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引作文章的结束语“卞二济《寿山石记》云:'间有类玉者、琥珀者、玻璃、玳瑁、朱砂、玛瑙、犀若象焉者。……又或如米芾之淡描,云烟一抹;又或如徐熙之墨笔,丹粉兼施。’石之奇妙也如此。” 引录《观石录》有七处。可见,毛奇龄也把《寿山石记》和《观石录》,看作两篇独立的著作对待的,这是对作者对文化史实的尊重。 (三)、从《寿山石记》和前后《观石录》的文化关系,我们还可以从三篇专著的写作特点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三篇著述的序文共同点,是以寿山的地理位置,产石历史,宋代石农反抗,明时品石标准和当时开采盛况介绍为开篇,可以说是同出一辙。 (四)、虽然《寿山石记》和《观石录》是以观赏他人之石而著,《后观石录》是以已有之石的收藏著作。在他们著述中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寿山石记》以概括记述,将所观赏之石按石质、色、纹理特征归类描述,突出寿山石变幻之美。将寿山石与滇汉白玉石、玉石、青田石作比较,更突出寿山石的“顾孰与兹石尤陆离满目也?”和“夫天下四洲,华藏庄严,海微麈所不能尽,但求之今皇帝版图,度玉石鲜如此者”的赞美。 《观石录》是以每个收藏家的藏石为描述对象,首次提出了“石有水坑、山坑;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蹊,姿暗然,质微坚,往往有沙隐肤里,手磨挲则见。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 的两坑论,初步将两坑的石质特征,向读者作细致的解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