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度”到容积、重量

 火岩山 2021-06-26
从“度”到容积、重量

图片

秦国统一以前,各个诸侯王国的单位是不一样的。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才在全国统一了度量衡。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是以长度作为基本量,由它推导出容积和重量。所以,长度变化影响容积和重量,中国历史上因此出现度量衡大小制的现象。

汉兴以后,刘邦即令张苍根据秦制“定度量衡程式”,使汉代的度量衡制度很快地建立起来。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度制:分、寸、尺、丈、引。进位完全采用十进位制,即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除二龠为一合外,其它也都采用十进制,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两汉未闻有定制之举,在度量衡方面也没有颁布新的制度,其单位与进位完全与秦制相同。秦世享国不久,虽立其制,不传其书。《汉书·律历志》所记“审度、嘉量、权衡”各章,既是汉代度量衡制度的实录,同时也是秦代度量衡制度的补记。

迄今所见两汉度量衡器甚多,实测汉尺八十余支,得知战国至东汉末年尺度变化甚小,在23—24厘米之间。量器五十余件,其中包括撮、龠、合、升、斗、斛六种不同单位的量器,每升约合今200毫升。权衡器五十余件,西汉至新莽每斤在250克左右,东汉略有下降,每斤约在220克左右。

继秦而起的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并且在民间得到推广。“汉承秦制”是指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一直到汉宣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各项制度。

因为所有的计量单位都是以长度单位做基础,长度的变化,也就会导致其他计量单位的变化。

清人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中说:“古度量衡短小且轻,今度量衡长大且重,又何也?

自古利权皆自上操之,官吏之征银帛粟米也,未有不求赢者,数千年递赢之至於如此,此亦不得不然之势也。”

王国维《观堂集林·记现存历代尺度》云:“尝考尺度之制,由短而长,殆成定例。而其增长率之甚,莫剧于东晋后魏之间,三百年间几增十分之三,求其原因,实由魏晋以后,以绢、布为调……官吏惧其短耗,又欲多取于民,故尺度代有增益,北朝尤甚。”

其中,“欲多取于民”确是度量衡量值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朝长度、容量单位均沿用前朝,唯在重量单位有所改进。秦汉以来,长度和容量皆为十进制,唯重量是非十进制。唐初铸“开元通宝”钱,表示开辟新纪元及通行宝货的意思。据《唐会要》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累)。”二铢四累恰合一两的1/10,即10枚“开元通宝”重一两。

后世人感到10钱为一两比二铢四累为一两更便于计算,于是约定俗成地出现了一个新的单位“钱”。宋时又将十进位的分、厘代替了钱以下的累、黍,这样,重量单位除了仍用16两为一斤,120斤为一石以外,其他单位都采用了十进位制。



我们学过《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人把一举足叫一跬,两跬叫一步。用步主要量地路长度。三百步为一里。“周以八尺为步”。

“秦以六尺为步”,有人研究其实相等。

汉代一步约140厘米。唐代则以五尺为一步。三百步合1500尺即150丈。

秦汉时候的一里1800等于尺,而尺才等于23厘米,一里也不过约416米。后代如清营造尺一步五尺,一里约合今500米。

面积

由长度到面积。《汉书_食货志上》说:“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从这一记载可知,井方一里,为九夫耕种的九百亩耕地,每一边的边长为一里三百步。汉代一亩为一百平方步。九百亩为一井。古代井田制就是这样的量度出来的。后来还有大亩之说,大亩是二百四十平方步。

容积

现代体积容积的计算用长度单位即可。古代农业为主且要收交国税。就用斗量。斗本义就是量器,《庄子》中说:“棓斗折衡,使民不争。”意思是把斗器与衡器都破坏,人民就不争大小多少了。

古代容积以斗为基本单位:十斗为一斛(也作桶、甬)也说一石,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一合为十龠。汉代的一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000毫升。还有一种说法,一合等于十勺,一勺等于十撮,一撮字面义就是一捏儿。

东汉时一合等于二龠,一龠等于五撮,一撮等于四圭。一圭相当于0.5毫升。

相对而言,斗是小量器。筲是斗的五分之一,更小。所以《论语》中孔子说“斗筲之人”就是不值得和他计较的那种小人物。所以斗室就是小房间,斗食就是俸禄很低的下层小吏。

--------------------------------------

郑和宝船

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大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 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用船叫“大号宝船”。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大船长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明代营造尺一丈相当于现在3.2米,也就是说当时郑和的大船约长达140.8米,堪称“明代航母”,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造出这么大的船,据说同时代“哥伦布”去美州乘的是三条排水量近百吨帆船,在当时的欧洲已是大船了,但与大号宝船相比,只能算是小小船。

不过,根据中国的传教士记载的资料显示“哥伦布”出现的很晚,《职方外纪》、《坤舆图说》里都尚无“哥伦布”,即便相类似的人物却也没有说是哪个国家的,其内容也互相矛盾。

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对宝船的尺寸最通行的记载是清代官修的《明史·郑和传》,其中说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中有“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的宝船62艘之多。

