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后如何选专业

 与管理者同行 2021-06-27

本周,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几家欢喜几家忧。今年,我的两位小外甥分别在不同城市参加高考,都取得理想的成绩,祝贺他们二位!高考后填志愿这事有如管理学中的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无论考了多少分,填志愿时总是会自然地向上看,希望去够一够高于自己分数线的院校。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如何填志愿(链接我附在文末),今天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如何选专业。

第一,追随自己的兴趣

前两周,我和我的一位同事聊到我们的工作,她给我的反馈是,在她眼里,我非常热爱我现在的工作,并且很有激情和动力去影响我们的客户。我仔细想来,好像是那么回事,而因为有这样的热爱和激情,往往也更能够感染和影响客户,因此大多数时候我和客户的沟通往往比较顺利,我的很多小伙伴们也直言喜欢和我做项目。那么,我的这一分对职业的激情到底来自哪里,我想根源是来自于对管理学的兴趣。

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工商管理),回顾十几年前选专业时的想法,当时就是有一个非常单纯的想法——很崇拜企业家、很欣赏企业里(影响作品中)的各类管理者,于是懵懵懂懂的希望自己以后从事这样的工作,十几年后的今天,尽管还未成为企业家,但工作的缘故也是常年和企业家、管理者打交道,并且在以某种方式影响企业家和管理者们,我个人的总结,这要归结于个人的兴趣。

到了学校后,事实上很多课程光听名称就觉得挺喜欢,战略管理、薪酬管理、组织行为学、商业伦理……我的毕业论文主题是关于企业文化,巧合的是,在我的咨询经理里,企业文化是我做得最多也相对最为擅长的领域,有3年时间,我专门只做企业文化咨询……

所以,如果真有自己感觉兴趣的职业领域,即便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我的建议是应该优先选择你爱好的,选择你感兴趣的专业,因为真正喜欢的东西是我们一辈子也放不下的,即使当前没有选择这个领域,日后还是会“鬼使神差”不由自主地进入到这个领域。我刚毕业时做了3年销售,3年的销售经历中并没有找到工作的成就感,而在管理咨询领域常常有比较明显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尤其是偶尔无意中的一次交流,却深刻影响了客户高层的决策,并且给客户带来极正面的效应时。

第二,结合家庭环境

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对管理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且基于兴趣在这上面花了很多的力气,并进一步养成了持续学习的习惯,坦率地讲,学“管理学”的我很可能还在某个角落里挣扎……

在我看来,管理学、金融学、商学等通常是家庭背景比较好的学生选择的专业,据我当前的了解,很多企业家倾向于送自己的孩子学管理学,高官们倾向于送自己的孩子读金融学,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家庭背景的学生毕业后更具备从事这类工作的基础,普通家庭的孩子学这些专业往往就业更为艰难。相反,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社会工作人员,家里也并没有非常可观的财富)的孩子,我的建议是大学选应用型的学科,类似财务管理、建筑设计、电气自动化、临床医学等毕业后就能够很快以此找到相对较高起点工作的专业。

类似地,与很多企业接触后,我发现,在大部分的企业里,绝大多数的管理者(高管及中层管理者)通常都是技术出身,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的是应用学科(学一门技术),在企业里,到了一定的年龄,通过自学,通常是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到管理者,反过来,我们要从“万金油”式的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社会学等)转到“技术岗”,则基本不可能。以我服务最多的各类规划设计企业为例,从设计师(规划师)转到管理者通常比较容易,而从管理者(管理学专业的职能管理人员)转去做设计师通道是没有的。

第三,参考父母意见

无论是填志愿还是选择专业,最直接影响我们的毫无疑问是我们的父母。我的建议是父母的意见仅做参考。一方面父母的见识往往受他们的时代和环境所限,尤其是农村的考生,在大多数这些考生的父母眼里“医生”和“教师”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类职业是他们接触到的、主要的比较“高大上”的职业,同样的在城市普通工薪家庭里,父母自己所在的单位、专业无疑是最希望孩子能“继承衣钵”的。我的一个朋友说他从小就被父母各种“设计”,但是他基本不听,所以父母总是会唠叨他,后来有一天他的父母再也不唠叨他了,因为他毕业后去了华为,第一个月赚的工资比他在事业单位上班的父亲一年的收入还要多,他的父母自认自己“落伍”了,不具备管理孩子的经验和能力了……

另一方面,父母通常都有自己的“算盘”。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客户吃饭,聊到高考,她是90年代湖南大学的毕业生,当时依她的成绩完全可以上同济大学相当水平的学校,但是父母不想她出省,希望把她留在身边,“逼着”她填了省内院校,尽管她目前发展得也蛮好,但她说她心里总有点痛——总觉得自己应该上“同济大学”,应该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她说,她父母的“算盘”就是让她留在身边陪他们,让她哥去外面闯……谈到父母的这个“算盘”,我能感觉到她眼里充满了遗憾和“不甘”。

最后,动态看待“热门”专业

毫无疑问,一个人要取得良好的发展和成就,一定是要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结合,所以,我们选的专业要契合社会需求,但不要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热门”。事实上,在30年前,大家非常不看好“土木工程”专业,甚至调侃说是又“土”又“木”,而事实上,过去30年随着中国的快速、高速发展带来的大规模基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取得比绝大多数专业更好更大的发展,一度流行的说法是土木工程专业是“金领中的金领”。

所以,选择专业要看国家、社会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未来中国肯定还会继续改革开放,这样一来,和国际上的交流会越来越多,并且有可能引领世界潮流,因此任何跟国际化相关的专业将来大概率会吃香,即使今天这些专业并不热门。

事实上,即便最后因种种原因选择的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必沮丧。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就有1/3过时了,工作5年又有1/3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所以,在我看来,大学最重要的应是培养并形成自己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并不断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与不能。

最后,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