当时对它的了解并不深刻,只认为是一件国宝文物,是青铜器中的代表,但当时老师并没有说明这个青铜器是如何发现的。

它的发现还要说起1959年,当时正值百废俱兴,国家各个领域都迎来了快速发展中。不过为了能够“赶美超英”,中央提出了15年内钢产量超过英国,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全国各地都热血沸腾,抓紧进行工业生产。

在之后的会议中,“赶美超英”的目标从15年缩短到7年、5年、3年,就此,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浮夸风”,地方也夸大、虚假的上报成绩,全民大炼钢铁时代到来。

图片

这之后,全国百姓,不分昼夜一齐上阵,采用土方法炼制钢铁,农民也自发将家里的铁锅等捐赠上去,然而,这种“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也打乱了正常的商品生产规律,炼制的多是废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而“大禾人面纹方鼎”的出土,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当时不少珍贵的东西都被填放到熔炉中,特别是那些金属制品,因农民不懂其价值,结果通通放到土炉中熔化。

1959年秋季的一天,湖南宁乡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的村民黄某,他吃过午饭后就按照往常的惯例来到农田中耕作。因此时正是秋收秋种时期,黄某刚将农作物收获,又紧接着对土壤进行翻耕松土。

当时生产力落后,黄某家里又没有牛,只能利用人力一点点刨地,尽管此时的天气十分炎热,但为了完成粮食生产指标,提高粮食产量,每个村民都十分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黄某也不例外,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抓紧耕地劳作,将新的农作物种植下去。

图片

两个小时后,此时的黄某已汗流浃背,他停下来喝口水,旁边的村民笑话他不中用,才干了这么点活就累得不行。黄某听了后,犟脾气上来了,连忙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耕作,不能让人家看不起啊。

不过过了十几分钟,黄某再次停了下来,旁边村民见状再次嘲笑他不如个妇女,干活磨磨蹭蹭。不过此时的黄某来不及拌嘴,他似乎有什么发现,自己的锄头好像碰到了坚硬的东西。

按理说农田里没有什么硬物,毕竟常年耕作翻地,里面的石头早就被剔干净了,难道是有人恶作剧,在农田里偷埋石头了?

黄某连忙拿起锄头,又用尽浑身力气,朝着刚才那个地方刨了一下。谁知,这次直接将他的双臂震麻了,将锄头拿起来一看,没想锄头直接开了豁口,这让黄某顿时怒了。这锄头可是全家的保命工具,没有锄头还怎么种地。

想到这里,黄某十分愤怒,连忙将表层的泥土清理掉。旁边的村民见状,围观了上来。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这才挖出了一个大家伙。看了这个东西,两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是什么,只见它表面锈迹斑斑,似乎是用来盛放东西的器具。

图片

然而,当黄某围着方鼎看了一圈后,立马被绿森森的“人脸”吓倒了,难道自己挖出了不祥之物?

村民说道:“这个我看有些年头了吧?应该是一个古物啊?你小子运气这么好,这下发财了!”

黄某不以为然,说:“我看它是不祥之物吧,你看看,我的锄头都被磕坏了,还运气好,这是晦气!不然这东西卖给你?”

村民听了连忙摆手,说:“我也就是开个玩笑,逗你开心,这灰不溜秋的东西,我要它干嘛,就算是古物也不值钱。”

黄某将方鼎拿到小溪旁仔细清洗了一番,这才发现方鼎上果真有“人脸”造型,难道这真是个不祥之物?联想自己今天的倒霉情况,他越想越是担心,越想越是害怕。

村里一个老人看到后,立马被吓了一跳,说:“这是什么东西,赶紧埋回去,怕不是好东西,会给家里带来厄运,你怎么还敢拿在手里?”

紧接着一群人围观,大家看着这个器物要多怪异有多怪异,不管是风格还是造型,都和寻常的东西有很大差别,即便古物也没见过这样的。

怒将国宝砸碎卖废品

当时的人比较迷信,有人猜测可能挖到了“鬼头”,尽量别带回家里去。很快,黄某的妻子也来了,看到这个东西,她指着黄某就骂他太晦气,怎么挖出了这个玩意。

有人提议,现在国家号召“全民炼钢”,这个东西这么重,应该是一个铁家伙,将其卖给废品站,还能换上一点零用钱。

图片

因当时“大炼钢铁”,到处都是废品站,政府也鼓励农民将家里不用的废钢废铁卖到废品站去。黄某考虑自己的锄头坏掉了,这么大的家伙应该能卖上不少钱,到时候再换上新的锄头。想到这里,黄某就决定将它背下山,带到附近的废品站去。

然而,这个青铜器太沉重,且山路比较困难,他背了一会儿就累到不行。想到这里,他对其更是怨恨,直接拿着大石头,朝着青龙器砸了过去,将其砸成了十几块碎片,这才放在竹篮里背着下山,并朝着废品站走去。