但《明史》并不是这段记载的源头。在更早的文献里,马欢《瀛涯胜览》(定稿于 1451 年)、顾起元《客座赘语》(成书于 1617 年)与谈迁《国榷》(成书于 1653 年)中都留下了一段相同的文字:“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这正是《明史》中宝船尺寸的来历。

上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郑鹤声先生在静海寺厨房的墙壁上拓下的静海寺残碑碑文中,多次提到官军驾乘船只中最大的是“二千料海船”。

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抢救性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让专家们兴奋的是,虽然古墓遭到盗劫,但里面发现了非常完整的墓志,上面刻满了铭文,介绍到了郑和下西洋 。

图 大明洪保墓出土碑文寿藏铭拓片

图片


铭文中提到:“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经过研读,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发现,短短几句话,不仅有船号的记录,还有船的载重量。

王志高说,洪保作为郑和船队的二把手,应该乘坐的就是郑和宝船了。而这艘宝船叫“大福号”,能容下“五千料”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不得不说,这在古代是一个造船神话。”

足以证明明代中国造船业的发达!

“五千料巨舶”中的“料”字在古代是船舶计量单位,一石粮食或者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5000料,至少是2500吨,相比于西方人引以为傲的哥伦布的座船整整大上一倍。

在这份宝贵文献出土后,先后有数十名国外史学家前来中国求证,知道鉴证其真伪后,众皆哑口无言。

“料”是一种容积单位。

自宋至明,中国船常用“料”为其大小的单位,文献里常可见到“200料”,“2000料”等等。另外船的载重也常用“石”为衡量单位。据台湾海大教授苏明阳研究计算;按元人赡思的《河防通议》①资料详细分析,船料是一只船可以载人、物之容积。

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积之载重,则依货物之比重而定。

船料可由船长、船宽及舱深的乘积估计求得。一般来说,有1料=1石=92。5斤的比例(《中国古代海军史》149页),不过并不准确,研究者有不同的估算法,估算结果也不同。 

图 山东博物馆展出的明代漕船

图片

明代 1 石的容积是 100~103.5 公升,可载米75~80公斤。因此,“五千料巨舶”的有效容积就是 500000 公升(500 立方米),有效载重约 400 吨。然而,这个有效装载容积和古船总体积或排水量的比值却不得而知。要求得船的大小,只能用相对粗糙的类比法来分析。

明代造船专著《龙江船厂志》中明确记载了多种小型战舰的尺度。其中的四百料战船,推算出的排水量在 120~150 吨左右。如果船型相同或近似,船料之比就近似为体积之比,也就近似为排水量之比。

《龙江船厂志》与《南船记》②是相当详细,而且可信的明代造船书籍,其中也有郑和宝船数据;再根据南京龙江船厂原址考古出土之11米舵杆(应该是当时最大船只的遗物)推算,以日本出土的明代中国船为比例合理估计一下,宝船应该是6000料,与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其船长约为70米,排水量约为2000吨,载重量约为其半1000吨。这些宝船尺度、排水量等都只能是大约值。(资料来源《郑和研究通讯》)。

图 中国科技馆中的宝船模型和解说

图片

据说,当时的西方,最大船只排水量不过1500吨,十五世纪威尼斯拥有一艘一千五百吨的船,船员1200人,但只能在地中海沿岸航行,而郑和船队利用指南针和“过洋牵星”技术开辟了最早的横越印度洋航线,并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图 按同比例制作的郑和宝船模型和哥伦布旗舰圣玛利亚号模型

图片

哥伦布的座驾——圣玛利亚号,也不过区区35米长,放在大明郑和44丈4尺(135米)长、18丈(56米)宽的无敌大宝船面前,只不过是个漂浮的玩具而已。

西方总是说中国人不可能造出这么大的船只来,但是,目前关于郑和的所有史料,如《明史·郑和传》、《郑和家谱》、《瀛崖胜览》、《客座赘语》、《龙江船厂志》等的记载都惊人一致,“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是九桅十二帆的大船而怀疑者却举不出史料来反驳这一记载。

实际上,是西方造不出中国这么大的船舶来,是它们对中国的羡慕嫉妒恨,扭曲的心理让它们说出妒忌否认的话,怎么可以相信呢!

认为明朝造不出这样的大船是没有理由的,不要把古人当成傻瓜,以为还生活在原始社会,没有古代的科技文化发展延续到今天,也不会有今天的更为先进的技术!没有过去,哪有现在呢!

欧洲人连陆上来中国的路也找不到,'坤舆万国全图’不可能是由欧洲人绘制。航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既然欧洲人连找中国的路都这么困难,何谈其他!还说什么制造船舶,给中国人送“科技”,“哥伦布”的故事都很晚才出现!

图 欧洲 寻求路上科学之路的失败

图片

事实证明,当时的欧洲没有所谓的“科学”,它们还想要找中国来寻找“科学”呢!
舞天玄姬
舞天玄姬
正本清源,天文是华夏文明之核心,天文影响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认识天文才能认识与此相关联的古代科技文化。(天涯账号“长安今何在”)
20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