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义匪表叔

 新用户8249cTO6 2021-06-28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22

义匪表叔

——沙苑亲戚(5

原创/王凌琴

大约咸丰末年(1861)前后,关中遭了旱灾,渭北旱塬一带尤为严重,蒲城龙阳镇平路庙村有一户姓刘的人家,携了家小到渭河岸边逃难,后将大女儿嫁给当地。几年后,刘家将另外俩女儿也嫁到这里,二女儿嫁给“缠沙”李村,三女儿嫁给了渭河南岸的板房村。这个大女儿,就是我的高祖母。祖坟墓碑上有记载,她的父亲名讳“刘淼”翁。高祖母有俩儿子,曾祖父为老大,生于1882年,卒于1969年,活了87岁。

曾祖父瘦高个子,说话稍口吃,一头齐耳短发(这是民国时剪去辫子后转型期的常见发型)。生性倔强,耿直认死理,眼里揉不得沙子,上过私塾,略通文墨,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观念非常浓厚。他脸冷不苟言笑,村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差(chai)人脸”①。

民国19年(1930)冬月,本巷小伙纪连新娶的媳妇三天回门,娘家哥嫂套了轿车来接,新媳妇到了门前准备上车。这时,巷里的无赖丙儿伙同几个小伙,走到跟前,要新媳妇给他们下拜,新媳妇拜过,又是要看新媳妇的小脚,就这样围在门前,挤眉弄眼百般调笑。媳妇哥嫂忙陪笑脸说好话,纪连家人老实本分,也不敢言语顶撞,只是唯唯诺诺。眼看太阳已走了一大截,这伙无赖借口三天闹房没大小,就是迟迟不放媳妇走。

曾祖父就在自家门前为牲口晒土,那边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眼看新媳妇要哭,婆家娘家人都无可奈何,曾祖父忍不住了,径直来到跟前,指着丙儿训斥:“你这是准啥哩?”

一句话说得丙儿没了脾气,他自知理亏,翻了翻白眼,倖倖离去。从此,却给曾祖父记了疤疤。

丙儿原本好吃懒作,不务正业,平时和渭河南岸的土匪勾结,背地里干一些害人的丑事,人都不敢惹他。乡间俚语说“鳖娃子睡得好热炕”,“顺情说好话,公道惹人骂”,“不管己事不开口”,这些话都是教人少管闲事,才能明哲保身平安无事。曾祖父刚正不阿,遇不平事,就把那一套为人处事的哲学丢到九霄云外,毅然决然挺身而出,为弱者鸣不平了,就这样,为后边的祸事埋下了根。

很快到了第二年四月,油菜上场了,曾祖父和儿子们正在场里打菜籽,不提防哗啦啦地冒出十来个带枪的“粮子”②,把一家人围了起来,一个当官的指着十七岁的老三说:“你犯了盗窃案,跟我们走一趟。”

祖父二祖父都胆小本分,唯独三祖父有智有勇,丙儿视他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三祖父血气上涌,要和他们论理,曾祖父答了腔:“肚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先跟他们去。”那几个兵不由分说,把老三带走了。同时还拉走了同在场里干活的邻居新运。

曾祖父很快得知,这是一起绑票案,是河南里的土匪李西珍干的,他索要现大洋五百块。曾祖父没了主意,庄户人家那来五百块大洋?这不是要一家人的命吗?他愁得茶饭不思了。

这天晚上,一家人愁坐灯下,无计可施。曾祖父忽然想起一个人来,渭河南岸华阴板房村的姜生玉,外号“姜老妖”的,这个人肯定有办法。第二天清晨,他早早过了渭河,去板房村三姨家找表弟安留宝。


安留宝一看是大姨妈家表哥,二话不说就带了表哥去找姜生玉。

姜生玉何许人也?此人正是华阴四大土匪之一,这四大土匪除了他,还有县西的王达生,滩里的冯一安,敷水街的杨俊杰。四股武装先后兴起,占了二华潼一带半壁江湖。姜生玉的妻子,就是安留宝的姐姐,曾祖父的表妹。

安留宝带了曾祖父到姜生玉家里,只有姐姐和她的老公公及孩子们在家,姜生玉在山里。曾祖父非常沮丧,一时没了主意。不料姜父非常豪爽,他听完后,一边嘱咐媳妇给客人做饭,一边安慰曾祖父说,你安心喝茶,这事我去办。几个时辰后,他回来了,饭也熟了,姜父客气地说:“你是稀客,吃饭吃饭,事儿你不用管。”

