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论】《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

 新用户8249cTO6 2021-06-28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雁塔圣教序》

与《同州圣教序》

原创/魏平均

     一、《圣教序》的历史背景

    玄奘从印度取经回长安后,唐太宗李世民为他撰写了《圣教序》,唐高宗李治又撰写了《述圣记》,合称为《圣教序》。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圣教序》碑共有四种,其中两块碑是由褚遂良书写的,为《雁塔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另外两块碑是弘福寺沙门怀仁集王羲之书写的《集王圣教序》和王行满书写的《招提寺圣教序》。《雁塔圣教序》现嵌于大雁塔南门左、右,《同州圣教序》与《集王圣教序》现均藏西安碑林,《招提寺圣教序》现存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四块《圣教序》碑均为唐高宗统治时期建成,《雁塔圣教序》建于永徽四年(653年)十月十五日、永徽四年十二月十日,《同州圣教序》建于龙朔三年(663年)六月廿三日,《招提寺圣教序》建于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十五日,《集王圣教序》建于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八日。

       《圣教序》是唐楷四大家之一的书法大家褚遂良的代表作,有雁塔、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两个版本本,尤以同州版本为最佳!

二、 《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书者----唐楷第一人褚遂良

    褚遂良,生于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去世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褚遂良为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三、《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雁塔圣教序》两石碑均藏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共18行,每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共20行,每行40字,文右行。在运笔上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间起伏顿挫,提按使转及回锋、出锋也都均循规有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大雁塔的南门东、西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这两块碑有如下几点明显的对立关系:左为太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文章方向自中间向东西方向,即《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从右到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是从左到右。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褚遂良的官名前者为中书令,后者为尚书右仆射。书写岁时前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后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两碑隔大雁塔南门并立。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水平的代表作,石碑作于653年,时年褚遂良58岁,已入暮年。原碑共两块,均在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底层南墙,左、右各一,至今保存完好。《雁塔圣教序》用笔藏锋逆入,一丝不苟,方圆兼施,笔画肥瘦互见,流利飞动,取弧势以增强笔力,参以二王行书,笔法华美意蕴,动势呼应强烈,凸显线条的曲线美和韵律美,风姿绰约动人。梁巘《评书帖》曰:“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结字中宫敛紧,疏密有致,字形宽绰,四周舒展,章法为汉隶格式,气韵直逼钟王,彰显褚家清逸。米友仁在《跋〈雁塔圣教序〉》中曰:“褚书在唐贤名士中为秀颖,得王羲之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比肩。”

      《雁塔圣教序》作为褚遂良的代表作,石碑字体瘦劲,结字精密,兼用行书笔法,华丽秀劲,风神疏朗,世人谓之金生玉润、古雅风流,堪称杰作。显而易见,《雁塔圣教序》乃褚遂良个人书风确立的标志,其用笔、结字丰富多样,自方整向多种形式变化,并融入二王笔意,形成自我书风。

《同州圣教序》,唐龙朔三年( 663年)李世民作序,李治作记,褚遂良书

  四、《同州圣教序》

       《同州圣教序》,又称《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刻于唐龙朔三年(663)。由李世民、李治撰文,褚遂良书写。螭首方座,座四周浮雕力士像。碑高414厘米,宽117厘米,文19行,行58字。碑额隶书,文楷书。碑文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所作的序和太子李治为其父的序所作的序记两大部分。碑序中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西域取经及翻译出的佛经给予高度的评价,李治在序记中对其父的圣教序又作了歌颂。碑文为两代皇帝御制,又为初唐书坛名家褚遂良书写,其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均为碑林藏石中之佼佼者。书者褚遂良书法初学王羲之,又学虞世南,后自成一体。碑阴刻北宋至民国年间的题跋十多条,内容多为地方官或文人墨客参观此碑后的题记,或记述此碑搬迁的情况以及对褚书的赞扬。碑原立于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1970年由大荔县城关中学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

      《同州圣教序》建于龙朔三年(663年)。据清代人县志记载:“圣教序,唐褚遂良书,在金塔寺。”金塔寺位于大荔县城北门偏东,即现在的大荔县城关中学和城关粮站内,创建时间不详。“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541年)六月癸丑,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隋文帝出生此地,据此,其创建时间应在南北朝时期。然后隋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下令对般若寺大加修葺,遂改名大兴国寺。大兴国寺在金塔寺右,唐改龙兴寺,尉迟恭建砖塔。宋开宝时(968年—976年)重修。后寺废塔存,与金塔寺合为一寺。据《大荔县志》记载:“金塔寺为隋文帝建,以葬其养母神尼。塔基崇以砥石,高寻有尺,上作一柱,殿中擎金龙顶,设九重沃金浮图。开皇四年赐额金龙寺。

       在褚遂良过去被贬的同州,建立跟《雁塔圣教序》一模一样的碑,乃高宗对褚遂良的心意。在《雁塔圣教序》里边,高宗登基初始,为加强威信使其文与太宗之文并列对正。在同州没必要那样,高宗可以排在太宗的后边。金塔寺又是隋文帝为母亲而建的,他初次建立的《雁塔圣教序》是自己为了母亲长孙皇后所建。后建立《集王圣教序》的弘福寺是太宗为母亲建立的寺庙。高宗在多种怀念之中,支持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建立“圣教序”碑。 

  该碑建立于龙朔三年,当时褚遂良已去世5年。褚遂良当然不会知道其年号。故最后末尾的30字不是褚遂良所写,即“龙朔三年岁次癸亥六月癸未朔廿三日乙巳建大唐褚遂良书在同州厅”。这部分书写水平显然比正文要差,究为何人所书,今已不得而知。

       五、《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

 《三藏圣教序》有《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之分,二者前、后相距11年。《雁塔圣教序》唐永徽四年(652)刻,分刻二石,一石刻序,一石刻记,立于西安大雁塔左、右。此碑为褚遂良晚年书法杰作,字体瘦劲,具有丰神,此碑一出,褚书成为一时风尚,影响甚大。 

       《同州圣教序》据《雁塔圣教序》重刻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惟序、记共刊一石。正书29行,行58字,额隶书2行、8字(此本失拓)。《同州圣教序》与《雁塔圣教序》内容、书法大致相同,仅有小异,却较《雁塔圣教序》更具笔力。有谓《同州圣教序》摹刻特精,绝胜《雁塔圣教序》之说。清孙承泽评云:“《同州圣教序》饶骨、《雁塔圣教序》饶韵。《同州圣教序》尤有坠石、惊雷之势。      

《雁塔圣教序》的刻者是万文韶。目前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可确定万文韶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后来的《同州圣教序》是用《雁塔圣教序》的原稿或拓片刻成的。通过一字一字比较,文字的特点几近一样。

作者简介




魏平均,男,陕西大荔人,农业经济师,新知社陕西农业百科创始人、主编,互动百科专业认证智愿者,马拉松爱好者。近年来,先后有数十篇作品散见于中省市报刊杂志。闲暇喜马拉松运动,自2006年至今参加全国马拉松赛数十次。 以平凡充实的心态溢香于人生历练的每一个空间。淡定世相人生,怡品人间百味。人生犹如马拉松,激情运动,愉悦生活,快乐工作。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李跃峰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