到了废品站后,老板见这么大家伙,顿时喜笑颜开,不过至于这个东西是什么,老板并不关心,毕竟这些废铁最后都要运送到冶炼厂进行冶炼,没有其他的作用。

简单测试一下,发现它是一种铜器。黄某一听,铜比铁值钱啊,这次自己可得多换几个锄头。在一番讨价还价后,他用锄头换来了三把新锄头,一时间笑得合不拢嘴,拿着锄头兴奋跑回家里。

而此时这些化为碎片的方鼎,已经被放到废铜区,等待着货车的到来,从而完成“回炉重造”的使命。

专家苦寻2年复原

当时那个年代,很多农民不认识的东西都被卖给废品站回炉炼钢,这其中不少价值连城的宝贝也遭到了破坏,这对国家来说是一大损失。上级发现这种情况后,要求各地博物馆都要安排人员去废品站挑拣,以防止那些文物被回炉炼钢。

而宁乡地区也不例外,有专人在毛家桥废旧铜铁仓库进行筛选核查,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国宝。过了几天后,一个挑选文物的技术员找到了其中一块碎片,并认出了它是青铜器。

要知道青铜器距今两三千年,每一件珍品都价值连城,这个碎片的发现,立马引起了文物专家的重视,并对文物残片进行了苦苦寻找,不过每天都会产生那么多废铜废铁,想要寻找碎片难度很大。

图片

专家经过打听后,找到了废品站的老板,询问碎片的来源,在层层询问下找到了黄某。面对专家的提问,黄某讲述了那个器物的基本形状,文物专家听了后,认为它应该是青铜鼎,如果消息确凿,那必然是一个国宝。不过听闻黄某描述的“人面”图案,专家有些疑惑,毕竟青铜器基本都是兽面纹。

不过有了这一线索后,专家知道这个文物重中之重,连忙封锁长沙毛家桥废旧铜铁仓库,并进行仔细的清理,在接连一个礼拜的清理中,找到了十多个残件,并将其运送到省博物馆。

专家张欣如立即对其进行细致的修复,在紧张的修补中,将其拼接成一个方鼎,不过鼎的底部和一条鼎足还是没能找到。

为了能让方鼎更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专家对其安装了条假腿,在细致的鉴定之下,确定这个青铜鼎是商代杰作,且还是十分罕见的“人面纹”方鼎,可谓是独一无二。

图片

因这个方鼎价值珍稀,专家不忍它有残缺,这之后专家依旧苦苦搜寻它的残片,并祈祷不要回炉重造。后来工作人员顺着那批货物的运转线路,认为鼎的足部和底部应该在株洲废铜处理站,就这样在细致的排查之下,工作人员又发现了部分底部、鼎足残片。

意外的是,两年后,鼎足被挑拣文物的师傅找到,并连忙送到省博物馆,考古专家兴奋不已,连忙将方鼎的假腿拆掉,换上了原本的鼎足。但直至今日,大禾人面纹方鼎仍不是一体的,还缺一个底部。

“大禾人面纹方鼎”的独特之处

在专家的研究下,发现这个青铜方鼎呈现长方形,口沿外翻,双耳竖立且肥大,上有勾云纹、下为手爪形纹饰,腹部有扉棱,且有齿状凸纹,整个鼎显得庄严且有气势。

鼎腹4个面为浮雕式的人面是,足上部为兽面纹,整体构造层次分明,清晰细腻,艺术价值非常高,引来了艺术家的称赞。

图片

此方鼎之所以名为“大禾”,还因鼎内的铭文“大禾”两个字,当然,有专家认为,依照商朝的书写习惯,应该读为“禾大”。其中“禾”这个字表明谷物成熟后,谷穗硕果累累,从而出现了下垂状,长势比较茂盛,且和旁边的“大”相齐,寓意长得和人一样高大,应该是农业上迎来了丰收,制作此鼎进行纪念。

在商朝时已种植稻麦黍等作物,不过它们的个头并不是太高,可能是当时的百姓为了祈求丰年,希望农神能保佑谷物丰收,使得庄稼长得像人一样高大。

不过最让人诧异的是“人面纹”,在商周时期青铜鼎普遍都是兽面纹,可谓是十分常见,兽面纹又称饕餮纹,当时的古人利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多种动物的面貌为特征组成幻想中的怪兽纹理,从而让方鼎更显威严。

商人不管什么事情都会事先进行占卜,大到战争、祭祀,小到求雨、看病、出行,都会通过占卜寻求上天的意思,可以说祭祀是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方鼎作为祭祀用具,其地位自然是非常之高。

图片

能在这么重要的器物之上铸造纹饰,也能彰显纹饰的重要性,而将神秘的兽面纹雕刻在青铜礼器之上,也显得方鼎有着神秘的力量支配,并依靠其向神灵寻求庇护。

而“大禾人面纹方鼎”的四周装饰着醒目的半浮雕人面,专家发现,人面纹应该是“半人半兽”,应该是有角、有爪、有头的“超人”,不过躯干受器物的局限性没有表现出来。

那么此“超人”是什么身份呢?专家认为可能是蚩尤、祝融、饕餮、黄帝、邦君等,当然也可能是商人崇拜的祖神。史前文明中“半人半兽”的图腾多是祖神崇拜,体现着华夏人的尊祖情怀。