曾祖父吃完饭,休息了半晌,等他坐船过了河回到家里,一杯水还没喝完,老三就进了家门。

第二天,邻居新运也通过熟人找姜生玉,被放了回来。大家都唏嘘不已:“人都说姜生玉讲义气,一点不假。”


姜生玉,本名姜宝珊,字生玉,小名“生儿”,外号“姜老妖”。生于1900年,弟兄五人,他排行老三,祖上几代没文化,父亲带了儿子们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务农,只因孩子多,家里的光景还是很艰难。姜生玉十五岁那年,只因偷吃了邻居的南瓜,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从此,他离开家,独自一人在外闯荡。后来到西安,在华阴人、国民军师长卫定一身边当了马弁。几年后回到华阴,在当地武装王玉山手下当差,王玉山死后,众人推举他当了头目,事情越干越大,成了二华潼一带举足轻重的角色。

民国18年(1929),河南安阳人王作舟来到华阴出任县长,当时正是“18年年馑”最困苦的时刻,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王作舟一到,便决心先从剿灭匪患入手。他先是用手腕招安收编了王达生,随即任命王达生为华阴警察局长,然后再通过王达生对付其他土匪。姜生玉便是王达生上任后第一个要对付的武装。

民间传说,王作舟与王达生细心策划了一次剿匪战斗,他们在华山罗敷峪相公岭包围了姜生玉,眼看就要瓮里捉鳖,拿下姜生玉,谁知霎时天气突变,起了浓雾,一丈之内看不见人,姜部借浓雾迅速逃脱。王作舟功亏一篑,只好收兵回营。

他一边慨叹“时也运也命也”,一边与自己的智囊分析,一致认为姜生玉只能用招安手段,想要剿灭,怕是耗尽全县人力财力也未必做到。

在民间,这次战斗被描绘得神乎其神,一说是姜生玉有神人相助,二说是姜生玉有魔法,从此,他有了一个绰号“姜老妖”。


王作舟不愧是一个有作为的县长,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他波澜不惊,运筹帷幄,开始了招安姜生玉的部署。派出在教育局供职的华阴名士刘玉亭游说姜生玉。

原来,刘玉亭是拱上村人,有一年,他的弟弟被另一股土匪绑票,刘家并不富裕,拿不出钱财赎人,他想到了姜生玉,可是俩人不太熟,刘玉亭硬着头皮去求姜生玉,谁知姜生玉一口答应下来,刘玉亭没花一分钱,弟弟被放了回来。姜生玉说,他钦佩刘的为人和学识,自愿帮他。

这次招安,王作舟派刘玉亭前往,刘慨然允诺。

姜生玉虽然称霸一方,可他相信文化人刘玉亭,相信他说的都是金玉良言,刘劝姜不要再吃这碗饭,要谋正当的差事干。很快刘游说成功,姜生玉答应了王县长的谈判邀请。

这一天,刘玉亭陪同姜生玉走进县衙,进了二门,刘喊:“王县长,我把姜团长请来了。”王县长快步走出,伸出手来与姜握手,随后,又拿起茶壶给姜倒水,姜冷眼旁观,并不动那茶水。王大笑道:“咱们去德明楼吃饭,边吃边谈。”

其实,双方都有戒备,姜安排部下化装,散在各处,一旦发生不测,鸣枪为号,就有人接应,不至于被官府“鸿门宴”所骗。王作舟、姜生玉、刘玉亭三人出了县府,说说笑笑去了德明楼,附近街上各自布置的人马都看见了,大家都放下心来。

德明楼上,有了刘玉亭的陪同,王、姜二人的谈判很是顺利,最后达成协议:县政府任命姜生玉为县游击大队队长,不再剿灭,姜生玉的责任是确保县西安宁。

谈判成功,姜生玉胜券在握,县西五方村的张兆辉,宁家城的宁福奎,都听命于姜生玉。王作舟不费力气,县境内一时平安无事。


1930年,三河口人张自强成立二华潼民团总部,自任总指挥,姜生玉被任命为第三团团长,后升任副总指挥。第三团下设三个营,张景山(姜的舅舅)、安留宝,杨俊杰、分别任营长。随后,第三团奉命去山阳县围剿外号叫“山阳半”的恶霸地主,成功后,他们将土地分给了当地农民,固定资产、房屋等交给了当地政府,把钱财带了回来。

带回的钱财姜生玉不知如何处置,便请教刘玉亭,他俩有一段有趣的谈话,刘说:“人没钱不行,钱多了不做好事也不行,'山阳半’那么多钱,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还搭上了老命,落个人财两空,图了个啥?”

