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经济万年史】107人类社会15-17世纪经济制度类型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6-28

人类社会15-17世纪经济制度类型

所谓社会经济制度,简称经济制度,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总和,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它是社会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的基础,受到上层建筑的保护。进步的社会经济制度,将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将会束缚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经济制度也发生变革,并从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向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在15-17世纪,社会经济制度主要有五种类型:即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殖民地经济制度。每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原始社会经济制度

原始社会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经历的第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世界上每个民族在其社会发展的初期,都经历过这种制度。

15-17世纪,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土著人社会,尚处于氏族公社制度阶段。在非洲,东非的芬吉素丹国边远地区保存着氏族部落制度,西非沿海、南非地区有些氏族部落的社会还处于原始公社制度的不同发展时期。在美洲,印第安人的许多部落或部族社会,还处于氏族公社制度的阶段,即" 到发现美洲的时候,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都已依照母权制组成为氏族"。在大洋洲,当16世纪欧洲人发现它时,这里的土著人还处于原始公社制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亚洲的西伯利亚汗国的一些地区,也还在实行原始公社制。

亚、非、美各洲的原始公社制度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实行生产资料及土地的公社集体所有制;

二是氏族公社是原始公社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

三是使用简单生产工具,实行集体劳动;

四是劳动产品公有,消费品按平均原则在公社成员中进行分配;

五是生产力很低,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商品交换,也没有阶级和剥削。

原始社会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商品交换,并在氏族公社中出现了私有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随着商品生产、私有制、阶级关系的发展,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并被奴隶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近代前期,亚、非、美洲原始公社制瓦解时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原始公社制都是在奴隶制形成时期解体的,例如美洲的玛雅人氏族公社,是在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奴隶及贵族、商品交换等条件下建立城邦时,从原始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而在17世纪中叶,南非的柯伊萨族人的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

2.奴隶社会经济制度

奴隶社会是近代前期社会经济制度的一种类型。所谓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就是指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生产者)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经历了奴隶社会制度。

15-17世纪,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例如:欧洲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亚洲的西伯利亚汗国,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都处于奴隶社会后期。非洲的桑给帝国各城市、国家都在广泛实行奴隶制。刚果、津巴布韦等国,都是在原始公社制解体基础上形成的奴隶制国家。马尔加什也是有代表性的奴隶制国家等等。在16世纪时,美洲的玛雅人、阿斯特克人、印加人等,都从原始公社制进入了奴隶社会制度。

各国奴隶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即生产者),捕获的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奴隶主及军人贵族占有奴隶。

二是在奴隶社会中,除了奴隶制度外,还有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等生产关系。奴隶主可以出卖和屠杀奴隶,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三是存在阶级斗争,也就是存在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斗争。如奴隶主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奴隶,奴隶则通过怠工、破坏生产工具、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甚至组织奴隶起义和暴动。

四是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国家。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维护阶级利益,建立了国家,实行政治、经济、军事管制等。所以恩格斯说:"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列宁也说过:"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奴隶社会制度较原始公社制度进步,它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到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及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便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它,这时在奴隶社会内部开始产生了封建经济关系的萌芽。由于奴隶起义而爆发社会革命,奴隶制日益瓦解,奴隶主阶级最终被新兴的地主阶级夺取了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奴隶社会经济制度便被封建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于是,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3.封建社会经济制度

14531640年期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或地区,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所谓封建经济制度,就是指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二个人剥削人的社会经济制度。封建制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制崩溃的基础上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形态。

15-17世纪保持封建制的国家很多,在欧洲有法兰西、德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奥地利、瑞典、俄国等;在亚洲有中国明代、印度莫卧儿王朝、日本德川幕府、阿拉伯帝国、伊朗、奥斯曼土耳其封建帝国等;在非洲有埃及、马格里布、埃塞俄比亚、苏丹、加纳、马里、桑海、刚果等。

15-17世纪,各国的封建经济制度虽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下列一般特点:

