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1》回首百年岁月,回望“理想照耀中国”的光辉时刻

 昵称40039133 2021-06-2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系列回顾建党历史的影视作品相继与观众见面,从《觉醒年代》到《光荣与梦想》,从《革命者》到《红船》,都在用不同的角度回顾百年前的燃情岁月。影片《1921》也不例外,采用大视角小切口的表现手法,以人物塑造为主旨,透过革命者的视角,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归到上个世纪的特殊岁月,去重温和见证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和事。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1921》,以丰满的笔触和偏写实的表现手法,带领观众亲历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几十年间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其中的重头戏放在了1921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从联系全国各地的党员开会到选择会议地点和安排参会人员的衣食住行,从共产国际代表历尽艰辛参加会议到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一百年前的那段可歌可泣历史,一百年前的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变得鲜活具体、清晰可见起来。

对于当下的观众而言,对百年前的那段波澜历史和那些英雄人物的印象,还停留在书本中,停留在记忆里,而《1921》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记忆深处的大门,用平实的视角,去描述那些经历了大浪淘沙的革命者,他们的外表和普通人一样,但他们的内心却异常强大,他们勇敢地依旧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用一己之力改变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命运,他们也面临着被抓捕、囚禁、甚至牺牲的现状,但他们依旧无怨无悔,在革命的道路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大多采用宏观的视角,以及高大全的表现方式,来描绘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影片《1921》则是走出了一条新路,并不仅仅停留在回顾历史的老路上,而是独树一帜、大胆创新,不光聚焦于历史事件和革命者本身,而是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统领全局,在人物串联和引导下,将建党的整个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点点滴滴,一股脑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既有理想与现实的交火,又有思想层面的激烈碰撞,体现出新意的同时,带给观众的是非比寻常的全新体验。

作为一部着重讲述建党历史的影片,片中的出场人物众多,每个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锐意进取、追求真理的毛泽东,求真务实、勤奋工作的李达、足智多谋、思维敏捷的王会悟,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出场人物并不是简单的人物群像化或是脸谱化,而是与出演人物本身相契合,从而与整部影片融为一个紧密且有机的整体。

整部片中除了对人物的细致拿捏外,还有不少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对细节的描述也是十分详尽。李达与共产国际代表见面后回到家心情低落,独自到天台抽烟,细心的王会悟送上一碗刚煮好的汤圆,瞬间温暖了李达的心,在王会悟的下,李达也敞开心扉,讲起了自己当年抵制日货的种种过往,讲到动情之处时声泪俱下,将革命者的心声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产生强烈代入感的同时更是令人泪目。

可以说,《1921》不光是一部影片,更像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映射出百年前建党的光辉岁月,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到纷纷复杂的准备工作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幕幕场景令人记忆犹新;更像是一本书,用详实的语句和感人的篇章,刻画出革命身上坚贞不屈的性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当下的观众而言,这样一部有深度、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更显弥足珍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