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小看一个在微信上“不留痕”的人

 布衣粗食68 2021-06-27

微信,人人都在用,一天都离不开。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淡出了朋友圈,也有人主动退群,在任何地方,都不说话了。

其实,在微信里,一直安静,你格格不入的样子,也很酷。

01

不留痕,是低调做人的开始。

前天下午,忽然想起一个喜欢摄影的朋友,他常常能够获奖。但是这些年,没有看到他的消息了。

我发微信问他,最近在干嘛?

闲聊了几句,才知道他已经成为了本地摄影协会的兼职副主席,获奖的次数,比以前更多了。

我忽然明白,他只是把自己的荣誉都放下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在朋友圈里晒奖杯和奖状。

朋友圈里,只有点赞之交,并没有真正的关爱之情。似乎,太多的人在炫耀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不好,却只能“冷暖自知”。

一个人,越低调,越高贵。习惯了不炫耀,那么朋友圈的痕迹就少了。如果还设置了三天可见,那就淡然无痕了。

02

不留痕,是把时间交给了生活。

我的一个同事,每天要花两个多小时看朋友圈,有三个小时在群里聊天。到了下午,大家都要下班了,他才匆匆忙忙处理自己的工作。

似乎,他的时间永远都不够用。

聪明的人都懂得,真正的幸福,不在网络里,在生活圈子里。真的不必本末倒置,抱着一堆虚拟的东西,还以为自己的得到了全世界。

自己过得好不好,不要在微信里说。

关爱你的人,就在身边,可以面对面聊天;你的苦,逢人便说,就是给人看笑话;你的伤口,揭露给人看,就是放大了哀伤。

和父母、孩子、爱人,好好相处,圈子小了,不够热闹了,但是幸福美满。

03

不留痕,是一种坚守和长情。

人的骨子里,是向往热闹的,要不然,大城市里不会有那么多人。

每个人都向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安静了,把自己隐藏起来,即便在闹市,也能感悟乡下风情。

一件事,坚持一天不难,坚持一年就好难。

当你的微信里,很长时间都没有痕迹的时候,其实你已经看淡了“社交”,坚持做好了自己。

周国平曾说:“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不留痕,是一种磨练,小心翼翼地守护内心的感受,不透露给别人,不管经历什么,都在自我调节,熬过了低谷,人生才会丰满。

04

不留痕,是“退避三舍”的态度。

很多人不愿意留痕,真实原因是:不想和别人有交集,错误懒得解释,别人的点赞懒得回复。

不必把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交到别人手里。

我的表姐,为了孩子能够读好书,每天都在家长群里发言。她希望能够引起老师的注意、家长的共鸣。

有一天,表姐在家长群里说,周末准备带孩子去图书馆。

一件平常的事情,却让人认为是“惺惺作态”。有家长扭扭捏捏地回复:“就你家孩子爱读书,别人都贪玩。”

现在,表姐很少在群里发言了。她说,自己的孩子自己抱,用什么方法教育,是自己的决策,不必与人苟同,连沟通,都是多余的。

你在任何地方留下了痕迹,都会被人看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唯有无痕地打开微信方式,才能真正减少与人的牵连。

05

不留痕,是不打扰别人的尊重。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里,已经睡下,忽然听到手机响个不停。你以为发生了紧要的事情,爬起来一看,只是有人在群聊而已。

你一狠心,把群消息屏蔽了。手机往旁边一放,再也没有吵闹声。

时时刻刻在手机里留痕的人,往往会打扰别人。你很空闲,不等于别人都和你一样。

下班回家之后,无需在工作群里发消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第二天再说;朋友群里,不要随时随地聊天,有邀约,说一声就好;亲戚群里,不需要品头论足;发朋友圈可以,但是不要求“别人点赞”;换微信头像,真的不要太刺眼,更不需要令人惧怕的图片......

默默关注,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出手”,才是真爱。

06

结束语。

微信数据称:每天有10.9亿的人打开微信,7.8亿的人刷朋友圈,但只有1.2亿的人发朋友圈。

我想,从朋友圈里消失的人,都活得怎样?

也许,他们打开微信的方式是这样的:打开朋友圈,看看别人在做什么,但是不去打扰;自己的事情,不随意晒给别人看;习惯在群里安静地待着;不随意改变自己的形象;常常看文章、小视频,但是不去评价,连点赞也很少......

打开微信,但不留痕,是个人的习惯,不要向任何人解释。

只是,今天我想在这里恭喜一下那些不留痕的人。

恭喜你们,在热闹的地方,享受“诗和远方”的快乐;抛开虚虚实实的网络,过着理想的生活。

把社交看淡了,沉下心来,安静过日子。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莫管别人的天与地。

享受自己的“孤独”,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踏踏实实工作,才是最幸福的痕迹。

你的世界,与“别人”无关。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