一是封建主占有土地,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主依靠土地,以封建地租、赋税、劳役等形式剥削农民的劳动,占有劳动产品;

二是农民没有土地或者仅有少量土地及简单生产工具,从事耕种,世代束缚在小块土地上,依约定向地主服劳役,交纳实物、货币地租,所以,地主占有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和部分必要劳动;

三是农民对封建地主处于人身依附关系。地主利用占有的土地,对农民可以任意驱使、打骂、惩罚,农民丧失人身自由,被迫依附于地主阶级,并成为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超经济统治和剥削的基础。

封建经济制度在其建立的初期,总的来说,是适应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是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但在封建社会晚期,也就是15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于是封建社会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同时,农民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的反抗、起义和农民战争,也动摇了封建主阶级的统治。这个时期,封建庄园制开始瓦解,15世纪时,西欧国家的农奴制已大多解体了。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经济制度最终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

4.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著名事件,就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世纪,西班牙是个封建制国家,它对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地区)人民实行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1565年,尼德兰新兴资产阶级在人民的支持下举行起义,推翻了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联省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国家。17世纪中叶,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就是指以资产阶级(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母胎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般应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小生产者的阶级分化,广大农民及手工业者被剥夺生产资料,成为雇佣劳动者,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二是剥削者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手段,积累了大量生产资料和巨额货币资本,用来发展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16世纪,西班牙、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逐渐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生产力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个大进步。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象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具有自己的特征。其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于剥削雇佣劳动;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出卖劳力,参与集体生产,资本家占有其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二,生产力水平较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机器大工业生产,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较高的劳动生产力水平。

第三,生产与交换的目的在于追求剩余价值和高额利润。

第四,在经济中存在着自由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

第五,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生产者出卖劳动力,被资本家剥削,从而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初期,它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大体上是相适应的,所以,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竞争与无政府状态日益加强,经济危机不断加深,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便逐渐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5.殖民地经济制度

殖民地经济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西、葡、荷、英、法、俄等欧洲国家殖民者先后入侵亚洲、非洲、美洲,在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斯里兰卡、菲律宾、西伯利亚,非洲的东部、南部、西部沿海地区,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建立殖民地,推行殖民地经济制度。

所谓殖民地经济制度,就是指殖民者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来统治、压迫、奴役、剥削、掠夺殖民地,操纵其经济命脉,使其沦为宗主国经济附庸的一种经济制度。从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推行了一系列殖民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武力掠夺财富、垄断贸易、海盗式掠夺、诈骗性贸易、不等价交换、出卖奴隶、奴隶种植园制度、奴隶劳动制度、地租赋税制度等。

殖民者在殖民地推行的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所以,近代前期的殖民经济制度是殖民者侵略、征服、奴役、剥削殖民地人民的一种血腥制度。

殖民地的经济制度有下列特征:

一是缺乏独立自主性。在殖民地,殖民者依靠政权操纵其经济命脉,占领土地、矿山,实行奴隶种植园制和米达制,使用奴隶劳动,进行经济剥削,使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国。

二是经济结构单一性。殖民者在殖民地片面地开采金银等贵金属矿产,低价收购棉花、蓝靛、胡椒、咖啡等重要农产品,倾销工业品,强迫殖民地为宗主国生产所需要的某种产品或原料,并垄断贸易,实行不等价交换,用劣质日用工业品骗取殖民地人民的黄金、白银、象牙、毛皮等特产,从中渔利。实行单一经济政策使殖民地的经济结构不全,经济畸形发展,成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三是经济技术落后性。殖民者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不关心技术进步,在工农业生产中使用落后的工具,进行手工操作,并片面地发展某种商品生产,排挤殖民地私人工商业的发展。所以,殖民地的私人资本经济薄弱,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极端困难。

在殖民地经济制度下,殖民者实行血腥的统治政策和残酷剥削的经济制度,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从15世纪末至17世纪,殖民地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殖民地经济制度的斗争。这些斗争为以后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建立新型的社会经济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