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白入坑指南——12沉没成本的正面与负面

 精进的炮哥 2021-06-26

沉没成本的话,你可以理解为投入的成本,你投入的成本越多,那么你不管是赚钱还是亏钱,那么你都会有一个心理,我不能退,因为我投入的成本太大了,所以我一定要把钱赚回来或者赚更多。

其实,你会遇到很多类似情况。不想浪费白等的半小时,不愿意打车,心想再坚持一下,在烈日下傻等了一小时公交车;导游说:“来都来了,进去看看吧”,心想坐了几小时飞机加汽车,就乖乖买票进了无聊的景点。为什么理性上明知吃了亏,还是无法忍住继续投入?有时候,你坚持到底,就被坑到底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谬误”。

但是沉没成本的使用是很普遍的,最简单的场景就是先给你一点小额的,比如刷单立返,刷20块的单子,给你返20+5的钱,然后你觉得可以,有赚头,因为这边已经取得你的信任,那么他说的下一步,叫你刷一百,一千,一万的,你也会刷,但是后面就不给你返了,就连本金都不会给你,但是你投入的钱,损失了,这个就是一个沉没成本,那么你就会想要回你已经损失的钱,那么你就会按照他说的去做,然后损失就越滚越大。

沉没成本像一个巨大的引力场,让身在其中的人难以全身而退。

在过去的25年间,各位心理学家们都尝试去研究沉没成本效应后面的驱动力。

第一种驱动力源自“损失厌恶”——人们对于损失的痛苦要大于得到获得的快乐,所以人们是天生对于损失这件事更加敏感,为了避免损失,反而继续追加投资。典型就是追男女朋友,你已经投入不少了,但是人家对你还是没有感觉,你以为继续投入人家就会回心转意,但是人家只是把你当做ATM罢了。

第二种驱动力是人们自我辩解的心理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e of self-justification),自我辩解属于一种防御机制,意思是,当一个人出现认知失调(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信念是不一致的)时,这个人会各种找理由去为他们的行为做辩护,或者否认任何有关这个行为的负面评价和负面结果。认知失调在这里发生的作用就是,自己所做的决定(行为)与他们所预期的结果(信念)并不相符,所以人们就会开始为自我辩解,在错误的决定中越陷越深,并且否认已经发生的负面结果,寄希望于未来。

20世纪60年代,英法政府联合开发第一架大型商业化的超音速客机——协和式飞机。协和式客机项目从最初就是一场豪赌,因为单项新引擎的成本就高达数亿美元,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发现成本骤升,而且风险大、前景不明,但他们如果半途停下来,将血本无归。最终飞机研发出来了,却因为不适应市场而淘汰,英法政府都蒙受巨大损失。

“沉没成本谬误”实在太难摆脱了,但我们仍有一些应对的窍门。首先,因为它无处不在,所以要时刻保持对它的“觉知”。在做比较重要的决策之前,我们更关注这件事带来的回报,而不是关注这件事自己付出了多少。拿最典型的投资领域为例:假如,你和朋友都买了同一支股票,现在它的价格是10元/股。你是以4元/股买进的,你朋友的买入价是9元/股。你和朋友谁更愿意把这只股票抛掉?一般人可能会想,股价高于买入价要抛,低于买入价则留。但理性的想法是,多少钱买进这只股票与你现在是否应该抛售它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我们在特定时间考虑对股票是继续持有还是抛售,应该以该股票的走势等为依据。想要在做日常的决策时更加理性,就应该把沉没成本抛到脑后,设想自己从零开始,从现在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其次,在欠缺理性的情况时反向利用“沉没成本谬误”。前面举的很多例子,都是沉没成本的存在而让人们舍不得理性地放弃。但是碰到一些欠缺理性的情况时,沉没成本又可以把你往理性的方向拉一把,使自己的行为更有目的性。就像“破釜沉舟”,消化吸收它的规律,利用它的作用机制,来控制自己的行为,督促自己。比如利用“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让自己持续学习。比如知识付费,这个就是一个沉没成本的投入,毕竟你这个是花了钱的,那么你就会想要把这个课程学好学透,如果是没有花钱的,那么你就是保存,下载,看的话,都不知道要到哪一年了。

还有就是课程的设置,可以结合鱼饵【以免费为饵,以人头为勾,以沉锚为锁】一起设置,通过设置不同阶段,不同价位的课程,然后每个阶段的课程给予不同的鱼饵,就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