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柯:性经验史

 文同2ihf5teu68 2021-06-27

选自《哲学100问》第3季   

文字·声音丨书杰

本期免费收听 ↓

扫码上图 - 解锁福柯

一、快感的享用

《性经验史》是福柯人生中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他通过对性问题的历史考察,探究其背后的权力机制。

01.

对权力的哲学批判

《性经验史》涉及的性话题十分丰富,如“快感的享用” “性科学” “家政学” “婚姻与爱情” “性爱论” “梦与性行为” “快感养生法”“女人” “男童们”等,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它是一部性爱宝典。

其实,福柯并非以性科普为写作初衷,而是透过人类性行为的历史进行哲学层面的探究。

如福柯所说:

“这么多世纪以来,在我们的社会中,把性与真理的追求连结在一道的线索是什么。……性为什么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种族、家庭和个人进行再生产的手段?为什么它不单是获取快乐和享受的手段?为什么性最终被认为是我们最'深刻’的真理藏身的表达的地方?”

可见,福柯要探究的是“性”的背后所隐藏着的关于自身“真理”的知识:是什么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的性观念?人们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性的认知或性的话语体系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其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是什么?权力如何渗透到于私密的身体和性的领域,对人的主体性进行塑造的?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福柯对“性史”的梳理,来找寻答案。

02.

古希腊时期:作为肉欲本能的“性”

在古希腊时期,“性”被视作最纯粹的原始肉欲本能,人们在性活动中尽情享受快感,追求灵魂与肉体契合的美学体验。比如,柏拉图在《会饮篇》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的性爱理论,即双方要在精神共舞的基础上进行身体的交合,以获得最大程度的灵肉快感。

在性实践中,古希腊和罗马人特别注重养生,提出了“快感养生法”。比如不要频繁连续地性交、人应该有节制地进行性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提倡节制性欲并非彻底消除欲望,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激情,享受更大程度的快感。

可以说,古代时期的“性”就是纯粹的“性”,即私密的肉欲活动。人之主体是性欲的控制者,性活动仅仅被人们视为获得快感的方式。

03.

中世纪时期:性观念的微妙变化

到了中世纪时期,特别是基督教诞生之后,“性”逐渐变为一个解释学的问题。也就是说,人们从何种角度解释“性”,“性”就具有何种意味。在宗教文化的氛围里,人们将“性”与“原罪” “邪恶”联系起来,通过“忏悔”表达对“性”的理解。

这一阶段,人们对“性”的理解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尝试从性的层面探寻存在之真理的问题,性问题逐渐迈向现代性的语境。

但真正使得“性”成为一种话语体系,即权力渗透于性的领域,是18世纪以后发生的事情。



二、性的机器与性的诞生

福柯提出:“我们到了18世纪才有性的机器,到了19世纪才有性。在这之前无疑只有肉欲。” 意思是说,18世纪以后,在“性的机器”的运转下,才产生了后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性话语体系和性规范体系。现代人的性观念,其实是19世纪以后建构起来的性观念。

接下来,我们先理解“性的机器”,而后理解19世纪“性的诞生”的问题。

01. 

性的机器

从常识来说,机器的特点就是可以进行模式化、标准化的生产活动。福柯从哲学上这样解释“机器”:

“我用这个术语试图表明,首先,一种彻底异质的集合,由话语、制度、建筑形式、规范性的决策、法律、行政措施、科学陈述、哲学、道德和慈善事业所组成——简言之,所说的和所未曾说的。这些都是机器的要素。机器自身就是能够在这些要素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体系。其次,在这种机器中,我想找出异质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关联的本质……第三,我所理解的'机器’代表了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结构,这种结构对'紧迫的需要’作出反应。”

除此之外,福柯还用“机器”表示一种“知识型”。他说:

“我所谓的机器是'知识型’的更普遍的情况;或者说,'知识型’是特定的言谈的机器,而机器的更普遍的形式可以是言谈的,也可以是非言谈的,它的要素更具有异质性。” 

在福柯看来,“机器”意味着一套固化的结构和体系,那么“性的机器”则意味着一套被规范化、结构化的性话语体系。当然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性话语机制就如同一个大机器一样。人们进入“性的机器”(性的话语体系),接受着关于性的模式化与标准化的规训。

那么18世纪以后,“性的机器”(即性的规范和话语体系)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这个问题涉及两方面内容:新的权力模式“生命-权力”以及“性科学”的诞生。

02.

生命-权力

扫码上图 - 解锁福柯

18世纪以后,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权力模式,即“生命-权力”。掌权者将权力之手伸进人的生命领域,即政府开始关注民生问题,如人民的生活质量、人口问题等。

在那个历史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便出现了人口数量和人口所使用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等状况。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问题。

于是政府介入人口问题的管理,从“出生率、发病率、寿命、生育率、健康状况、发病频率、饮食形式和居住形式”等维度进行全方位的管控。而这些管理维度背后的核心问题便是“性”的问题。福柯说:

“性就处于人口这一政治、经济问题的中心。我们必须分析出生率、结婚的年龄、合法和非法的出生、性关系的早熟和频率、提高生育率或者节育的方式、单身的后果或者禁忌的影响、节育行为的影响。”

“通过人口,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了一套对性的观察结果,并且出现了在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范围内分析性行为及其规定和影响……国家对于公民的性生活及其使用方式了如指掌,而每位公民也能够控制性生活的使用方式,在国家和个体之间,性成了一种目标,一种公共的目标。围绕着它形成了一整套各种话语、各种知识、各种分析和各种命令的网络。”

可以说,政府将权力之手伸向人们最私密的性领域,对“性”进行这样那样的规定:什么年龄能结婚、能生几个孩子、提倡单身还是晚婚晚育……这些条款正是无形中形成的性话语机制(“性的机器”)的体现。

03. 