姜生玉说:“人不读书不行,不读书不明事理,不识字寸步难行,上当受骗栽跟头,都是吃了不识字的亏。”

刘说:“钱财是空的,今儿在你手里,明儿就到了别人手里,只有文化知识是真的,它永远属于你,别人挖不走的。”

“你们文化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办起事来有条有理,拿起笔来能写会算,到社会上受人尊敬,多好。可惜咱家穷,没上过学。我的意思是,把从山阳带回来的钱建学校,让附近的孩子都有书读。”

刘玉亭听了大加赞赏,他说:“兴办学校,惠及民众,造福一方,古来有之,像咱华阴汉代杨震办的伯起书堂,现在五方村的正谊小学,上洼村的乐育小学,三河口的新民小学,都是这几年私人创办的,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也惠及子孙后代,何乐而不为呢?”

姜生玉道:“可我是个粗头,根本不懂办学那一套,这事有劳你了。”

俩人越说越投机,刘玉亭提出,敷水街上还没有完全小学,孩子们上学困难,如能在这儿办成,生源不成问题。只是办学是个难事,要有德高望重的人出来协调,敷南村的武云九'九先生’可当此重任。

姜生玉立马表示赞同说:“他是西南区的开明人士,又任西南区区长,是最好不过的人选。”

俩人方案既定,就马上运作起来。刘玉亭找九先生谈,九先生满口答应,他热情很高,马上召开了敷水各保长各团总会议,成立筹备委员会,刘玉亭、武云九分别任正副主任,并呈文上报县政府,省教育厅立案。随后选址在敷水街头原来古代驿站的地址上,姜生玉投资1000大洋,武云九筹集700大洋,1931年建成招生,教室六七座,校舍二十余间。③

起校名时,大家均不敢造次,公推保德坊牛兆德老先生,他是前清生员,修过县志。牛老说,学校对面就是罗山,罗敷河的发源地,白居易到此有《罗敷水》诗云:

野店东头花落处,一条流水号罗敷,

芳魂艳骨知何在,春草茫茫墓已无。

他提议叫“罗山小学”,上报县政府,米登岳县长亲自写了校牌。秋季开学,姜生玉为正董事长,武云九任副董事长,刘玉亭任督学兼校长,潘子英为校务长,聘请了教职员工二十多人,学校办的很有起色。后来一直到解放前夕,这里都是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点。


至此,姜生玉和王达生成了一殿之臣,同僚。一山难容二虎,俩人的部下有了摩擦,王的部下打死了姜的部下,姜部放出话来,要找王达生报仇。王达生无法,走为上计,借治病为名常驻西安,避开仇敌。

民间传说,姜生玉派人踏摸了解到王达生住在西安东郊柿园街,于是便派了南洛村人石敬亭,假扮沪商大摇大摆进了西安城,直奔柿园街王达生的住处。

是时王达生正在榻上抽大烟,门卫报告,上海一林丰商行副经理求见。原来,王达生私下里做生意贩卖水烟等土产,其中夹杂走私鸦片。这会儿见来了客人,便起身迎接。不料来客迅速掏出手枪,“呯呯”两枪,射向王达生,王达生还没反映过来,便应声倒地。等警卫赶来,刺客已从后门逃脱。

也许是王达生命不该绝,也许是刺客胆量不足,枪法不准,两发子弹都没有射中要害,半年后,王达生康复了,他咬牙切齿,发誓要报仇雪恨。于是,他来到省警署请求省上协助。

就在王达生受伤的这一段时间里,东府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艘满载军火的船只行到华阴地带的渭河里,遭到无名武装的劫持,抢走了一船的军火。

中央政府大发雷霆,责令陕西省政府限期破案。警察署接到命令,正在考虑如何安排,这时来了王达生,警署长官大喜过望,便封王达生为东府剿匪总指挥,要求其他各县密切配合,要一举歼灭东府匪患。

