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要 | 于亭:《古音汇纂》编纂隅说

 新楚 2021-06-26

于亭:《古音汇纂》编纂隅说

中文系名家学术系列讲座

编者按,2021年6月19日,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于亭教授作为北大中文系名家学术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就《古音汇纂》的编纂和使用作了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孙玉文老师主持。

《古音汇纂》是历代汉字音读资料的大汇编,共引书140余种,收录字目13000多个,收录注条达40余万条,编纂前后历时二十二年,对汉语史尤其是语音史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本场讲座于老师介绍了《古音汇纂》的编纂背景、辑录内容、编纂过程和在研究中的功用。

一  背景

清人洪亮吉曾著《汉魏音》四卷,谓“夫求汉魏人之训诂,而不先求其声音,是谓舍本事末”,收集了汉魏旧注中的一些与读音相关的材料,开辑录古代音注之先绪。其书为欲守汉魏诸儒之训诂而设,眼光视界不免狭隘,洪氏亦实不通于声音训诂。民国期间,吴承仕著《经籍旧音》二十五卷,“以求音韵变迁之迹”,草创未备,且其辑录不出汉魏六朝和《经典释文》《汉书注》《文选注》等诸书,书稿也在战乱中飘零不存,今仅存《经籍旧音辩证》。黄季刚先生曾说:“又《经籍籑诂》间亦载音,究于汉后唐前之音多所漏略。今宜更纂一书,曰经籍纂音。”这是《古音汇纂》的先导。

二  《古音汇纂》的定位和辑录内容

《古音汇纂》的定位是收录完备,源流并重,音义互见,上起秦汉,下迄清代的历代汉字音注资料汇编。辑录的内容有:
反切出现前的譬况注音、谐声、声训和重要的经籍异文。
宋以前典籍古注中的切语和直音。
小学专书:韵书、字书、音义。
唐宋笔记中的方俗时音材料。
等韵图、宋代以来古音学、清代以降之今音学研究中描写、说明、构拟古音古韵之材料等,不在收录的范围。

三  编纂过程

《古音汇纂》1998年获得全国高校古委会正式立项,利用计算机辅助编纂。首先确定书目,录入资料,随后经试编、初编、审定稿等过程,最终成书。于老师在现场向我们展示了编纂所用的数据库,将字目按照《康熙字典》214部的部首归列,再按时代排列引书,两重排序之后导出就是一个个部首的内容。
《古音汇纂》引书的原则是存旧,但有的书用了通行的校本,存旧的原则没有贯彻,造成了一些问题。另外由于出版篇幅的要求,有不少内容被迫删去,像《篆隶万象名义》、《可洪音义》等都没有放入《古音汇纂》,《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也只收了首见切语,相当可惜。不过《古音汇纂》对唐及唐以前重要经籍的音注和《经典释文》的收录是完整的,体现了对“源”的重视。
四  《古音汇纂》的功能
《古音汇纂》是《故训汇纂》的姊妹篇,读者利用的时候可以把两部书放在一起看。《故训汇纂》成书年代早,有一些缺失,《古音汇纂》大规模补充了《故训汇纂》,增补了《故训汇纂》所不及的东西。
《古音汇纂》展示了完整的音注链条,研究者可以从中考察从古到今音注的继承性、变异性、反切用字彼此的差异和南北古今的影响因素等。《古音汇纂》还能展现音注的分布性特征,可以据此观察倾向性。
《古音汇纂》能给传统音韵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像切语的源流和变异,小学书的源流和因袭关系等,也能提醒我们关注音注序列中蕴含的文献学事实。比如我们从《古音汇纂》“齩”字的材料中可以看出《龙龛》和《集韵》匣母一读的来源,从“封”字“窆”的读音可以看出读书音和语音的对立,从“忽音涩”可以看出写本时代的文献学事实对注音的影响。戴震在《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中指出有“异字异音绝不相通,而传写致讹,溷淆莫辨”“本无其字,因讹而成字”“字虽不讹,本无其音,因讹而成音”这几种情况。从《古音汇纂》编纂中爬梳海量历代音切所获得的感受来看,戴震可谓卓识,今日仍值得沿着这条线索做深入延伸的考察。
讲座最后,于老师也指出了《古音汇纂》的一些缺陷,并表示希望以后能有精力和机会补苴《古音汇纂》之不备,续作一部补编。在互动环节,于老师对现场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认真的解答。

文/翔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