性科学

18世纪以来,“权力机构煽动人们去谈性,谈得越多越好,权力当局还坚持要听到人们谈性,并且让性现身说法,发音准确,事无巨细。”当人们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开地谈论性话题时,权力机构才更容易掌握人们的信息,从而对其加以更好地管控。

随着人们公开谈论性的情形越来越普遍,“性”成为可被人们公开研究的对象,就如传统哲学主客二元论模式一样,“性”成为一个摆在那里被主体加以认识的对象,主体就可以对其进行各种规定,于是各类关于性的科学知识逐渐产生。比如,从医学上可规定哪些行为属于正常的性行为,哪些属于病态的;从法律上规定那些性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等等。

到了19世纪,一门新的科学——“性科学”就此诞生。“它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出各种有关性的真实话语”,而性的真实话语就意味着一套对性的规范。也就是说,当“性观念”被塑造为某类科学知识时,一套标准化的性规定就此产生,一套性话语的体系和机制就被建构起来。社会便会以这套话语机制为标准,对人的行为做出判断。

可见,当“性话题”从私密领域走向公众领域,从而诞生了“性科学”后,“性的机器”(性的话语机制)便得以顺畅运转。

04.

19世纪“性的诞生”

当我们弄清楚“性的机器”何以可能的问题时,自然也就弄清楚了为什么“19世纪以后才有了性”的问题。

18世纪之前,“性”对人来说就意味着肉欲本能,人们并未从性问题中探寻真理,“性”也并非是科学研究的对象;18世纪以后,政府对人口问题的管理以及19世纪“性科学”的诞生,使得性的话语机制(“性的机器”)被建构起来。由此,被“性的机器”制造出来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性”就此诞生。

也就是说,现代人对性的理解,其实是经由历史建构出来的性观念。现代人从性话题中找寻意义、探寻真理,遵循着现代社会的性制度。

我们或许都曾有这样的体会,“性”并非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事情。尽管“性”是人的生理本能,但我们并不能随处发泄肉欲,并不能如酒神狄奥尼索斯一样和众人当歌乱舞、疯狂放纵身体欲望。因为现代社会有一套现代社会的运行准则,道德规范、法律以及生命伦理都会对人的“身体与性”进行着规训和管控。

在福柯看来,这正是微权力渗透于私密的“性”领域,对人加以塑造的体现。

05.

福柯哲学的现代意义

福柯通过《疯癫与文明》《词与物》《规训与惩罚》以及《性经验史》等著作,表达出对现代社会的极端反叛。但我想说,学习福柯哲学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进行反道德、反社会、反法律的实践,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冲破一切清规戒律尽情释放自我。

学习哲学史,正是领略哲学家不同风采的旅程。传统哲学家的理论让我们领略到了理性的高贵,福柯的后现代哲学让我们感受到摧毁和解构现代理性的快感,他们都是哲学史、思想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建构”是思想史的一个维度,同样“摧毁”也是思想史的一个维度。

福柯哲学给现代人提供了更多维度思考的可能性。虽然我们身处现代文明社会,但我们不要因此沾沾自喜,对现代文明的本质视而不见,而应时刻保持警醒,对现代文明予以反思和批判。当我们在认清世界的真相后,依然可以与之和平共处。这才是每一个现代人学习哲学要通达的理想境界。

——来自书杰的《哲学100问》第3季(后现代哲学)

一部通俗易懂的西方哲学史

哲学100问 ·完整课程




订购方式


《哲学100问》三季课
喜马拉雅 VIP 免费听
1季:古典哲学
2季:现代哲学

3季:后现代哲学


上图扫码 - 微信订购 - 喜马拉雅APP - 已购收听

喜马拉雅 VIP 免费听

生命丨欲望丨孤独丨死亡丨灵魂丨幸福丨性爱丨信仰
痛苦丨意志丨自我丨语言丨逻辑丨存在丨荒谬丨救赎
启蒙丨神话丨理性丨工具丨身体丨权力丨科学丨传媒

 哲学家 

解锁话题


解锁哲学史核心著作


主讲人

书杰

《哲学100问》主理人,@听哲学 创始人

哲学青年作家,哲学界最美声音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哲学专业背景。

⊙ 专注于哲学大众化普及工作,拥有多年哲学线上教学经验。

⊙《哲学100问》三季课上线至今全网播放已突破1000万次,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播出平台:喜马拉雅、微信读书、蜻蜓FM、懒人听书、好好学习APP等

⊙ 已出版《哲学100问》三季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