王达生拿了尚方宝剑回了华阴,他暗中调查,罗山小学是共产党的窝点,果不然,他们在学校发现了共产党活动的证据,逮捕了几名教师,并以此为证,向姜生玉开刀。


姜生玉得到消息,也是走为上策,他的好友、拜把兄弟朝邑人耿邦时任国民革命第九十军第二十八师师长,师部在蒲州,他带了家眷去了蒲州,投奔耿邦。

姜生玉走了,王达生趁机散布谣言,造谣生事,并登报指责姜生玉是土匪,有命案在逃;还有罗山小学的“共匪案”,也是姜的主谋,一时舆情汹汹。王还安排了奸细到蒲州暗中监视他,情况紧急。

姜生玉有个朋友在郑州经商,来信邀请他去郑州走走,他答应了。耿邦劝他别去,并拿出报纸让他看,他不以为然,硬是不听劝阻去了。他一离开蒲州,王达生马上得到消息,迅即报告了郑州警方,姜一到郑州,便被逮捕下狱。据说审判时,王达生亲自出庭指证,俩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王指责他是共产党,才把他告倒。1935222日,姜生玉被毙于郑州。

姜生玉死后,灵柩运回了板房村老家。南庄村人赵拱北主持了葬礼④。他们不看上面的脸色,依然我行我素,按规矩安葬他,全村人都来送葬行门户(行礼)。原来,“罗山小学”对板房村学生实行免费,平时村人有啥难事,他都慷慨相帮。他死后,村上人顶着压力为他过事,也在情理之中了。

王达生自姜生玉死后,也不得安生,姜的部下声言要找他报仇,他有个女儿嫁到华阴某村,姜部杀死了他的女儿,王达生不敢在华阴呆了,辞职去了西安。

再说表叔安留宝,姐夫死后,他召集旧部,重新当了土匪头头,到处流窜。在华阴犯了事,就过了渭河在缠沙一带隐藏:在“缠沙”犯了案,就过河躲到南山里。曾祖父劝他多次,不要再干刀尖上过日子的事了,可他早就浪荡惯了,哪里听得进去?他很讨厌表哥的说教和唠叨,不再来姨妈家了。

可能是他犯案太多,名声太坏,华阴、大荔联合起来捉拿他。大荔书生县长聂雨润,运筹帷幄,计谋高超,剿灭了大荔境内几股土匪,稳定了大荔境内的治安。对外来的流匪也不放松,安留宝就在他的计划之内。这一天,安留宝带了俩护兵在溢渡村潘家祠堂出现,一个叫有娃的护兵突然出手,射杀了安和另一个亲信护兵老七④,原来,有娃是当地人,区长买通了他,除掉了匪首安留宝。

多年后,祖父讲了上面的故事。

注:

①差人,衙门的差役,他们下乡很凶,所以称脸冷叫“差人脸”

②此数据来源于《华阴县志》教育篇。

③赵拱北,地下党,解放后任陕西省干部招待所所长。

④详情见《聂雨润剿匪》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土匪老舅 —— 沙苑亲戚4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缠沙”的亲老 姑 ——沙苑亲戚3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老老姑 ——沙苑亲戚(2)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螟蛉老姑——沙苑亲戚(1)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小姨娘恃势梅二度  恶义兄夺美害弟命 ——土匪窝记事之九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螟蛉子掌家轻姨娘   王掌柜临死不瞑目 ——土匪窝旧事之八
【大荔文学·随笔·王凌琴】锦瑟无弦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美貌惹事夫遭横祸  父报子仇借刀杀人 ——土匪窝记事之七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饥寒生盗祸起花生 保长惩治二人丧命 ——土匪窝记事之六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白衣勇士歌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弟弟失踪殃及全家   兄藏牲口结怨丧命 ——土匪窝记事(五)
【散文·王凌琴】颜真卿碑在大荔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马不借人,杨二命丧黄泉路;誓报兄仇,杨三杀人自投案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西门庆”误杀看瓜人 ——土匪窝记事三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千里经商回家遭绑票  婶娘再嫁侄杀得利人——土匪窝记事(4)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和闫孟秋红楼诗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年尾自嘲(组诗)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