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自我,先要了解阴影自我 | 光与暗,都是你!

 新用户41015886 2021-06-28

最近,罗翔老师因“伪善的道德优越感”上了热搜。

当年,读博期间的罗翔,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四处问人却无人理睬的老人家。他前去问询,了解到老人家想去援助中心。

因路途遥远,罗翔便打车送她过去。一路上,因为害怕惹麻烦,所以他并未表露自己的“律师”身份,而是沉默一路。

到了援助中心后,老人家感谢他并说道:“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

瞬间,罗翔内心正因“自己在众人面前作为唯一一个伸手帮助她的人”而燃起的道德优越感被戳破。

时光荏苒,回首往事时,他依旧无法忘怀,而感到羞愧难安。

而对于不停进行“自我审视”内心的罗翔老师,让我心有戚戚。

善良与邪恶,真实与虚伪,懦弱与勇气......这些看似对立面的反义词,不都存在我们内心之中吗?

当他正为懦弱的自己而感到羞愧时,何尝不是一种直面自己“阴影”的勇气呢?

01

无关好坏的“阴影”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过一个“阴影”的概念。定义很简单,就是:你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人

当我们身上的“某个特质”与社会、群体所崇尚的信念发生冲突时,我们便会压抑此特质,并当它不存在。

被压抑的那一部分,就是我们的阴影。

本质上,阴影并无好坏之分,比如:

如果你害怕自己太懦弱,那么懦弱就会成为阴影,而假装自己很有力量;

如果你觉得勇敢意味着“失去他人的保护”,那么勇敢就会成为阴影,而维持一个弱小需要被保护的形象。

......

在这两个相反词汇的例子可以看出,“勇敢”与“懦弱”都可能成为我们的阴影。

所以,勇敢是我,懦弱亦是我。

它们都存活在一个“完整的我”的体内,谁被我们忽视,谁便被压抑。

02

压抑的阴影,被“投射”激活

这些不被自己识别、压抑的“阴影”,不会消失,而是通过“投射”的方式被激活。

心理学中,“投射”是指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无意识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表现出被我们所压抑的特质和情感,或是容易被表现出这些特质和情感的人所吸引

因为它充满了情感负荷,又存活于人的无意识之中。往往不受我们意识所控制,而是通过身体、感觉诉诸到他人和外物之中。

一方面,我们会将自己“不被接纳”的特质,通过“讨厌”他人的方式而投射出去。

譬如:作家黛比·福特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一文中,记录了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她坐在地铁上,跟她同车厢的一个女人不知何故,对她的孩子破口大骂。

瞬间,她便对女人的做法产生了内在反应:“我绝对不会像她那样对待我自己的孩子。”

随之,她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假如我的孩子不小心把巧克力饮料洒在了我的新裙子上,那我会怎么样呢?我肯定会对孩子大发雷霆的!”

那一刻,她感悟到,自己当然有可能像那个女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只不过不愿意承认罢了。

尽管,她并不是一个打骂孩子的女人,但她身上同样具备着缺少耐心、不宽容的特质。

不同的是,她只是将这些情绪和态度隐忍了起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这种特质时,我们会理解自己更深刻。

我们不再随意的给他人的行为贴上“好”与“坏”的标签,也用不着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靠伪装和掩饰来保护自己

我们可以走下“道德的制高点”,理解“不完美”是人性。

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一个“潜在的更好的自己”被投射到自己敬佩的人或偶像身上

正如一次颁奖时,罗翔老师感言:“大家被自己心中的正义感所感动,将不配有的荣光投射给我”。

这一份“正义感”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特质,只不过被自己潜藏在一个秘密的角落中,通过投射到“崇拜、喜爱”的别人身上而被激活。

我们崇拜的必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这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

而这个特质,都潜藏在我们身上——我们同样拥有。

03

走向完整的自己

阴影之所以为阴影,是为了让我们的意识注意到它的存在。

它借助着我们投射到别人的情感,在告诉我们:“我就在你体内,你快来看到我!”

当我们希望被人关注时,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特质也希望被自己所看到。

看到它们,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克服心中的恐惧、勇敢的走向内在自我、去突破压抑自己的每一个阻碍。

接下来,深呼吸,我们去了解它吧!

1. 自我揭露

你可以将自己最欣赏的三个人(你非常想模仿的人)、最憎恨的三个人(让你感觉到愤怒或讨厌的人),将其分别列出来。

这六个人,可以是认识的、可以是不认识的,可以是各个领域的所有人。

列表完成之后,在人物后面标出他们所对应的三种特质

最后,在另一张纸上把你标出的所有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分别列出来

当你通过这些人身上,被自己欣赏或讨厌的特质列出来后,你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哪些是自己刻意压抑的特质。

将其特质列出来之后,你可以仔细分析书写下来的每一种特质

我以自己写的一份作为模板:

比如:罗翔老师——博学多才、真诚、幽默;一个朋友——聒噪、粘人、幼稚;对于我而言,“诚”是我终身在追求的目标,“诚”不仅是对他人之诚,更是对自己之诚。

但是,我并未能够如罗翔老师一样能够时刻“审视自身”。所以,他身上的“诚”,是我所未达之诚。

是我所向往的方向,但既然我能将其“诚”投射到他身上,也证明“诚”是我可以到达的彼方。

另一面,聒噪和粘人,它们共同存在“幼稚”的框架下。

因为我从小被要求,要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孩子,撒娇和依赖都是不被接受。所以它们成为了我的阴影被压抑,而又通过投射,在朋友身上被激活出来。

我讨厌的“TA”,何尝不是向往着即使“幼稚”也能够被包容的TA呢!

相对于积极特质,消极特质更容易引起自己反感。

然而,这种让你产生特别强烈的感情波动、甚至想要“否认”的特质,恰恰是刻意压抑某些特质的表现,也是你需要引起注意的特质。

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并且要对自己足够诚实,能够承认那些原本不愿承认的东西。

只有承认了某种特质的存在,我们才能接纳它、拥抱它。

2. 寻找他人的评价

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把“阴影”掩饰得天衣无缝,但这些被我们刻意压抑的特质,总能找到机会显露出来,让周围的人们看见。

所以,如果你自己意识不到的话,不妨问问你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让他们把你心中的阴影指给你看。

然后,跟上一条一样,对此进行仔细的分析

当然,这个人对于你而言,要是一个你觉得安全、不怕自我暴露的人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安心的询问TA对你的真实看法,又不恐惧TA会借机而伤害自己。

心理分析师詹姆斯·鲍德温曾说:“一个人只有能够接受自己,才能接受别人。当你更加完整的认识自己后,并不会改变或是丧失自己的本性,而是从内心深处的阴影中找回了原本就属于你的一部分本性。

认识它,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也离真实而完整的自己更加靠近一步。

祝好!

参考文献:

Jean,《荣格的阴影观:留心那个与你相随又不被承诺的角落》,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罗翔,陈晓楠,《我的青铜时代》 

黛比·福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恰好,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恰好的文字,恰好的你和我。

编辑:刘祎

* 文中插画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