例如《山海经》中就留下了很多“半人半兽”的画面,它们多为始祖或英雄,其创作方式为人的外形加上动物器官以及神秘的力量。

图片

也就是说,“半人半兽”可能是某个部落的先祖或英雄,也可能是依赖信仰之力凭空创造的“文化英雄”,“大禾人面纹方鼎”中的半人半兽,应该也是出自于此。

2007年时,青铜器专家刘森淼认为,“禾大”应该和禾侯国有关,其依据是在殷商甲骨文中发现了“上丝禾侯”,也就是说,一个名为上丝的人拜见禾侯。

“侯”就是诸侯,可能“禾大”是一个上古诸侯国的称谓,至于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宁乡县,“大禾方鼎”或许为诸侯王所使用的祭祀器具。

不过直到秦汉时期,长沙才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此前的史籍内并没有对其的记载,而在楚国开疆扩土来到长沙前,这里是蛮荒之所,和中原文化圈格格不入。但从20世纪30年代,宁乡县就陆续科考出了四百多件青铜器,它们不管是在器型、历史以及人文艺术价值上都不属于殷商文化的青铜器。

图片

而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被列为10大国宝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青铜器,展现了商周时期的高超铸造工艺。不过宁乡发现的青铜器,并不是从遗址中挖出来的,而是农民在偶然间意外挖取,部分青铜器更是流出国门。

从青铜器的构造、纹理来看,应该是受中原文化圈的影响,毕竟这些文物和殷商出土的文物没有太大差别,特别是四羊方尊的器物形貌风格和中原大同小异。

刘森淼还提出,“大禾方鼎”的人面图像女性特征比较多,如眉毛弯如月亮,脸庞圆润,嘴唇丰满且没有胡须,它的目光深邃,威严中有带着祥和,耳朵下还有着瓜形坠饰,足以可见这是一张地位高超的女人面孔。

可能是当时母系氏族的“女权崇拜”,当时宁乡的诸侯王应该是一位女性,而这个方鼎的人面或是女性统治者的真实写照。

图片

其实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所发现的红山文化就出土了女神头像,可见它也是女权的代表文化。尽管到了商代已是父系社会,但并不能说明女权社会就已消失。

而南方地区当时地处“蛮荒”,受中原文化圈的影响小一些,女权延续的时间更长。如云南纳西族就是如此,20世纪中叶还有着浓厚的女权文化色彩。

因此,这个“大禾”国可能是女权大国,统治者是女性,方鼎人像图应该是以这位女性国王为基础,赋予神秘的力量和动物器官,从而创作的“半人半兽”纹饰。

21世纪初,宁乡炭河里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城址,这表明当时的宁乡应该是经济繁盛、人口密集的城镇,但史书上却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

图片

有专家认为宁乡曾是一个名为“禾大”的诸侯国所在地。可能是商朝亡国之时或内部政权更迭之际,一批人带着皇后并携带大量的青铜器四处逃亡,路途中遇到了追兵,只好一路向南行走,来到了宁乡地区,发现这里气候宜人,是安居乐业的住所,这才留下来繁衍生息。从出土的文物也能看出,这个凭空出现的“诸侯国”,青铜器却和中原相似。

当然,也有人猜测,方鼎上的人面形象,可能和两湖、江西一带的祭祀神灵傩(nuó)舞有关联,巫师或许会佩戴面具,装扮成可以驱除瘟疫的神灵。而大禾方鼎就记录了这个巫师驱神时所佩戴的面具。

图片

还有的观点认为可能方鼎表达的是对伏羲的崇拜。这个人脸并非是独立的,它或和鼎身的云雷纹组成半人半蛇的伏羲像,毕竟传说中伏羲人首蛇身,且头上有角。

而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中就摆放着中国的青铜人面盉,盉盖上也是一个人面像,且蛇身缠绕,和“大禾方鼎”异曲同工,应该都是祭祀伏羲的。

当然,最被接受的是“神农说”,湖南是神农发祥地,1988年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壳,被认定是人工栽培的稻谷,也是全球最早的人工稻栽培记录,再结合鼎内的铭文“大禾”,可能该方鼎是纪念祖神“神农”的礼器。

对于“大禾方鼎”的人面纹争论,至今还没有结束,这也足以彰显此文物的弥足珍贵,幸亏当年没有进入熔炉中回炉重造,不然中国将失去这一重宝。

图片 

之后多年里,大禾方鼎被带到各地展览,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2013年被列入禁止出境名单,毕竟它不仅是独一无二的人面纹,也展现了商代晚期的精湛制作工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